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拟声词构词方式的比较研究

2024-08-05 00:00:00许若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7期

作者简介:许若彦(2000-),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语笔译理论与实践。

摘要:拟声拟态词是日语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不仅在日本人的日常对话中出现,在漫画、绘本、小说中也被广泛使用。尤其对于日本人而言,拟声拟态词是极为便利的语言,经常用于表达人们细腻的感情及人或动物的声音等。并且拟声词的构词方式非常简单,所以受到很多日本人的欢迎。另一方面,汉语中也有许多表达人或动物声音的“象声词”,相当于日语中的拟声词。但是由于汉语和日语各自语言体系的不同,中日两国的拟声词在构词方式、音素特点、表记方法等方面有些许差异。因此,该文以中日拟声词为研究对象,从中日拟声词的构词方式入手,对中日拟声词的构词形式、音素特点、表记方法等进行了比较。希望这一研究能对中日两国的学习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拟声词;汉语;日语;构词方式;音素;表记方法

中图分类号:H36;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b)-0032-0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Onomatopoeia Word Formation

XU Ruoyan

(School of Japanese,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Onomatopoeia is a special existence in Japanese, which not only appears in the daily conversations of Japanese people, but also is widely used in manga, picture books and novels. Especially for the Japanese, onomatopoeia is a very convenient language, it is often used to express people's delicate feelings and human or animal sounds and so on. And onomatopoeia word formation is very simple, so it is welcomed by many Japanese.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lso many onomatopoeia words in Chinese that express human or animal sounds, which are equivalent to onomatopoeia words in Japanese.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onomatopoeia in terms of word formation, phoneme characteristics and not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takes Chinese and Japanese onomatopoeic word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arts from the word formation method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onomatopoeic words, and compares the word formation forms, phon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notation method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onomatopoeic word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learners in China and Japan.

Key words: Onomatopoeia; Chinese; Japanese; The way of word formation; Phoneme; List method

拟声拟态词在日语中数量众多,不仅经常出现在日本人的日常会话中,在漫画、绘本、小说中也被大量使用。特别是拟声词,它能够非常精准地转达出人和动物发出的声音,而且由于这类词汇构成灵活,被日本人广泛利用。在中国也有表示人或动物发出的声音的“象声词”,相当于日语中的拟声词。然而,中日两国的语言体系不同,所以中日两国的拟声词在构成形式、音素特征、标记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因此,本研究以中日拟声词构词方式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中日拟声词的构成形式、音素特征、表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项研究,笔者希望为中日两国的学习者提供参考。

1先行研究

天沼宁在《拟声词·拟态词辞典》中这样定义拟声词:“拟声词是用来表达人类笑声、哭声、吐口水、饮水、拍掌时发出的声音,人类以外的生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以及非生物自然而然或在外力的作用下发出的声响的语言。”[1]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拟声词,但像日语这种拟声词如此发达的语言并不多。在日本,关于拟声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到了昭和时代以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就更多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浅野鹤子编纂的《日语拟声语·拟态语辞典》中由金田一春彦总结的内容,她从拟声词和拟态词的起源入手,对形态、语法、音义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2]。中国对拟声词的研究没有日本那么多,具有代表性的是1951年吕叔湘和朱德熙发表的《语法修辞讲话》,第一次将日语中的「オノマトペ」用汉语表述为“象声词”[3]。此后对“象声词”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从目前为止的先行研究来看,中日两国拟声词的对比研究中,具体涉及拟声词的构成形式、音素特征,表记方法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2构词形式

2.1相同点

汉语和日语虽然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但在拟声词的构词形式上仍有很多相似之处。

2.1.1音节上的相同点

说到词语的构成,首先可以想到音节,中日两国语言虽然语言体系不同,但都是由音节构成。在汉语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而在日语中,假名可以作为音节的单位。其中,拨音「ん」、促音「っ」、长音「ー」也被认为是一个音节。在这两种语言中,常见的拟声词大多是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例如,汉语中“哗啦”“轰隆隆”“叽叽喳喳”等拟声词,而在日语中,「ぱん」「がたん」「かさこそ」等相同类型的拟声词也有很多。

