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非随机对照研究

2024-08-05 00:00:00张淼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对患者疼痛情况、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东亭分院收治的9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甲组(45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乙组(46例,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

1 d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前列腺素E2(PGE2)、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栓素B2(TXB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 乙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甲组,术后1 d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低于甲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NGF、PGE2、E、NE水平均升高,但乙组均低于甲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VEGF、TXB2、IL-6、IL-12水平均升高,但乙组均低于甲组(均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和复发率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比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直肠息肉以冷圈套切除术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及应激反应,且手术创伤更小,炎症反应更轻,更利于术后恢复。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 ; 冷圈套切除术 ; 黏膜切除术 ; 疼痛 ; 应激反应 ; 炎症反应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3.0037.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3.012

结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物,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以切除息肉并防止癌变的发生。但目前临床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术式多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结合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注射术发展而来的治疗方法,其能够通过大块切除部分黏膜以诊治黏膜病变,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术式,但术中使用高频电,存在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的风险[1]。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是一种使用冷圈套器冷切除消化道息肉的内镜手术,相较于传统的热切除术,其无需使用电凝切割,可有效避免热损伤风险[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东亭分院收治的9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甲组(45例)和乙组(46例)。甲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

年龄37~63岁,平均(49.40±5.61)岁;共85枚息肉,息肉部位:左半结肠20枚,横结肠41枚,右半结肠

24枚。乙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4~66岁,平均(50.14±5.32)岁;共84枚息肉,息肉部位:左半结肠19枚,横结肠40枚,右半结肠25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⑴参考《实用肛门直肠病治疗学》 [3]中结直肠息肉的诊断标准;⑵经结肠镜检查确诊;⑶息肉大小5~10 mm。排除标准:⑴存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⑵具有肠癌手术切除史;⑶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经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东亭分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检查前24 h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并于检查前1 d晚上20: 00开始禁食,于手术当天使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Ⅰ)(江西恒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031,规格:A包:氯化钾0.74 g,碳酸氢钠1.68 g;B包:氯化钠1.46 g,硫酸钠5.68 g;C包:聚乙二醇4 000 60 g)进行肠道清洁,共4盒,分别于检查前1 d晚上20: 00、21: 00,检查当日清晨05: 00、06: 00各兑水1 000 mL,于1 h内饮用完毕,并在第4盒饮用完毕后,以二甲硅油散(自贡鸿鹤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3869,规格:5 g∶0.3 g)兑水50 mL服用,清洁肠道至排出清水样便。

甲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将靛胭脂注射液(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1944,规格:10 mL∶40 mg)注射于息肉基底部,使黏膜下层分离并明显隆起后,以一次性使用电圈套器(江苏唯德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011774,型号:

VDK-8D-23-230-15-A1)套住病灶,收紧后以高频电凝电切对病灶进行切除,切除完毕后以吸引管或异物钳回收息肉,以0.9%氯化钠注射液对创面进行冲洗,并观察创面,如有组织残留,则进一步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残留组织进行清除,清除完毕后以金属夹或电凝封闭创面,进行止血。乙组:接受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以一次性使用电圈套器在保留3 mm以上侧切缘的基础上对病灶进行切除,以电圈套器完整套取息肉与周边部分正常黏膜,收紧套圈进行机械勒除,切除完毕后以吸引管或异物钳回收息肉,以0.9%氯化钠注射液对创面进行冲洗,并对创面进行观察,如有组织残留,则进一步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残留组织进行清除,当病灶彻底清除完毕后,以金属夹或局部喷洒凝血酶进行创面封闭止血干预。所有患者术后根据个体情况接受抗生素治疗,并持续随访6个月,每月以门诊复查的形式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⑴围术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 d视觉模拟量表(VAS) [4]疼痛评分,总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⑵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前列腺素E2(PGE2)、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术前和术后1 d采取患者静脉血6 mL,离心(转速为3 000 r/min,时间为10 min)后取上层清液作为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GF、PGE2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NE水平。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栓

