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肌张力的影响

2024-08-05 00:00:00徐滢夏源源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 探究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肌电图参数、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靖江市中医院收治的109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压等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研究组(55例,常规治疗+常规康复训练+针康法),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张力、肌电图参数、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升高;与对照组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MAS)评分等级更低;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腘绳肌积分肌电值(iEMG)、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膝屈曲协同收缩率(CO)、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均值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起立 - 行走”计时测试(TUGT)、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10MWT)的测试时间均缩短,且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针康法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可改善患者肌张力和肌电图参数,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康法 ; 脑卒中 ; 下肢痉挛 ; 运动功能 ; 肌张力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3.009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3.030

脑卒中作为临床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可能会引发患者下肢痉挛,严重削弱患者的肢体功能及运动能力,进而影响行走能力及身体稳定性。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抗凝、控制血压和血糖等常规治疗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尽管此种联合疗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但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根据中医理论,脑卒中患者所出现的下肢抽筋现象,实为“中风”后“筋病”或“痉证”的临床体现,主要采取活血通经之法治疗,旨在调和阴阳,补充气血[1]。针康法核心在于精准选取特定的穴位,如髀关、血海穴等,通过实施精细的针刺技术激发人体脏腑经络之气,实现调和气血、疏经通络的治疗效果[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靖江市中医院收治的109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15例;年龄34~74岁,平均(56.31±8.28)岁;病程14~73 d,平均(36.78±7.59) d;

脑卒中类型:脑出血33例,脑梗死21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17例;年龄35~75岁,平均(57.02±9.86)岁;病程15~74 d,平均(37.23±7.66) d;脑卒中类型:脑出血34例,脑梗死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⑴西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⑵中医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4]中“筋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辨证为气虚血瘀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手足拘挛,四肢麻木,感觉衰退;次症:气短无力,面色萎黄;舌脉: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细涩;⑶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MAS)分级1~3级[4]。排除标准:⑴继发性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⑵伴有单侧忽略、严重本体感觉减退并发症;⑶所选穴位存在湿疹、感染不适合针刺;⑷近期使用镇静药和肌肉松弛剂。本研究经靖江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

意书。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压和血糖、改善脑循环、降脂稳斑等,康复训练:⑴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辅助患者进行上下肢运动训练,包括桥式运动,叉握上举,翻身训练,坐站转移等,40 min/次,1次/d,5 d/周;⑵作业疗法:给予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40 min/次,1次/d,5 d/周;⑶有氧训练: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屈膝、屈髋训练,帮助腿部活动;能够跑步后可在跑步机上练习跑步,还可在医师的指导下跳绳,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逐渐增加跳绳的速度,30 min/次,1次/d,5 d/周;⑷电动起立床训练:将患者固定于可以调整角度的床上,保持直立,利用姿势反射,使患者重复站立和坐下的动作,15~30 min/次,2次/d,5 d/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肢体运动恢复情况及时调整运动强度,以患者接受程度为宜。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针康法治疗,针刺选取穴位包括头针及体针穴位,⑴头针取穴:主穴取顶区或顶前区。患者坐位,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常规消毒上述穴位后,选用一次性使用针灸针(成都市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ZJ-W)进行透刺操作,针与皮肤成30°,平稳缓慢将针刺入头皮,深度10~15 mm,捻转1 min,共200次。针刺结束后,于百会两侧接通脉冲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KWD-808 Ⅱ),采用疏密波,30 min/次,结束后取下电针,留针6~8 h,

1次/d,5 d/周。⑵体针取穴:主穴取髀关、血海穴、阳陵泉及悬钟穴、解溪和丘墟穴。患者呈仰卧体位,经标准消毒程序后,采用一次性使用针灸针精准刺入腧穴部位皮肤。控制针刺深度在20~30 mm,运用平补平泻的专业手法进行刺激,得气后,将电针治疗仪的专用导线固定在针柄之上,电针操作方式遵循既定规范进行。一组连接髀关与血海两穴位,另一组精准连接阳陵泉与悬钟两穴位,在操作过程中,采用疏密波进行治疗,严格控制刺激强度,确保其在患者所能耐受的范围内,30 min/次,2次/d,5 d/周。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根据患者治疗后的MAS结果和临床表现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为临床症状消失,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无异常,MAS评分降低2级以上;有效为临床症状、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明显改善,MAS评分降低1级以上;无效为临床症状、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未改善甚至加重,MAS评分无变化[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肌张力。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MAS评估肌张力,无肌张力增加为