2.1.2形态上的相同点

汉日拟声词在形态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两种语言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重复型较多,即ABAB型、AAB型、ABCB型等经常被使用。例如:

① 蜜蜂の羽音がぶんぶん聞こえる。

② 洗面所の鏡に向かってぞりぞりびげあたっている夫。

其中的「ぶんぶん」「ぞりぞり」都属于ABAB型。这种用法在日语中是最多的。同样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例如:

③人生像一本书,愚人哗啦哗啦地翻它,而贤者潜心细读。

④夏天里,细雨蒙蒙,青稞苗咕咚咕咚地喝着水。

其中的“哗啦哗啦”“咕咚咕咚”就属于ABAB型的拟声词。两种语言中由四音节构成的叠词形式最多,作为叠词的构成要素,有时会出现重复的音节,即AAB型的拟声词,例如日语中的「くくっ」「ざざっ」「ずずん」等,在汉语中则有“咚咚锵”“滴滴哒”“咚咚嚓”等,这种拟声词大多用来表达连续的声音[4]。除此之外,ABCB型也经常被使用。例如,汉语中的“劈嗒啪嗒”,对此,日语中也有「ちくたく」「どたばた」等词,该形态的拟声词一般用于小说、漫画等艺术作品中。另外,从语言构成的形式来看,两种语言中都存在ABCD型拟声词。例如:

⑤雨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从空中落下。

⑥她手臂上的金手镯丁零当啷地响。

⑦食器棚の中のものが、かたこと鳴る程度の地震でした。

⑧病室の片隅で、病人の眠りを妨げないようにかさこそと新聞を読む。

这些例句中的“噼里啪啦”“丁零当啷”,以及「かたこと」「かさこそ」等都是属于ABCD型拟声词,这样的语言具有随意性,能够很好地表现说话者的个性。

2.2不同点

如前文所述,中日两国语言在语言构成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2.2.1音节上的不同

在音节方面,日语中的拟声词不仅种类远比汉语多,而且更为复杂。具体来说,日语中有很多四音节以上的拟声词,例如,「こけこっこう」「とんちんかん」「からんからん」等,而汉语中复杂的拟声词语较少。即使有,也只是单音节的重复。例如,“哈哈哈哈哈哈”“哗啦啦啦啦啦”等,但是没有像日语那样利用不同的音节发音来表达不同声音的情况。

2.2.2形态上的不同

如前文所述,中日两国语言的词语构成形态都有AAB型和ABAB型。实际上,汉语中比较多的是AA型、ABB型、AABB型的拟声词,而日语中则有很多AっBAっB、ABんABん、AっBんAっBん等较为复杂的重复型拟声词[5]。例如,汉语中的“哗哗”“汪汪”“轰隆隆”“叮铃铃”“淅淅沥沥”“叽叽喳喳”等常见词汇,其构成形式很明显属于AA型、ABB型、AABB型,构成较为简明。而在日语中,三个以上音节重复的拟声词很多。例如:

⑨田舎道を、馬がかっぽかっぽとひずめの音をさせながら近づいてくる。

⑩家内はしんとしていて、柱時計のかっちんかっちんという音がばかに大きく聞こえる。

{11}魚船のエンジンの音がぶるんぶるんと港の朝の空気を震わす。

这些句子中的「かっぽかっぽ」「かっちんかっちん」「ぶるんぶるん」都属于三个以上音节重复的句式。

在词的构成方面,汉语中有很多由一个音节构成的拟声词,而日语中几乎没有9849fc404e1d3a8a7fc47fc825d3998072dc8df0c2d47a26474ef3dc5826404f这样的用法。例如,在汉语经常会看到“哗”“当”“啪”“唰”等拟声词,但日语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是ABっ型和ABん型。前面举的例子中的「ぶるんぶるん」就是ABん型的重复。

