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采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肺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时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肺叶切除组和肺段切除组,各35例,术后随访周期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6个月肺功能指标、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肺叶切除组比,肺段切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更少,住院时间和引流天数均更短,但手术时间更长;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降低,但肺段切除组均较肺叶切除组高(均P<0.05);肺段切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较肺叶切除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应用于早期NSCLC患者中,能够减少术中创伤和术后引流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对肺功能和心功能的影响,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 肺功能 ;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3.0007.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3.003
肺癌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其中NSCLC更为常见,早期生长相对较缓慢且恶性程度较低,近年来,胸腔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胸腔镜辅助治疗NSCLC中的“微创”概念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同,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损伤最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健康肺组织,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1]。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够彻底切除患部肺叶,但术后可能会出现出血较多、感染等情况,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且需要较长康复期[2]。与肺叶切除术比,肺段切除术对肺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恢复期较短,能更快地促进日常生活恢复[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早期NSCLC在胸腔镜的辅助下进行切除肺叶和切除肺段治疗效果的差异,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时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肺叶切除组和肺段切除组。肺叶切除组(35例)患者,年龄24~70岁,平均(45.78±2.25)岁;男性12例,女性
23例;BMI 15.58~27.15 kg/m2,平均(22.20±1.78) kg/m2;病程1~3年,平均(1.67±0.44)年;腺癌31例,鳞状细胞癌4例。肺段切除组(32例)患者,年龄22~71岁,
平均(45.80±2.23)岁;男性8例,女性27例;BMI 15.20~27.30 kg/m2,平均(22.12±1.68) kg/m2;病程1~4年,平均(1.70±0.56)年;腺癌30例,鳞状细胞癌5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⑴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肺癌诊疗指南(2018版)》 [4]中早期NSCLC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⑵病理诊断确诊为早期NSCLC;⑶符合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指征;⑷术前未行放、化疗。排除标准:⑴小细胞癌肺癌;⑵转移癌;⑶非肿瘤结节。本UrPdz2fzW+i/4OvShRDVbg==研究经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肺叶切除组在胸腔镜的辅助下行肺叶切除术,具体的手术操作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后全身麻醉,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封堵患侧肺支气管,仅保留健侧单肺通气,于腋中线第7肋间作1.5 cm切口(胸腔镜孔),在切口位置,放置保护套,避免肿瘤细胞定植于切口位置,于腋后线第8肋间作副操作孔(1.5 cm),以腋前线第4肋间作主操作孔(3 cm)。置入内窥镜摄像系统(KARL STORZ SE & CO.KG,型号:TC200),探查胸腔,结合术前影像结果,明确病灶位置,确定后游离肺叶静脉、肺叶支气管、肺叶动脉,并使用高频电刀(Covidien llc,型号:Force FX-8C)进行切断处理,切除肺叶,清扫周围淋巴结,生理盐水冲洗胸腔后止血,常规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毕。术后观察有无持续性血性痰液,复查血常规、血生化、胸片或CT。
肺段切除组行肺段切除术:体位、麻醉方法、切口、胸腔检查操作同上,探查肺段,确定病灶肺段,对于肺裂发育良好的患者,先行肺段动脉结扎切断,夹闭病变肺段支气管后使用生理盐水鼓肺,病灶呈现萎缩、塌陷的状态,而正常肺组织呈现膨胀状态,可由此确定需切除的病变组织的边界,离断标记的病变支气管后结扎、游离肺段静脉,鼓肺后切断病变肺段;对于肺裂发育不良的患者,则需先游离肺段静脉之后,鼓肺确定需切除的病变肺组织边界后再依次处理肺段动脉和支气管。术中切除的肺段组织边缘病理检查结果均应该呈阴性,因此需保证切缘与病灶距离≥2 cm,同时清扫周围淋巴结,并注入温生理盐水,鼓肺后观察其他肺组织有无渗血、漏气,放置胸腔引流管,关闭切口,术毕。术后观察2组患者有无持续性血性痰液,复查血常规、血生化、胸片或CT。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围术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引流天数、淋巴结清扫个数及术中出血量。⑵肺功能指标。使用肺功能检测仪(伟亚安医疗器械公司,型号:MasterScreen SeS)检测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最大呼气流量(PEF)。⑶心功能指标。采用彩色超声诊断系统(飞利浦超声股份有限公司,型号:EPIQ 7C)检测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⑷并发症。观察记录患者肺不张、心律失常、肺漏气、肺部感染等的发生情况,并发症应总发生率等于各发生率