0级;肌张力略增加为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为1+级;肌张力中度增加为2级、肌张力重度增加,被动活动困难,但仍能活动为3级;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为

4级,等级越高代表肌张力越强,患者日常活动及运动能力越弱。⑶肌电图参数。在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图仪(江西诺诚电气有限公司,型号:XMyoMove-COW)检测腘绳肌积分肌电值(iEMG)、膝屈曲协同收缩率(CO)、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均值,测量痉挛下肢膝屈曲最大等长收缩状态时主动肌、拮抗肌iEMG计算CO,CO=[拮抗肌iEMG/(主动肌iEMG+拮抗肌iEMG)]×100%。⑷下肢运动功能。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6](BB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平衡能力,满分为56分,分数越高代表平衡能力越好;采用“起立 - 行走”计时测试[7](TUGT)评估两组患者移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记录患者臀部离开座椅至返回后臀部坐下的时间,取3次测试后平均值为TUGT最终结果;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8](10MWT)评估两组患者步行质量,记录患者以最快速度行走10 m,采用秒表记录行走时间,测量

3次后计算平均值得出10MWT最终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等级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分别10、36、8例,研究组分别为17、73、1例,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18%,较对照组的85.19%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1,P<0.05)。

2.2 两组肌张力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MAS评分等级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肌电图参数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腘绳肌iEMG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膝屈曲CO、股四头肌表面肌电RMS均值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BB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TUGT、10MWT的测试时间均缩短,且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下肢痉挛为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后遗症之一,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可降低肌张力、抑制关节挛缩、增强正常感觉运动刺激,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较差。“中风”后下肢痉挛病因为阴阳失调、筋脉失濡和肝肾阴虚,最终导致筋脉失养,筋脉拘急。百会穴具有益智宁神、升阳益气、安神定志等多重功效;髀关穴具有疏通与调和经络功效;血海穴具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功效;阳陵泉穴具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功效;悬钟穴具有疏通肢体经络、益髓补肾功效;解溪穴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功效;丘墟穴具有扶正祛邪、消肿止痛功效,诸穴合用,可振奋全身阳气,使气血津液上呈于脑,脑髓得养,具有活血化瘀功效[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较高,MAS分级较低,这提示针康法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肌张力,改善患者的肌电图参数。分析其原因为,针康法通过对头穴的持续刺激,有效促进脑部血管的扩张,从而提升脑部血液流量,有助于病灶侧支循环的建立,还能改善患侧肌肉组织的电生理活动,调节表面肌电水平,利于肌张力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肌电图参数和下肢运动功能均改善,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这提示针康法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有助于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其原因分析,针康法通过对头部和肢体穴位的刺激可启动牵张反射降低肌张力,由肌电刺激引发的部分动作电位会逆向传导至脊髓,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调整肌张力,最终减轻痉挛症状,且留针时间长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10]。

综上,针康法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肌张力和肌电图参数,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值得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尚颖, 卢秀艳, 胡川, 等. 芒针透刺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2(4): 510-513.

唐强, 王雪, 穆姿辰, 等. 针康法促进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1): 32-3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55-56.

张立, 冉茂花, 辛贵乐, 等. 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21, 37(8): 34-38.

罗鑫, 胡非非. 针康法对脑卒中BrunnstromⅢ期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 19(15): 2641-2643.

林嘉琪, 张超敏, 郑燕凤, 等.“起立 - 行走”计时测试在脑卒中住院患者跌倒预测中的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 35(21): 1607-1612.

全俊, 黄墩兵, 郑绍敏, 等. 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屈/伸力矩比值与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 3(1): 17-20.

何晓晓, 任谦, 李铁柱, 等.“扶正补土”法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13): 53-56, 60.

杨善军, 李季, 李宏玉, 等. 针康法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29(28): 3084-3087, 3092.

作者简介:徐滢,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康复。

通信作者:夏源源,大学本科,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康复。E-mail:8108799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