2.2.3词尾上的不同

词尾上的不同是日语独特的用法,汉语中并没有此用法。日语中常见的音节后加上促音「っ」、长音「ー」、拨音「ん」「り」等语尾来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

{12}交番に火炎びんらしいものが投げ込まれ、ぱんという音がした。

{13}シートのかげでごそっと何か動いた。

{14}ボートはざんぶりと横波を食らって大揺れ。

这些句子中的「ぱん」「ごそっ」「ざんぶり」就是这样类型的拟声词。此外,句尾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同,「ん」表示传向四周、开阔的声音,「っ」表示暂时中断或瞬间停止的声音[6],而汉语中却没有这样的用法。

3音素特征

简单来说,拟声词是为模仿人、动物或者自然等发出的声音而产生的语言,其发音就是含义的反映。就像索绪尔曾说的,“所有的语言符号都是恣意的,但它们与语言形式和意义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拟声词、拟态词和感叹词等”[7]。这意味着拟声词的发音和意思有着直接的关系[8]。这就不得不提到音素,所谓音素是指一种语言中具有区分词与词含义作用的最小的声音单位,也是某个音节最基本的单位。在这方面中日两国语言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同时也有不同之处。因此,能够看出中日拟声词的差异。

3.1相同点

3.1.1元音上的相同点

在中日拟声词的构成上,一大相似之处就是经常使用/a/、/i/、/u/等音素。其中,由元音/a/构成的拟声词经常表示“开阔,响亮的声音”,而由/i/音构成的则表示“尖锐的声音”,用/u/表示“低沉的声音”[9]。/a/的情况,例如:

① 啊!人生在世,有时候是多么美好呀,真值得为之而生,又值得为之而死。

② がーんとガードレールにぶつかったとたん気を失ってしまう。

这两个句子中的“啊”和「がーん」都含有/a/音素,必须张开嘴发声,因此这样的声音大都表示“开阔,响亮的声音”。/i/的情况,例如:

③这个小姑娘一直唧唧嘎嘎地说个不停。

④きんきんと音を引いてジェット機は空高く上昇していく。

在这两个句子中,“唧唧嘎嘎”和「きんきん」都含有/i/的音素,可以表达“尖锐的声音”。另外,/u/的情况,例如:

⑤东北风呜呜地叫着。枯草落叶漫天飞扬,黄尘蒙蒙,混沌一片,简直分不清何处是天,何处是地了。

⑥パンクして、タイヤの空気がしゅーっと抜けてしまった。

这两个句子中的“呜呜”和「しゅーっ」都含有/u/音素,表示低沉的声音。这与/o/的音素象征共鸣的意思一致。例如,中文有“哦”“瞧”,日语有“瞧”。除此之外,/e/在日语和汉语中都表示消极的意思。

3.1.2辅音上的相同点

在中日拟声词的构成中,辅音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两种语言的辅音/b/、/p/、/d/、/t/、/g/、/k/所表示的意思也大致相同。一般用来表示物体撞击、振鸣、破裂的声音。例如:

⑦门砰(peng)的一声开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抬头望着走进来的老师。

⑧门咣当(guang dang)一声关上了。

⑨トラックの横っ腹にがん(gang)とぶつかって、乗用車はぺちゃんこ。

⑩このおんぼろラジオ、ぴーぴー(pi)と雑音ばかり立てている。

这些例子中的“砰”“咣当”及「がん」「ぴーぴー」分别含有辅音/p/、/g/、/d/,表示物体撞击、振鸣、破裂的声音。

3.1.3汉语中的韵母/ng/与日语的拨音「ん/n/」音素相似

汉语的韵母“ng”用鼻子共鸣,表示长时间的回响,与日语的「ん」非常相似。例如:

{11}哐当哐当(kuang dang),一路敲下去,敲了十多分钟的路程,突然宝儿感到铁铲敲空了,没有听到哐当的声音,忙对收货郎道:找到了!

