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4-08-05 00:00:00刘向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7期

作者简介:刘向云(1998-),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为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文章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历久弥丰”的生机活力、“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精神品格、“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民族格局、“交融汇聚、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协和万邦、和合共生”的处世思想5个角度对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解读。认为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与社会活动、校园文化、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多方位形成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转化与发展的合力,激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新时代着力赓续中华文脉、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宣传转化;文化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b)-0148-07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Exploration Project

LIU Xiangyu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Abstract: Following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y Project",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Exploration Project, as another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tate, combines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study Chinese history and ancient culture, which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article interprets the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five perspectives: the vitality of "continuous and lasting", the spiritual character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brightness and renewal", the national pattern of "pluralistic unity, unity and concentration", the cultural mentality of "integration and convergenc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and the life thought of "harmony among nations, harmony and coexistence". It is believed that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exploration project with social activities, campus culture and family education, the joint forc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exploration project can be formed in various aspect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exploration project can be activat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tinue the Chinese context in the new era,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build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Chinese Civilization Exploration Proj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Propaganda conversion; Cultural mission;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这种独特的内涵和表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既是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宣传转化的需要,也是赓续中华文脉、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经过20多年的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这些研究成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挖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利于承担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历史使命。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因此,挖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具有重要意义。

1.1 “绵延不断、历久弥丰”的生机活力

“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特性,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区别开来的最显著的特质,是中华文明首要的特性。”[2]必须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古代、现代与未来的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形态没有断裂且文明底蕴历久弥丰。如农业发展、城址建筑、墓葬形式等主要文明要素均在考古学文化属性上呈现出清晰的继承关系。以农业发展为例,在距今一万多年前,水稻就出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粟则发现于北京东胡林遗址,由此开启中国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代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达到高峰阶段,并于2019年7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城址南部发现一处夯土半圆形遗迹,表明可能在4 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已经掌握观测天象,判断春分、秋分、夏至,以及冬至等时令节气的技术。新石器时代奠定的农耕传统成为日后农业社会乃至农耕文明的重要基石。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北周亦有诗:“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底色。西汉的《氾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元代的《农书》、明朝的《农政全书》等均成为我国农耕文明的见证。这些重大的考古成就与众多文物,已成为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精神支撑。

1.2 “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精神品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创新性正是体现中华文明精神风貌的一种鲜明品格,中华文明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创新性优势,其“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精神品格在村落渐为邦国,祭祀催生礼制的过程中逐步彰显。无论是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的早期人类对驯服水稻与耕作方式的创新;还是在制度文明层面的被考古学家证实的5 000年来礼制不断发展形成一种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抑或是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儒家文化及人才选拔机制的创新变革,都表明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民族,而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民族,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新变的重要性。早在公元前1 600年左右,商汤的盘铭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易经》中也一再强调:“《革》,去故也;《鼎》,取新也。”[4]“创新与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壮大,都是创新精神驱动的结果。”[5]这涵养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这种应时而变的思想创新,又是以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基础的。依托于文化遗产,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思想创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中华民族创造出超过5 000年不间断辉煌文明的内在原因。

1.3 “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民族格局

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总体特征。各区域社会在其起源与早期发展时,体现在各自环境基础、社会运作机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样态天差地别。在长期的发展与交流的过程中兼收并蓄、团结集中,最终汇聚成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自此夏商周文明时代开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样态并非简单的单线继承式,它的发展得益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互影响。在广阔的地理空间里,多元互动形成的灿烂文明直接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体,更为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民族格局得以形成。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就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最具象证明。王巍先生认为“以玉璋、玉璧等为主体的祭祀类玉器的出现,反映出三星堆文化早期接受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而海贝、青铜礼器等文化因素的出现,则是三星堆文化晚期和金沙·十二桥文化接受商王朝文化影响的结果。”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提供了中华文明是在各区域发展交流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可靠佐证。研究表明,灿烂的古蜀文明是在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在广泛吸收中原文明、西北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精华后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可见,文明的差异与“文明的冲突”的起源之间并不能简单相等。相反,在一定条件下,文明的差异可以成为涵养文化发展的养料和促进文明发展的动力。

1.4 “交融汇聚、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在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问题上,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6字箴言。这正是中华文明逐渐形成的文化基因。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6]。“相互依赖”代表着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不能置身事外。张光直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国相互作用圈”,认识到大概从距今6 000年开始,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交流就已非常密切,这种交流使他们共享一些重要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文化的相似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结果表明,相隔1 000多公里的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在玉人形态以及玉器表达的宇宙观、沟通神灵方式上具有较大相似性,而这种文化共性无法脱离交流而形成,成为早期中国交融汇聚的最直接证据。中华五千年文明实证的良渚文化也并不是对崧泽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各地区已经有了普遍的发展和相互交流,在文化交流碰撞下相互激发促进各自发展,特别是在“最初的中国”形成以后,大家相互都更加的了解,知道彼此在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熔合发展。中华文明“交融汇聚、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为我们观察与思考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客观的站位与更包容的状态。

