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全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对骨折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关节恢复情况、炎症因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涟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以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传统组(30例,传统切开内固定术治疗)和关节镜组(30例,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前与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7 d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关节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组更短;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与膝关节活动度(ROM)均升高,且关节镜组均较传统组更高;与术前比,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且关节镜组均较传统组更低;关节镜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切开内固定术治疗比较,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恢复更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且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关节镜 ;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 膝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3.007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3.023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主要症状包括关节不稳、疼痛、肿胀等,其可能会出现胫骨近端相对后移、膝关节屈曲旋转不稳定及膝关节过伸或过曲等情况,会对患者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传统切开内固定术治疗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能够提供直接和稳固的固定,其操作通过较大的切口进行,能更好地暴露手术区域,便于操作和复位,但也容易造成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后疼痛感增加,且瘢痕明显[1]。全关节镜下所开展的微创手术,拥有更好的手术视野,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更轻,能有效促进患者功能康复,因此在临床得到了广泛使用与认可[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对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涟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以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传统组(30例)和关节镜组(30例)。传统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2~49岁,平均(42.58±
2.48)岁;致伤原因:15例交通事故,11例运动跌伤,4例高处坠落。关节镜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2~48岁,平均(42.59±2.52)岁;致伤原因:16例交通事故,10例运动跌伤,4例高处坠落。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⑴符合《中国开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版)》 [3]中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诊断标准;⑵骨折时间不超过3周;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⑴存在肝、肾功能异常;⑵存在感染性疾病;⑶存在免疫系统疾病。本研究经涟水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手术方法 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切开内固定术治疗,为患者提供硬膜外麻醉干预,大腿止血带备用,常规消毒、铺巾。在腘窝作一倒L形切口,长约10 cm,依次切开皮肤下组织、深筋膜,暴露膝关节后方,切开后暴露膝关节、显露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块。清理骨折断端部位及血凝块,并予以生理盐水冲洗,复位骨块,平行穿过骨折块近心端后,于骨折块远心端置入锚钉,固定内缝线,采用可吸收缝线依次缝合加固后方关节囊,彻底止血后冲洗伤口,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关节镜组患者接受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后,取仰卧位,为患者常规消毒、铺巾,大腿止血带备用。于膝关节前内侧和前外侧及双后侧分别作一长约1 cm切口,低处为观察入路,高处置入刨削器,使用关节镜(美国施乐辉有限公司内窥镜事业部,型号:560HD)对患者的膝关节施以全方位的探查,处理关节腔内积血及出现损伤的半月板与软骨,并对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处撕脱的骨折块实际大小及骨折块所出现的位移情况进行观察,使用一次性使用刨削刀头[纳通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型号:4.2 mm双齿刨刀Ⅰ]对撕脱骨折块及撕脱部位的骨折端进行修整,复位骨折块,通过前内入路放入定位器,用无菌骨牵引针(天津市宇通医疗器械厂,型号:ZHYS 2.0×250 mm)将钛合金缝线锚钉[锐适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型号:AR-1920SF]固定于撕脱骨折块后下方,其线尾穿过后交叉韧带远端,压迫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上方交叉固定,使用关节镜探查骨折端复位情况,确保内固定位置满意且牢靠,被动活动膝关节无摩擦感。冲洗关节腔及切口,缝合切口并进行包扎。术后支具制动保护2~6周,术后2~3 d患者逐步恢复膝关节屈曲、伸直锻炼,术后6~8周逐渐可部分负重。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⑵关节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前与术后6个月评估两组患者关节恢复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4]、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5]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分值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关节角度尺测量患者膝关节在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或转动的最大角度。⑶炎症因子。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 d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3 000 r/min,10 min),取上层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型号:LABOSPECT 008 AS)对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检测。⑷并发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感染、血栓、滑膜炎的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等于各项发生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经S-W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关节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6个月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ROM均升高,且关节镜组均较传统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关节镜组均较传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关节镜组患者并发生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膝关节有旋转、屈伸活动及平衡稳定的功能,为保证膝关节活动时能维持稳定状态,均需依靠后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若不能及时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会出现残留后交叉韧带松弛的情况,表现出严重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对日常生活质量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传统切开内固定治疗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骨折部位固定更为稳固,有助于骨折的愈合,且视野更大,通过切口部位能更精细地进行手术操作,但因创口较大,术后疼痛明显[6]。全关节镜下开展微创手术可通过关节镜更详细观察到组织内部情况,视野更好,且对患者创伤更小,术后出血量更少,手术中使用的材料在体内不需要二次取出,减少患者的二次手术风险和经济负担,且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这对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和防止关节僵硬非常有利[7]。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关节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组更短,但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使用全关节镜下开展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患者恢复更快,治疗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可能是使用关节镜下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对患者所造成的手术创伤及术后瘢痕均相对较小,对关节内生理环境所造成的干扰相对较少,关节囊所受到的损伤较轻,且全关节镜下手术视野更好,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固定骨折端,固定效果更好,患者承受的疼痛轻,能够在更快的时间内恢复,有利于开展早期的功能
锻炼[8]。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与手术前比,术后6个月关节镜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ROM均较传统组更高,术后7 d 关节镜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较传统组更低,这提示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炎症反应程度更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分析原因可能为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通过建立微小切口,将关节镜放入关节内,能够直观对关节内各个结构损伤情况进行观察,辅助骨折端固定,同时还能够将掉落的软骨碎块及血凝块同时清理干净,并且还能够对患者所出现的半月板及其他韧带的损伤进行处理,对周围组织损伤更小,因此炎症反应程度更低,术后恢复更快,可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9]。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关节镜组患者并发生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这提示采用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安全性更高。分析其原因为关节镜器械在临床的使用方便与便捷,且患者创伤较小,同时还能够对骨折块固定之后的稳定程度进行观察,实现精确的骨折复位和稳定的固定,且该术式无需进行二次手术取出材料,避免了二次手术对患者带来的伤害,降低手术风险[10]。
综上,与传统切开内固定手术治疗比,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李金磊, 杨景帆, 王燕波, 等.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镜下与切开复位的临床研究[J]. 云南医药, 2023, 44(3): 36-40.
王和杰, 金旭红, 卓泽铭, 等. 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技术与小切口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 38(4): 357-36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开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版)[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9, 21(11): 921-928.
罗丹, 朱辉, 王琼芳, 等. 超声检查在症状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及与Lysholm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 16(23): 3454-3456, 3460.
赵允, 胡文晋, 黄竞敏, 等. 内侧撑开高位胫骨截骨术联合调整胫骨平台后倾角治疗屈曲受限型膝内翻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32(2): 157-161.
裴泳榕, 胡守海, 彭晋, 等. 关节镜下双股缝线联合Endobutton固定与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3, 33(15): 26-31.
姚思成, 关雪峰, 孙宇, 等. 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双骨道单纯“8”字缝线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 2023, 29(9): 1-5.
张卫帅,路绪超,韩中伟,等.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或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J]. 临床骨科杂志, 2024, 27(2): 237.
邓宏健, 洪鸿翔, 崔胜宇, 等. 关节镜下硬膜外针辅助穿线联合免线结锚钉内固定手术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 37(6): 633-635.
潘魏巍, 张志凌, 严惠强, 等.关节镜下三点缝合前交叉韧带治疗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及术后功能评价[J]. 创伤外科杂志, 2024, 26(1): 43-48.
作者简介:蒋睿,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