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式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024-08-05 00:00:00盛云霞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7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式阅读教学以核心主题为线索展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入主题。而确定适合的主题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关键,也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主题,使主题成为适合的引导,并通过主题式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于教材,提炼阅读主题

主题式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不同,它侧重于通过多篇相互关联的文本来探讨一个中心主题。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主题和系统性的教学结构。为了确保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研读教材内容,分析其中的重点,提炼出恰当的阅读主题,并以该主题为线索构建完整的主题式阅读课堂。

例如,在学习《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时,教师要研读课文并对每篇课文的主题进行归纳:《白鹭》一文描述了白鹭的志趣高尚、淡雅朴素,体现了作者对这种品性的敬重与追求,展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落花生》一文写了父亲与“我”的对话,借助花生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做人要做有用的人。《桂花雨》一文通过对桂花引人入胜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极为浓厚的思乡之情。《珍珠鸟》一文在描述珍珠鸟的故事时,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综合这些文章的内容能够发现一个共同点:借助对动植物的描绘,传递出一定的哲理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的阅读主题定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并围绕这一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写作技巧,并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文主题内涵。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引导他们体会和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在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剖析,确定阅读主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学材料的前端分析,目的是提取出既符合学生的素养发展目标,又贴近学生实际水平和课文内容的主题。

二、整合资源,精选阅读材料

主题式阅读教学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的一系列文本的学习。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教师还应引入丰富的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挑选这些课外阅读材料时,教师应注意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利用这些材料强化和延伸教材所传授的知识,确保课外资源能够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丰富和深化学生的主题式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春节”这个主题精心设计阅读活动。教师从主题和相关知识点出发,选择了《除夕》和《过年》这两篇文章作为辅助阅读材料,形成了一个主题式阅读文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北京的春节》,通过讨论和分析来提炼文章的核心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春节的理解和期待。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赏析老舍的作品,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北京的春节》《除夕》《过年》三篇文章的群文阅读活动。在阅读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三位作者描述过年时的情绪和态度有什么不同?三篇文章所讲述的故事情节有何异同?经过这次主题式阅读,你的春节观念有所变化吗?你理想中的春节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教师以主题式阅读的形式带领学生阅读课外文本,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其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

三、设计问题,进行深度阅读

主题式阅读具有明确的主题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指引学生阅读学习的方向。在实施主题式阅读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深入主题,理解核心内容。这种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锻炼他们的语文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以四大名著为主题的教学单元。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主题阅读活动。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按顺序完成对四篇文章的初步阅读,并思考每个故事的核心内容。接着,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章,并陈述理由。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这个阶段,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涉及文章的风格和人物特征等,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个人感受转向对文本内容的具体分析。

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挖掘文章的内在含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还能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分析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深入文本,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趣味活动,创新阅读形式

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阅读方式,可能会让学生认为阅读单调无趣,进而丧失对阅读的兴趣。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结合不同的阅读主题,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并且呈现创新性的主题式阅读课程,以确保学生始终对阅读充满热情。

以《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为例,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掌握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方法,并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人物的思维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设计创新性的主题活动,如角色扮演和故事续写等。

在进行主题式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告知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体验故事中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以此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内的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境进行演绎。这种互动式的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趣味性的主题式阅读活动对于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应在了解每个主题的核心内容之后,运用多种方法和趣味性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应立足教材,提炼阅读主题,分析课本内容,整合课内外的资源,为学生精选阅读材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可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盛云霞(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