{12}交番に火炎びんらしいものが投げ込まれ、ぱん(pang)という音がした。

这两个例子中的“哐当哐当”和「ぱん」的发音都含鼻音,都同样表示高而悠长的声音,这也是两种语言非常相似的地方。

3.2不同点

中日拟声词都是由元音/a/、/i/、/u/等构成的,但元音的数量各不相同。汉语中除了五个元音之外,还有39个韵母,将汉语的发音一一细化。另一方面,日语只有五个元音。但是,在词语构成方面,两国都经常利用元音/a/、/i/、/u/,不同之处则在于辅音。

3.2.1辅音/s/上的不同

辅音/s/在两种语言中都表示摩擦发出的音,但中国只强调摩擦,而日语的辅音/s/还可以表达平滑和摩擦这两种意思。例如:

{13}风吹动着枯黄的树叶沙沙作响。

{14}きれいな小川、さらさらと庭内に流れ込んで、池にそそぐ。

{15}原稿用紙にぺんを走らせる音が、一晩中さらさら聞こえていた。

这些例子中的“沙沙”和「さらさら」都含有辅音/s/,{13}的“沙沙”只表示摩擦的声音,但是日语中的两个「さらさら」却表示不同的意思。{14}表示水流动的平滑声音,而{15}表示在原稿纸上写字时发出的摩擦声。

3.2.2辅音/h/上的不同

含有辅音/h/的拟声词在汉语中一般表示非常大的声音,而在日语中则表示小的、轻的、柔和的声音。例如,日语中的「はーはー」可以对应汉语中的“哈哈”。在中国人看来,“哈哈”这个拟声词表示高昂的声响,但在日本人看来,“哈哈”这个词除了表示高昂的声音外,还表示不断的呼吸声。

3.2.3清音和浊音上的不同

在日语的拟声词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浊音和清音的区别,而在汉语中却不明显。日语中含有浊音的拟声词表示的声音比清音或半浊音大。例如:

{16}工事場の丸太が何本もごろごろ転がり落ちてきて下敷きになる人も出た。

{17}足元にころころ転がってきたピンポン玉を、拾って手渡した。

{18}子猫が皿のミルクをぴちゃぴちゃと飲んでいる。

从这些例文可以看出,「ごろごろ」有辅音/g/的音素,形成了浊音,表示圆木沉重滚动的声音。「ころころ」含有辅音/k/的音素,表示乒乓球滚动的声音,这个声音听起来很轻。另外,「ぴちゃぴちゃ」含有辅音/p/的音素,表示小猫喝牛奶时发出的声音,声音大小程度中等,这种区别在汉语中几乎看不到。

4表记方法

4.1共同点

关于表记方法,汉语大多数情况都只用汉字来表记,而日语则使用各种各样的表记方法,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等经常被使用[10]。因为日本原本是没有文字的国家,利用汉字,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这样一来,汉字、假名混合的词汇就被广泛使用起来。一般来说,日语中的拟声词经常使用片假名或平假名,但有时也会使用罗马字。而汉语中的拟声词一般用汉字来表示,在汉字不能充分拟声的情况下,也会用拼音(相当于罗马字)来表示。例如,日本著名诗人北原白秋在《东京景物诗》中曾用罗马字表示。诗中这样写道:

雪が降る。

Sara...sara...sara...sara...sara...

薄ら青い、冷たい千万の断片が

落ついた悲哀の光が

弊私的里の発作が過ぎだ、そのあとの沈んだ気分の雰囲気に、しんみりとしたリズムを作って しづかに降り積もる

这首诗中的「sasa...sasa...」显然是用罗马字表示的拟声词。另一方面,汉语中也有用拼音表示的例子。例如:

① 我听到院子里的鸡“guo、guo”的叫了起来。

② bia,年糕掉在了地上。

③ duang 地一下撞到了柱子上。

④ 小老鼠 zer,zer 地叫着,好像是饿了在觅食。

⑤ pia地给了他一个耳光。

⑥ biu,向他发射爱心。

这些例子中的“guo”“bia”“duang”“zer”“pia”“biu”都是用拼音表示的,使说话的口语性呈现清晰、生动的特色,同时也弥补了汉语的缺陷。

4.2不同点

4.2.1表记方法的不同

如前所述,中文一般使用汉字,而日语一般使用平假名或片假名。例如:

