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来源: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23年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JSZ2023017)。
作者简介:戚幸怡(1996-),女,浙江杭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校园文化。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和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单一化、功利化、物质化的倾向,注重表面形式、轻视内涵挖掘,注重自身效果、轻视系统管理,注重内部建设、轻视社会服务。服务理念是服务文化的精神内核,该文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困境及作用入手,研究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依托思政教育主阵地、建强师生队伍主力军、聚焦服务社会主战场,将校园文化融入技能教育、文化素养教育、社会实践就业等,构建人本、奉献、创新的校园文化精神力,提升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服务精神;社会服务;思政教育;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b)-0180-05
A Study on the Path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Service Spirit as the Core
QI Xingyi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Zhejiang, 310051, China)
Abstract: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alent cultiv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re is a tendency towards singularity, utilitarianism, and material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y focus on superficial forms but underestimate the exploration of connotations,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effects, underestimate system management, and prioritize internal construction while neglecting social services. The service concept is the spiritual core of service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difficulties and roles of campus cul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path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service spirit as the core. Relying on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main for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focusing on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serving society, campus culture is integrated into skills education, cultural literacy education, social practice employment, etc., to build a humanistic, dedicated, and innovative campus culture spirit, and enhance the soft power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s; Service spirit; Social servi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高校作为文化创新和传播的重镇,是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文化涵养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体现着高校的学风、教风、作风和整体素质,对广大师生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作用[1]。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具备专业技术、良好操守、创新精神及服务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实现全方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然而,作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被忽视,只重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文化教育、服务精神的培养和塑造。鉴于此,本文从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可行性路径研究。
1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表面形式、轻视内涵挖掘
校园文化建设轻视文化内涵挖掘,缺少特色化、多元化、精细化的校园文化培养与发展。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扩大,物质基础逐步提升,校园面积扩大,设施基础完善,重视技能专业教育。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提升,注重表面形式建设,脱离专业特色,随波逐流、“打卡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趋同性“文化季”“文化节”“晚会”,缺乏有特色、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造成学生参与率低、效果差、影响小,背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其实,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建校背景、特色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若深挖特色、巧妙结合,依托专业特色、当地特色,必能打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1.2 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自身效果、轻视系统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不当、管理不明,使得整体建设缺乏影响力、感召力。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单个项目活动的效果,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系统化管理。各二级学院与学校整体校园活动存在重复化、低层次、数量多且集中的现象,缺乏新形式活动,学生们易产生应付情绪,占用日常教学、休息时间,使得参加人数少、吸引力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整体的合理决策与规划,各二级学院、各部门提供建议,考虑各方面因素,融合各自特色培育形成,需要师生共同认可实践,才能形成可持续、品牌化、特色化的校园文化,而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系统化的管理与筹划。
1.3 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内部建设、轻视社会服务
校园文化建设落点于校园内部,脱离生活与社会服务。职业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与现代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仅停留在校园内部,缺乏社会服务特色,未与当地文化形成良好互动,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渐行渐远。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发展有差距,学校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应仅停留在校园,应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效用[2],加强实践性、互动性、服务性,放大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的互动空间。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2.1 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德育实效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影响,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需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生活影响较小,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形式吸引学生学习[3]。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形成人本教育和才能教育的有机统一,将科学理论知识和精彩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统一,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提升,自觉接受先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作为自身生活学习的价值规范,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能将课程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jixdQBLBLIn89PFITFTHS0KScnp+4zOripOM49bmmnc=节,真正提升校园文化德育实效。
2.2 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提升美育实效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培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择真而求、择善而从、择美而爱[4]。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营造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来提升校园美育实效。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既可以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又可凝聚成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以影响后人[5]。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直接传递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开展多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传递爱国、守法、诚信,在公寓文化节中传递团结、友爱、明礼,在各类晚会活动中传递青春、自信、创新,激发参与热情,形成良性的人文环境,增强了美育教育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2.3 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智育实效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校园智育提升。高职院校在基本知识教育基础上,还有社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教学中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培养上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校内实训基地、引进专业带头人、开设大量专业课程,聚焦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充分规划能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类比赛,组织社会调研、实习实训类活动,开展“走基层”“去乡下”类实践体验活动,在巩固学生校园知识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推动未来更好地走入工作岗位。
3 高职院校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物质与精神分离,形美神散的缺陷,使得校园文化缺乏个性,未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院校特色。
服务理念是服务文化的精神内核,根植于服务理念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行为,对服务素质、技能的要求,服务体制、标准的制定,以及服务设施的建设等,最终将对学校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形态产生影响。将服务精神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社会服务型职教校园文化,将更新职教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强化文化育人意识,拓宽职教社会服务渠道[6]。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服务于课程建设、社会实践、社会精神共富建设等,有助于培育特色学校精神、树立特色学校形象、打造特色学校品牌,最终使服务文化内化为全体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为。