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S-W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与肺叶切除组比,肺段切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更少,住院时间、引流天数均更短,手术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降低,但肺段切除组均较肺叶切除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SV、LVEF和心率均降低,但肺段切除组患者SV、LVEF均较肺叶切除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肺段切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较肺叶切除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目前,国内针对NSCLC主要采用的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或者采用肺楔形切除,该手术方式能有效去除病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在手术期间其视野会受出血点的干扰,并易引发血管粘连,不利于肺叶组织分离,从而影响手术效果,无法达到临床预期效果[5]。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具有手术范围小,肺功能损伤小的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早期NSCLC的治疗中[6],以上两种术式切除范围、操作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关于其手术效果、安全性的报道也存在差异。本研究中,行肺段切除的患者,住院时间和引流天数均较切除肺叶的患者更短,术后引流量更少,手术时间更长,这提示在胸腔镜的辅助下,与切除完整的肺叶比,仅切除病变所在的肺段造成的手术创伤更小。在胸腔镜的辅助下,与切除完整的肺叶比,仅切除病变所在的肺段损伤肺部组织面积较小,因而较好地保留了肺功能,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并降低了引流量,因此缩短了引流时间,使患者能更快恢复,因此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但是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手术时间更长,这是因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首先要做的是对病变肺段的肺静脉、肺动脉等血管和支气管进行处理,肺段血管复杂,这导致手术难度和操作难度都更大[7]。
FVC、FEV1、FEV1/FVC、PEF均为反映肺功能的指标,FVC用来评估肺活量和长期肺功能,FEV1用来评估肺活量和短期肺功能,FEV1/FVC用来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PEF表示肺活量和呼吸功能情况。本研究中,术后
6个月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相较于术前降低,但进行肺段切除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更高,这提示,仅切除病灶所在的肺段对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比,行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被切除的肺组织更大,容易造成肺内组织损害;同时,手术后肺叶膨胀,并占于切除肺组织空间,虽然可补偿部分肺功能,但破坏了原本的气道结构,导致气道狭窄,气道阻力升高[8]。相对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胸廓的完整,减少肺损伤及对肺功能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者术后肺功能康复,提高肺功能指标水平[9]。
SV、LVEF都是用来评价心功能的重要指标,SV表示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情况,LVEF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本研究中,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SV、LVEF均降低,但肺段切除组均高于肺叶切除组,这提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要小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分析原因为,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的肺组织保留更加完整,对呼吸功能造成的影响更小,同时,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减轻了长时间卧床导致心脏功能受到的影响[10]。此外,本研究还显示,肺段切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肺叶切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这提示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比,胸腔镜肺段切除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
综上,对早期NSCLC患者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能够减少术中创伤和术后引流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对肺功能和心功能的影响,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范晓东, 陈召, 陈静, 等. 胸膜腔黏连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影响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 19(5): 928-932.
常江华, 荣君, 强光辉. 胸腔镜肺段切除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 2023, 36(6): 856-859.
高雪涵, 郭超, 杨丽冰, 等.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双侧肺癌手术中应用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3, 30(1): 39-46.
李东航, 姚颐, 耿庆. 国临床肿瘤学会肺癌诊疗指南(2018版)更新解读[J]. 临床外科杂志, 2019, 27(1): 36-39.
刘金阳, 尚自强, 郝磊磊, 等. 单孔及三孔全胸腔镜入路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价值[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3(7): 11-14.
黄晓锋, 虞桂平, 糜烨东, 等.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治疗T1bN0M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2, 29(10): 1296-1302.
奚尊日, 潘晓锋, 黄立功. 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23, 28(3): 566-
568.
钱海荣, 殷东明, 冒楷.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2): 96-99.
高永山, 张志杰, 付伟, 等. 单操作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学习曲线[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 21(12): 1072-1076.
杨子林.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价值研究[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3, 29(2): 86-88.
作者简介:杨敏,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