素B2(TXB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

(IL-12)水平,血清制备方法同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EGF、TXB2、IL-6、IL-12水平。⑷并发症及复发情况:随访期间观察患者并发症,包括术中、术后出血,术中、术后穿孔,同时记录患者复发情况,以结肠镜检查再次发现息肉定义为复发[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首先采用S-W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乙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甲组,术后1 d VAS疼痛评分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NGF、PGE2、E、NE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NGF、PGE2、E、NE水平均升高,但乙组均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清VEGF、TXB2、IL-6、IL-12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VEGF、TXB2、IL-6、IL-12水平均升高,但乙组均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和复发率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结直肠息肉可发生于结直肠的任何位置,目前主要以息肉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属热圈套息肉切除术的一种,其在进行热圈套器切除前先进行黏膜下注射,以改善手术安全性,提高完整切除可能,然而其电凝的高热量损伤会损伤固有肌层,从而增加术后穿孔、迟发性出血的发生风险,所致疼痛刺激较为明显[5]。

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是采用圈套器套住息肉后直接切除的技术,其采用机械方式对肠道息肉进行分离切割,兼具内镜直视下精准操作与无热辐射损伤的优点[6]。NGF、PGE2均为临床上常见疼痛刺激因子,其水平升高表明人体疼痛阈值有所降低,患者主观疼痛感升高,因而临床常以抑制其表达来减轻痛感;E、NE是常见的应激反应指标,当机体受到大量刺激时,可导致E、NE大量分泌。本研究中,乙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甲组,乙组术后1 d VAS疼痛评分、血清NGF、PGE2、E、NE水平均低于甲组,这表明直肠息肉以冷圈套切除术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恢复。分析其原因为,冷圈套切除术相较于黏膜切除术操作更为便捷,无需通电进行电切,因而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且其不会造成电凝损伤,因而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7]。冷圈套切除术能够防止高频电相关并发症,从而抑制血清疼痛因子的释放,降低切除所引起的疼痛刺激,且冷圈套切除术能够避免热圈套息肉切除术造成局部组织代谢的加强、酶活性的升高及感觉神经兴奋性的增强等“热效应”,进而降低机体应激反应[8]。

VEGF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TXB2可凝聚血小板并促进血管收缩,两者均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敏感指标,其水平升高表明手术创伤越严重,术后结直肠粘连的发生风险增加;IL-6及IL-12均为炎症细胞因子,其水平越高代表炎症反应越严重。本研究中,术后1 d乙组血清VEGF、TXB2、IL-6、IL-12水平低于甲组,这表明冷圈套切除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仍旧使用电能对息肉进行电切分离,而以冷圈套切除术进行手术能够有效避免电切热效应对结直肠息肉周围组织的灼伤及坏死,对于机体损伤及刺激更低,从而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及炎症反应[9]。此外,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和复发率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为,不同术式均能够有效根除肠道息肉,术后复发风险较低[10]。且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均是由院内手术经验丰富的医师主刀,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从而控制并发症风险。

综上,相比于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冷圈套切除术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手术和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及应激反应,且手术创伤更小,炎症反应更轻,更利于术后恢复,安全性良好,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陈卓锋, 黄筱霞, 徐娟.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用于抗凝患者结肠息肉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医药科学, 2023, 13(22): 162-166.

邓超, 吴素华, 郭晓东, 等. 门诊冷圈套器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回顾性研究[J]. 重庆医学, 2021, 50(6): 987-990, 995.

赵宝明, 张书信, 芮洪顺. 实用肛门直肠病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154-156.

严广斌. 视觉模拟评分法[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4, 8(2): 273.

朱晓佳, 吴璋萱, 戴华梅, 等. 冷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5-10 mm结直肠无蒂腺瘤的疗效分析[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1, 29(13): 733-740.

王欢. 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 29(8): 70-72.

闫真, 张杰, 郎海波, 等.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与冷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5~10 mm无蒂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 中国医药, 2023, 18(6): 860-863.

苑彩云, 刘加宁, 钟瑞妹. 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对结肠息肉患者出血量及血清疼痛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 21(10): 1057-1060.

郑明传, 叶凡, 李琢, 等. 冷圈套黏膜切除术对直径≤ 1.0 cm结直肠息肉患者血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及VEGF、TXB2水平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3, 23(10): 1898-1901,1939.

黄启侠, 温兴禹, 姜树娟. 内镜下冷圈套与热圈套切除术切除结肠较大息肉的效果比较[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23, 57(2): 164-168.

作者简介:张淼,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