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与文章深层对话

2024-08-05 00:00:00徐佳颖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7期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语文技能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有的学生的文章解析能力与情感领悟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阅读空间,为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助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内容,与作者和文章进行深层对话,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基于学情设计问题支架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或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一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基于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支架,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为例,在本课教学开始前,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自主预习任务,并下发导学单。导学单的内容包含与恐龙相关的图片、知识和问题,如:“你喜欢恐龙吗?你对哪种恐龙感兴趣?你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哪些知识?”在学生完成导学单后,教师收回导学单,并统计学生的兴趣点。大多数学生更想知道有哪些类型的恐龙,恐龙的外形是什么样的,恐龙的生活习性或不同种类的恐龙之间的故事等。教师在设计支架式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上述角度入手,首先为学生展示蛇颈龙与翼龙这两种看上去完全不同的恐龙。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从外形上看,它们都是恐龙吗?它们有哪些异同点?猜一猜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教师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对恐龙的进化和演变过程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与文章的深层对话。

合理的问题支架能够使教学重点、教学主线更加清晰,还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学情,有针对性地完成问题支架的构建。

二、根据内容设计情境支架

在设计情境支架时,教师要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情感走向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要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情境,并将其作为支架教学活动的基础,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作铺垫。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入更好的学习状态,完成自主学习。

以《猫》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搭建情境支架。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与猫相关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家或邻居家养猫吗?你印象中的猫长什么样子?你和猫之间发生过怎样的趣事?请用形象、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来。”这种由多媒体导入生活情境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引导学生完成了口语交际训练,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描述动物、描述事件的能力。在简短的师生互动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着重标记出文中描写猫的外貌、动作、习性的内容,并对这些描写进行点评,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本文的结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搭建情境支架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容及其情感,因此,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及基本规律,使用多种手段搭建不同的情境支架,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构建趣味课堂,设计工具支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工具类支架常常用于构建完整的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可用的工具支架种类更加多样化,如交互式白板、智慧学习终端等,这些工具支架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提供辅助。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选用恰当的工具支架推进教学流程,让支架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实用工具。

以《燕子》一课的教学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嫩蓝的春天……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教师可以根据句子的内容选择多媒体情境中的画图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记出文中运用的比喻修辞的句子,然后提出问题:“作者为何要这样比喻?这样的比喻是准确的、精巧的吗?”接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找出这句话,是否能准确说出作者这样比喻的原因,由此,教师引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观察过燕子吗?你们看到的燕子大多是什么样的呢?与作者描述的一样吗?”最后,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呈现燕子站在电线杆上的画面,将想象与画面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精巧之处。

工具支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使学生从具象的角度理解抽象的知识,继而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与迁移,发散思维。

四、提高核心素养,设计方法支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上设计相应的方法支架,引导学生找到高效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学生与文章的深层对话。

以《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制定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效率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构建有效的教学支架,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在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初次阅读后,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找出并标注文中频繁出现的词语,深入探讨这些词语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重要性。学生注意到“只好”这个词出现得比较频繁,文中还出现了“只得”这个词,有的学生认为它们的意思相近,基于此,教师要求学生剖析“只好”一词的意思,复述上下文的具体情节,并以此词为中心梳理文章的整体内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种方法的优势,鼓励他们将此次阅读体验转化为实用的阅读策略,并尝试将这一策略应用到其他文本的阅读中。

要实现学生与文章的深层对话,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在于让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当面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时,教师应运用方法支架这一工具,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同时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搭建支架式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使他们与文章进行深层对话,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徐佳颖(南通市小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