小学生通常具备较强的具象思维能力,他们对于具体的物体或情境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则相对难以把握。浸润式教学法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创造出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相匹配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并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一、开展吟诵活动,浸润语言之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和平台。吟诵作为符合阅读教学基本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并通过声音展现出来,建立与文本之间的情感纽带,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信息,通过地点、人物和关键词“送”,学生可以推测出这首诗描述的是离别的场景。接着,教师让学生默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融入个人情感进行朗读。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入“我经历过的离别”这一话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思考离别时的场景。在这个环节中,课堂上弥漫着淡淡的伤感,学生对离别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随后,教师回到古诗本身,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最后,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将古诗中的离愁别绪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深层意境,并完成对古诗情感和内涵的剖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吟诵来激发他们的自主阅读兴趣,深刻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由此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文学体验和审美享受。
二、结合具体语境,浸润整体之美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以整篇文章为出发点,以浸润式教学法为手段,浸润文章的整体之美。教师还应确保对文本的理解始终基于具体情境,强调浸润式教学法在理解文本整体内容和中心思想方面的作用,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从全局的角度理解写作技巧。
例如,在学习《鸟鸣涧》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情境,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古诗的意境美。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与古诗中描绘的景色相关的视频,并配以背景音乐,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视频所展现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诗描述的情境中。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视频情境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多媒体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沉浸在古诗的整体意境中,认真地品味文字。随后,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作者描绘的画面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如何理解‘花落’‘月出’‘惊鸟’这几个词?”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具体的“动”来表现山涧的“静”。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整体美感,也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欣赏古诗。
由上述案例可知,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浸润整体之美,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深度拓展,浸润哲思之美
教材内的文章常常蕴含着丰富的道理与智慧,它们不仅是文学经典,还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宝贵素材。教师在教授这些文章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应将其视为启发学生思考的起点。通过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将哲学的深度思考融入阅读教学之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其超越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成为启迪心灵、塑造品格、激发创意的生动课堂。
例如,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课外教学资源来深化学生对这八个字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涵,首先,教师应将教学与历史背景相融合,将学生带回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此外,教师还应结合中国近代史,呈现包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圆明园的历史在内的丰富素材,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如《觉醒年代》和《恰同学少年》这类爱国主题影视作品的片段,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内核。利用此类课外资源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共同朗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篇文章,通过集体朗读,学生会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并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在完成初步阅读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有了怎样的理解?你对此有何感想?”这样的问题引导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结合之前所观看的历史资料,将课外资源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全面地理解和感悟文章背后的哲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将历史责任和个人义务的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语文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特性和教育价值,通过沉浸式教学法,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使他们在鉴赏文学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并陶冶情操。
四、立足教材内容,浸润文化之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内容,设置综合性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创设特定的、有文化之美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构建浸润式课堂。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首先设计一个主题为“探寻春节根源,分享春节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春节的起源和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这样,课程就从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故事会”开始。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一系列传统的春节装饰品,如窗花、福字和春联等,并邀请学生探讨它们的历史和意义。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比较文中描述的“北京的春节”与他们记忆中的春节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基于对春节的理解,结合课堂所学,构建他们心中理想的春节场景。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借助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使用浸润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也能够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从而全面激发语文学科在教育和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
综上所述,将浸润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能够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吟诵来传递语言的美感,依托具体语境让学生感受整体之美,通过扩展阅读来启发学生的思考,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领略文化的魅力。这样,语文课堂的文学氛围得以增强,同时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李佳蕊(南通市小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