3.1 依托思政教育主阵地,打造服务精神为核心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将才智与人本教育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环境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7]。通过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为服务精神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3.1.1 加强校园“服务”物质文化建设
推动校园“服务”物质文化建设,为服务精神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物质基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地基,要培养服务精神,应以多形式从多方面丰富校园文化。一方面,充分依托现有的思政教育阵地,在学校实训场地、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等基础设施中加入“服务精神”元素。例如,在服务型专业的高职院校中,通过基础设施上展板、宣传栏、海报等形式,展示典型事迹、经典语录、优异成绩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服务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展览室、陈列室等,在其中陈列展示“服务精神”的事迹成果,在新生“开学第一课”、特殊节日等时间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从其中切身感受“服务精神”的魅力。
3.1.2 加强校园“服务”制度文化建设
推动校园“服务”制度文化建设,为服务精神提供顶层支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准备把握服务精神的含义及培育方式、要求,需要有精准的制度规范。一方面,可以借鉴企业的制度订制、执行形式,在校园内广泛吸收意见,通过层级反馈、座谈会的形式制定制度,包括“服务精神”校园开展主题、频次、形式、激励机制等,为服务精神培育提供顶层设计的支撑。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子最终走向是社会就业,展现出应用型的职业特点,可以邀请校企合作企业、产教融合基地共同探讨培育方向,完善制度执行过程,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
3.1.3 加强校园“服务”精神文化建设
推动校园“服务”精神文化建设,为服务精神培养起到熏陶作用。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形成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一方面,依托职业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院校特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专业能力比赛、演讲比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搭建平台,学生可以在比赛中加深思考、明确规划,加大“服务精神”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规划“服务精神”校园文化品牌,通过打造志愿者团队、开设志愿者服务岗、开设专题讲座、举办文化论坛、组织辩论赛等方式将服务精神融入校园,让学生们在其中汲取精神文化精髓。
3.2 建强师生队伍主力军,稳固“服务精神”为核心校园文化基础
3.2.1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是连接各部门、各岗位、师生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思政教育、学风建设、安全运行、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培养好、运用好学生干部力量,能为建设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添砖加瓦。第一,培育学生干部有清晰的角色点位。学生干部要理性客观地认识自我,进行精准“角色定位”,避免出现“角色错位”[8]。学生干部能力有较强的可塑性,也是高校教师的得力助手,引导学生干部认知自身在师生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有助于在后期校园文化建设中较好地完成日常管理、组织建设等众多任务。第二,培育学生干部有较强的权责意识,坚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初心,策划、执行、监督好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做好事前引导、事后总结,发挥学生干部的潜能,展现青年学子的担当。第三,完善相关机制,多角度提升学生干部积极性、创新性及探索性,发散思维筹划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开展有深度、有广度的活动,展现校园文化建设魅力。
3.2.2 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也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良师益友,辅导员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以校园文化为抓手,积极打造和谐德育校园氛围,从而达到增强德育教育的成效的目的[9]。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对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要高度重视,完善及美化校园环境,为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行动上搭建自由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让学生们在各类活动中体验到激烈的竞争、知识的碰撞、自由的氛围,提升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最后,在方向上做好引导监督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加强道德素养培养,辅导员在搭建好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后,要对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思想、活动内容进行把关监督,科学、有序、积极地完成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素养。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日常接触最为紧密的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辅导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作用,最大限度放大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3.2.3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专业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在现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背景下,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立足课堂教学,将服务精神文化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一方面,专业教师运用好教学技能和技巧,把服务精神以多形式传授给学生,展现服务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服务精神,在专业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在教学中融入并培育服务精神。由于各专业教学有不同特点,专业教师按照不同的专业特性进行培育。例如,对手工艺专业学生要培育协助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的服务精神;对机械专业学生要培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服务精神;对教育专业学生要培育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同时要将服务精神融入实训课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技能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服务精神。
3.3 聚焦服务社会主战场,扩大“服务精神”为核心校园文化影响力
3.3.1 依托志愿者服务活动扩大影响力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渠道之一,依托志愿者服务活动,将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送入社区、乡镇,送到少年、青年、老年人身边,让文化走出校园,能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所带来的幸福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例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依托“浙艺手艺节”系列活动,将传统手工技艺带出校园,走进乡村、社区,让传统非遗手艺“走”入寻常百姓家,在一场场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感受非遗手艺的魅力。
3.3.2 依托社会反馈扩大影响力
实践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基石,仅停留在校园内部,或是单方面从校园输出向社会是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依托社会反馈,形成“校园—社会—校园”的良性循环,从校园走向社会,再从社会的反馈调整校园文化的发展,形成闭环式良性循环。例如,将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向社会输出,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实现职业体验,在结束时收集意见建议,形成良好的闭环,从而便于师生调整校园文化建设方式,规避缺陷,更好地衔接社会,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3.3.3 依托产教融合扩大影响力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构造现代职教人才培养体系[10]。高职院校培育学生要落实在产教融合上,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度,从而提升“服务精神”的养成和实践,使得“服务精神”与技艺培育有机结合,内化于学生日常。一方面,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入企业、乡村,在一次次实践工作中践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另一方面,邀请各企业专家参与到学生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共同考核学业,将职业服务、职业能力、职业品德等作为考核依据,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考核。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研究,可以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性。通过聚焦思政教育主阵地、建强师生队伍主力军、聚焦服务社会主战场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传输高水平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德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11(8):93-95.
[2] 岳新. 浅议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J].中国校外教育. 2017(S1):365-366.
[3] 昂沙·阿布里哈米提. 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C]//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德风文化艺术中心.2023年高等教育科研论坛桂林分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2.
[4] 陈婷荷.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价值与路径探讨[J].学周刊,2024(2):34-36.
[5] 王亭.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张娴静,吴成建,林旭吟,等.社会服务型职教校园文化构建探析:以福建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23,45(3):110-112.
[7] 庞超.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7.
[8] 王传中,朱伟.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2-13.
[9] 丁慧,龙梦晴.阐述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与思考[J].大学,2021(14):137-139.
[10]顾卉.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19(17):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