⑦虫子在草窝里吱吱叫着,江水哗哗地向东流,对岸传来汪汪地狗叫声。渡江战役马上就要开始了。

⑧私は心に清水を感じ、ほうっと深い息を吐いてから、ことこと笑った。

⑨しんと静まり返った会場に、柱時計のちくたくという音が響き渡る

⑩すると不意に、空でブルルッとはねの音がして、二疋の小鳥が降りて参りました。

{11}潮が満ちてきたらしい。船端をわずかにピチャピチャと波が叩く。

⑦中,“吱吱”表示虫子的叫声,“哗哗”表示流水的声音,“汪汪”表示狗的叫声,都是只用汉字的。与此相对,日语中既有「ことこと」「ちくたく」等以平假名来表示的,也有「ブルルッ」「ピチャピチャ」等以片假名来表示的,没有用汉字来表示的情况。

4.2.2表达方法的不同

汉语常使用不同的拟声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而在日语中,经常出现同样的拟声词表达不同意思的情况,这是由于两国人民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在中文中,例如:

{12}机枪嗒嗒嗒地响着,前方的敌人倒了一大片。

{13}远处传来乓乓几声枪响。

{14}小东抓起手枪,啪啪啪一连开了好几枪,把暴徒们吓得一动不敢动。

{15}子弹把尘土打地噗噗直冒烟。

{16}小巷里传来砰砰几声,马宁知道不法分子直接被制服了,民众们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这些例子中,“嗒嗒嗒”“乓乓”“啪啪啪”“噗噗”“砰砰”的拟声词都是枪发出来的声音,但表达的方法是不同的。相反,在日语中用同样的拟声词表达不同意思的情况却很多。例如:

{17}ぴっ、ぴっと笛を鳴らしてあざやかに交通整理をするお巡りさん。

{18} ぴっとハンカチを引き裂いて包帯がわり。

这两个例子都使用了「ぴっ」这个拟声词,但却表达了不同的意思。{17}表示的是尖锐的声音,而{18}则表示的是东西破裂的声音。

4.2.3长音表记法的不同

日语在表示长而连续的音时,经常使用长音「ー」,而汉语则经常使用破折号“——”。例如,在汉语中是“他滴——滴——直按喇叭”,而在日语中则是用「はーはー」来表示长音。“滴——滴——”和「はーはー」都表示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

4.2.4表达顿促音的方法不同

在表示短音或瞬间停止的音时,日语经常使用促音“っ”,而中文则常用顿号“、”。例如:

{19}大人心里止不住突、突、突、突乱跳。

{20}番犬は喉でおさえつけるようにうっ、うっと、うなって一番威嚇する。

这些例子中的“突、突、突、突”和「うっ、うっ」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记方法。中文用顿号,日语用促音,同样都可以表示短促或连续的声音。

5结束语

以上对中日拟声词的构词方式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总而言之,两种语言在构成形式、音素、表记

方法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众所周知,拟声词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拟声词,有时想说的话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但是,中日两种语言由于语言体系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存在很多差异。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准确把握日语中拟声词的特征和含义,理解两种语言的不同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把握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

参考文献

[1] 天沼寧.擬音語·擬態語辞典[M].东京:東京堂,1974.

[2] 金田一春彦.擬音語·擬態語辞典[M].东京:角川書店,1978.

[3]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

[4] 田守育啓.オノマトペ:形態と意味[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9.

[5] 浜野祥子.日本語のオノマトペ―音象徴と構造[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14.

[6] 野間秀樹.オノマトペと音象徴[J].东京:大修館書店,2001.

[7]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千葉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日本語の擬声語·擬態語における形態と意味の相関についての研究[C].千叶:千葉大学大学院,2006:1-489.

[9] 杨雪.从词形、语音看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征[J].长江丛刊,2018(2):1.

[10]古宦臣.日语的表记法及其演变[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5):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