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与交流”是指在观察周围世界时,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认为新奇有趣且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与之契合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在小学阶段,叙事类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单元习作的重点在于以“具体”的标准来确保“清楚”的要求,这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挑战。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详细描述,为具体叙述一件事情提供支撑。
一、关注生活资源,借助学习单积累习作素材
小学语文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学生在习作学习中也能享有更多的自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尝试不同的写作方法,并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这样,学生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解决学生不愿写作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写作前给学生发放学习单,鼓励他们有意识地关注周围的事物。通过记录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特别是聚焦于人物的行为和态度,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素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记录,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记录和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写作的本质是对阅读内容的积累和表达。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教师可以引入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利用这些作品中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受到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片段的启发后,能够借助学习单记录自己的观察,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这种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还能使他们在写作时更加注重细节的完善和内容的丰富,从而提高整体的表达效果。
二、依托教材,借助习得知识迁移内化表达方法
阅读和表达在语文学习中是互为依托的关系,其中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有效的写作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技巧时应紧密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根据学生的表达需求引入相关的补充素材。这样,教师就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需求点和课程的重难点上,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素材,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1.明确人物的哪些言行值得放大
写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写什么和怎么写。在积累足够的素材后,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转向写作技巧的培养。以描写人物的具体言行为例,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分析《麻雀》中老麻雀与猎狗对峙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比的手法来选择和展现细节。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共同阅读《我要做好孩子》中的“要命的数学”章节,让学生体会如何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充分讨论和分析教材内容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指导他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故事中描写人物,构建合理的故事情节,使自己的写作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2.运用什么方法来展现人物言行
教师可以利用单元作文的范例效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核心素养。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连续性动词,通过“镜头缓进”的手法帮助学生捕捉细微动作,从而加深他们对写作技巧的理解。例如,《麻雀》一文中,在描述老麻雀奋力保护小麻雀时,用“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一句形容老麻雀,说明了老麻雀在发现小麻雀正面临庞大的猎狗的威胁时,毫不迟疑,表现了老麻雀的勇气和胆量,这也正是母爱的体现。同样,《小木船》一文在表现陈明生气的情景时,通过“使劲摔”“用脚踩”“一把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就走了”等连续性动作描写,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的画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从品读赏析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主圈画出文本中的动词,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精确的动词传达深刻的情感和形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表演再现”活动,让学生将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通过直观的表演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精准性和形象性的感知,还能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从而实现语言表达的内化和迁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范例中的修辞手法。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如,《麻雀》一文中,作者将勇敢的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这种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老麻雀飞下并落在猎狗面前的情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设想一块石头从树上坠落的情形,然后联想老麻雀“落下”时的状态,感受其速度和力量,进而理解老麻雀的内心状态。这样,学生就能体会这种修辞手法所带来的效果。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爬天都峰》等文本中自行寻找并分析类似的描写,并与同伴交流分享,积累更多关于人物言行描写的表达技巧。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又能促进他们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描写。正如“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能够直接反映其内心世界,与行为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语言和行为相结合,才能使内容更加立体,使事件描述更加清晰具体。例如,《爬天都峰》中的人物对话不仅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年龄特征,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透露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隐含了文本所要传达的深层道理。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初稿后,鼓励他们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特点,让角色“开口说话”,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三、教学评一体化,明确修改的方向
一个完整的写作教学体系不应忽视写作后的修改环节。修改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关键步骤,对于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反复打磨和修正,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更精准地表达思想,从而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及表达成效,并对学生的初稿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设定两条评价标准:一是清晰地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是突出人物的重点行为。接着,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让同学提出建议。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
总而言之,叙事与人物描写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将人物的言行作为写好一件事情的突破口,把人物的言行特点放大,使描写更加立体,丰富学生习作表达的内在经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马倩(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