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2024-08-05 00:00:00石晓平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7期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它的人文性主要通过阅读学习得以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有效策略,如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丰富的补充材料、将阅读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文学鉴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综合能力,还能在无形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情感、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人文素养的多元渗透。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渗透人文要素,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挖掘文本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中的课文富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文章对学生有着潜在的影响。基于这一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带领学生通过补充资料、联系生活、情境化学习和语文实践等多种方式,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实现由知识方法到思想、情感、文化的学习与体验,从而在阅读学习中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无声”中培养文化自信。

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展示预习成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并重点探讨文中所介绍的习俗。随后,教师指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深入了解每个习俗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实际生活结合,交流这些习俗的起源、内容及其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挖掘出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从而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挖掘文本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以文本为核心,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补充资料、联系实际等多种方法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从而在阅读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结合背景资料,弘扬爱国情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富含爱国情感的文本。由于这些篇章常依托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大多数小学生对于这类背景知识的掌握相对有限。因此,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提供相关的辅助材料,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这些信息,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够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课文的写作背景,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的基本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通过讨论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人物形象进行感知。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挑选对自己触动较深的段落或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探讨。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辅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以及李大钊坚定的革命精神和为理想牺牲的决心。在结合背景资料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结合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时,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课文的重、难点搜集资料,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图文和视频等形式进行生动呈现,强化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深刻感悟。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材中的课文往往是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文学佳作,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和情感传递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中更是蕴含着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因此,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深刻领会文中所蕴含的崇高道德、丰富情感及深远的思想。如此,将文本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速读全文,进行互动讨论,对文章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并感悟其中流露的亲情。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找出文中动人的情景和细节描写,圈画批注这些语句,并揣摩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再次,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学生将更加深刻地体会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并领悟作者如何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来传达情感。紧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回想自己与亲人共度的时光,鼓励学生分享那些有意义的瞬间。最后,学生探讨自己如何以行动回馈家人的爱。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在无形之中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在运用联系实际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感人的细节描写、场景与情境以及难于理解与体会的内容,将文本理解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化难为易,深化理解,增强情感体验。

四、开展文学阅读,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

文学作品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蕴含丰富的美学教育资源,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显著作用。基于教材的这一特性,教师可以组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赏析文学语言,以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让学生体验生活,并尝试进行文学创作。这样,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才能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以《匆匆》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文的朗读视频,让学生跟读并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情感美。接着,学生带着情感再次阅读,挑选出文中触动心灵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将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记录在书边空白处,之后进行小组分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情感,再到品味语言和解析写作技巧,逐步深入。这样的赏析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还能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深度。

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时,教师要精心选择那些文学性高、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文章,运用多种策略创设文学阅读情境,促使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另外,教师要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从而在文学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总之,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学科。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强化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石晓平(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扎古录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