1.5 “协和万邦、和合共生”的处世思想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从《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理想,到《尚书·尧典》“协和万邦”的政治思想,到《论语·子路》“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再到《礼记·礼运》“天下大同”的生活观念,“以和为贵”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基因。从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农业遗存,充分证明早期中华文明是建立在以农业为主要物质基础的经济社会之上的,这就意味着古代先民不依赖掠夺获取生存,耕织稼穑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生产生活内容之一,由此孕育出中华民族勤劳质朴、和合共生的秉性。中华民族强军事、筑城墙,只为防御之用而从不对外扩张;火药的使用最初只是为炼丹术而后成为烟花制作的原材料;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也只用于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的“和”要求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又包容和接纳事物的差异性,并将不同事物融合到一个和合体中,以期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境界。漫长历史沉淀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文明实现交流互鉴奠定了深厚基础。形成“协和万邦、和合共生”的处世思想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积极践行,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独特贡献。

2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7]。深入挖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持续赓续中华文脉、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于赓续中华文脉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出指示时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探源寻根,鉴往知来。在考古实证的5 000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特有的生机活力、精神品格、民族格局、文化心态和处世思想,为克服艰难险阻、赓续中华文脉提供了思想滋养和精神支撑。深入挖掘中华文明探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价值,以考古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为赓续中华文脉奠基,既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现实需要。要充分挖掘中华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找到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键点,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形式融入教育与生活,激活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广阔大地上陈列的文物、古籍中印刻的文字,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实现以文培元,以文弘业,铸魂立心,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2 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与世界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课题。这一重大课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与文化的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为在新时代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必须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中汲取源头活水,更加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日前,山东文旅主办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聚焦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诞生的关键阶段、重点地域,重点描绘了早期中国文明的历史样貌,展示出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2023年6月20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的“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聚焦距今5 800年到4 300年的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成果,分4大板块讲述文明故事,走进文明遗址,领略史前文化的魅力。这意味着我们向世界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完成了对国家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国家形象的构建。

2.3 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强化历史纵深、增强历史信度、活化历史场景,为中华民族不断铸牢共同体意识提供核心佐证与历史资源。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宣传转化,有利于教育引导各族人民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同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多元与一体呈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体包含多元,多元合成一体,一体是核心与方向,多元是创新与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9]深入挖掘学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于再现各民族共建的奋斗过程,使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灿烂延续得益于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戮力同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在历史现实的感召下油然而生出强烈的情感认同,让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得以增强。为实现各族人民共居、共建、共享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3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建设,对于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以家、校、社,协同育人助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传承发展,营造起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风尚,深化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精神文化标识,是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题中应有之义。

3.1 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的实现。促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在家庭教育中实现传承,让家庭教育在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提升时效。

3.1.1 搭建“文物+”家庭的跨界合作平台

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11]。在这一历程中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精神品格、民族格局、文化心态和处世思想,更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成果,就是正本清源,培养孩子的文化自觉;完善人格,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教育可以借助中华文明蕴含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利用文物资源的直观与生动的外在价值,在孩子的视觉与听觉层面产生触动;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成果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认同感。需要家长对子女进行引导,立足传统与现代的教育资源,促进孩子形成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感性认识,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1.2 突出家庭文明对价值观形成的奠基作用

对家庭、家教与家风的重视不以时间为转移,家庭教育奠定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雏形。优良家风的传承,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彰显,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与弘扬的另一种轨迹。夏商周文明凝练出以“礼”为重要内容的主流价值观,并以此影响、引领、推动了周边区域的文明发展。秦汉以后,“礼”被传承弘扬、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灌输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程,让孩子树立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自觉培育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在人生“拔节孕穗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3.1.3 开展中华文明探源浸润的家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上升,如何使其战略意义得以凸显?寻根探源,鉴往知来。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成果为家庭教育赋能显得尤为重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成果所蕴含的“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精神品格、“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民族格局、“交融汇聚、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和“协和万邦、和合共生”的处世思想等精神用于日常家庭教育,引导子女确立对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的家庭文明新风尚。

3.2 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融入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考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与大中小学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基础上,统筹全局,联系教育过程实际,积极搭建“文物+”校园文化的跨界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嵌入式课程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系列路径,努力构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与学校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与渗透的有效方式。

3.2.1 搭建“文物+”校园文化的跨界合作平台

无论是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还是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平台作为依托。“文物+”校园文化的跨界合作平台是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不同学科相关领域内容有机结合,综合考虑教育性质和教育内容与教育主体的配对,以实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真正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教育范围扩大到整个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之中,以思政类学科助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教育常态化。“文物+”校园文化的模式是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上提出来的,在全国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大中小学的学生都是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学生主体。由于学生这一主体存在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学科分类等差异,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要以“文物+”校园文化的跨界合作平台为依托,还要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与相关学科内容的结合点对学生主体进行宣传与教育。除此之外,还应形成一套涵盖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完整体系。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以长效机制深化全民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教育资源融入学校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上来。

3.2.2 积极探索嵌入式课程建设

如果学科题材未能转化为生活,只是纯粹的形式与符号,以外加的或既成的方式进行呈现,学习的动机就会失去。嵌入式课程的开发关键在于明确主题课程性质、把握嵌入要素及课程嵌入的编制方法,主要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形态等三个维度的进行嵌入。这种嵌入式课程超越课堂、教材和学科的界限,糅合有关课程的内容与活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知识更接近于真实的生活世界,使经验得以和学科知识发生有意义的链接,使课程内容、活动和社会生活有所关联,使学生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获得着力点。在作用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宣传与转化工作时,将文明起源作为最主要的嵌入因素,将主流文明起源与区域文明起源进行互嵌,中华文明起源与世界文明起源进行互嵌,以促进文明互动与文明间性的达成。除此之外,嵌入式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确定课程的主题和目标、考虑课程的实施学段、研究课程开展的方式与途径。

3.2.3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主体间性教育活动是在社会人文环境下,通过主体间协同参与,平等对话,融合多元,达到“认知—能力迁移”和“情志—心灵升华”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形成主体间性人格,增进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了解,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值得注意的是,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选择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舍弃,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实际年龄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与之相适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较为容易形成感性认知,可采用可视化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可视化与亲身体验形成对中华5 000多年历史形成具象了解;在初中阶段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相配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建构起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形成机理的正确认识;在高中阶段则采用体验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璀璨夺目的国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正确理解;大学阶段则应注重学生价值判断的培养,采用价值讨论法、体验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3.3 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3.3.1 搭建“文物+”创意的跨界合作平台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文物是灿烂文明的见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融入社会教育,不能仅将其埋没于深山或陈列于展馆,而应搭建起“文物+”创意的跨界合作平台,让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文创爆款推出,如三星堆遗址、河南博物馆等依托文化资源遵循新的思路,衍生出考古盲盒、舞台剧表演、沉浸式解谜游戏等,在挖掘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时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的高品质需求,实现文化产品与社会教育的同向同行。文物工作独特优势的发挥,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3.3.2 发挥“共享书屋”的教育主阵地功能

文明实践不打烊,共享阅读传书香。通过创作、收集、保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相关资料,如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编辑成册,公开出版发行,供人民大众学习,让人民群众在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成果中感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和平性、统一性和包容性,将出版物投入图书馆、阅览室、学校、社区当中,尽可能扩大群众的受教育范围。把“共享书屋”建设成为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还可以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纳入教材当中,不管是学校机构教材,抑或是社会组织机构所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的授课教材,如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举办的成人教育、培训教育、继续教育、补习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教材当中编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体会;更可以举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题讲座、研讨座谈会、咨询展览、互动交流,专门讨论学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主要成果及启示、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价值,有助于人民群众直接的、面对面的了解、认识、认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并转化为主要的继承者、倡导者和发扬者的先锋队。

3.3.3 突出社会教育设施的载体作用

社会教育设施可分为传统社会教育设施与现代社会教育设施两大类。传统社会教育设施一般具有公益属性,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公园等。图书馆和博物馆等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备案博物馆6 565家,众多博物馆成为宣传、展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西藏阿里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等新馆相继对外开放,成为各地赓续中华文脉的生动注脚。现代社会教育设施一般指依托新媒体与互联网等达到教育目的。通过影视或虚拟仿真体验使观众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感受文化背后的意蕴,进而激发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宝档案》《寻古中国》等优秀影视作品,使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触摸过往、感知历史。另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载体,通过体验式、情景式、移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育方法受到学生欢迎,取得良好效果。如山西考古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上博学院共同举办“晋见文明,天下大同”研学活动,通过文物考古绘图以及石器时代的石器打制模拟实验完成与历史的对话;香港文化故宫博物馆通过3D扫描、互动感应装置展示清代郎世宁的《八骏图》,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画中的马向人们走近,实现观众在方寸间与浩瀚无垠的历史相遇。

4 结束语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出土的文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维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而言是珍贵财富,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优势资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中国梦磅礴力量的凝聚而言是深厚滋养。中华文明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涵养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双创”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担负新的历史使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06-03(1).

[2] 刘新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内涵、成因及启示[J].实事求是,2024(3):33-39.

[3]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898.

[4]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57.

[5] 何星亮.“创新”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J].学习与探索,2023(8):1-8.

[6]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旗帜,2022(6):6-7.

[8]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光明日报,2023-10-09(1).

[9] 汪晓东,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综述[J].中国土族,2021(3):4-12.

[10]范蔚,何盼.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综述:基于近十年的期刊文献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3(29):16-19.

[11]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J].大众考古,2022(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