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回归线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之一。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给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参考,以广西大明山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屡禁不止、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保护意识和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生存环境保护、加强执法和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力度、开展公众教育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广西大明山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75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部分,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广西大明山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内拥有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这些资源对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保障水源涵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1 资源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概述
保护区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处于北回归线上,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保护区东西走向,地处桂中丘陵地带,总面积达16 994 hm2,海拔在200~1 760 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2~20 ℃,最热月均温可达21.9 ℃,最冷月均温可达5.8 ℃,大于等于10 ℃的有效活动积温为4 278~6 614 ℃,无霜期312 d左右。年均降水量可达2 630 mm,主要集中在5—9月的雨季。
1.2 野生动植物资源概述
保护区境内保存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根据调查统计,保护区已经发现的维管束植物达到209科764属2 023种,占广西已知植物种数的28%,包括桫椤、格木、伯乐树等国家保护植物,以及白豆杉、观光木、马蹄参等濒危植物。保护区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形成了包括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在内的6类植被类型。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山区低海拔地区分布着以桉树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山区常见的是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高海拔地区则主要是杜鹃和针叶林。
在动物资源方面,保护区的脊椎动物达到31目90科208属294种,约占广西已知动物种数的1/3。在294种脊椎动物中,有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黑叶猴、金钱豹、林麝和蟒蛇;3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包括鬣羚、黑熊等。保护区动物区系复杂,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资源特征。综上所述,保护区内集中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价值极高。
2 存在的问题
2.1 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
近年来,野生动植物生境受人类活动、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生产扩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质量下降、范围缩小缩小,已成为当前保护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人口增加,人类活动频繁,过度采伐、开垦、放牧等活动对原始森林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1]。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城镇、交通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侵占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境。目前,一些重要野生动植物生境已严重破碎化,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
2.2 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屡禁不止
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些野生动植物由于其经济价值或药用价值而受到非法猎捕和贸易的威胁,尤其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更易成为非法贸易的目标。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严重损害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一旦被过度捕猎,物种将面临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的风险。此外,一些非法采购来的野生植物如果缺乏检疫就进行长距离运输,可能会传播疫病,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尽管保护区已经积极采取保护行动防止野生动植物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人为干扰,但仍有盗伐、盗猎、非法采集等现象发生。
2.3 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面临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的严峻挑战。保护区的日常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监测、人员培训等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关资金投入无法满足持续发展需求,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保护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对先进技术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的当下,传统的人工监测、踏勘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但由于经费匮乏,保护区普遍难以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导致保护工作进展不顺利。此外,人才培养费用的投入不足,导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技术人才,难以对生境和野生动植物种群进行全面的保护和监管。
2.4 保护意识和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的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很多居民对珍稀物种的认知较为片面,不了解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现有的宣传方式较为单调,多采用文字介绍或墙面宣传的方式。这些传统的宣传手段影响范围有限,形式内容不吸引人,无法使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此外,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环境教育不足,导致部分居民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在监管方面,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大。保护区监管人员配备不足,很难对辖区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进行全面监测;一旦发生偷猎等破坏事件,缺乏快速高效的应对措施[2]。
3 保护对策
3.1 加强生存环境和种群保护
加强生境和种群保护,是保护广西大明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1)通过科学绘制大明山野生动植物生境分布图,全面摸清生境现状。根据各生境的保护价值和现状制订保护等级,严格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加大对核心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2)通过个体引进、群体迁地等方式,对生境内的关键种群实施人工种群培育和恢复,以维持种群数量。同时,开展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监测,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实时掌握资源变化情况。3)加强对生境的巡护监管,禁止盗猎、乱伐等活动,避免人为干扰。例如,要加强森林防火管理,避免野火烧山破坏动植物生境;限制游客等进入核心生境,防止人为踩踏对植被的破坏;严禁游客在保护区内吸烟、扔烟头,防止引发火灾;管控村民在山区扫墓时的点火等行为。4)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区主要区域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用以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修建必要的资源调查采样小路,以便科研人员开展野外调查;适当建设动物饲养场等基础设施,为人工培育提供条件[3]。
3.2 加强执法和管理
为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保证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1)提升巡护队伍的执法能力。目前,保护区有职工200多人、森林消防专业队队员60多人,应通过开展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着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同时重视实训,强化考核,提升其业务水平。2)建立健全巡护制度,规范巡护行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巡护制度,对巡护路线、巡护时间、巡护方式、执法手续等做出明确规定。可通过配发巡护手机,建立巡护记录和执法档案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并以此为依据对巡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通过开展定期的巡护工作培训,使巡护人员熟练掌握巡护技能和执法程序。3)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于进入保护区进行偷猎、捕捞、乱挖、乱伐等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和惩处。加大对盗猎团伙的打击力度,依法从严惩处盗猎行为;对参与非法买卖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个人,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采取措施切断盗猎团伙的经济链,遏制非法贸易。对其他入区违规行为,如非法放牧、倾倒废弃物等,坚决制止并依法处罚。4)完善监督网络,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应当发挥新闻媒体在保护区监督中的作用,及时曝光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主动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不断提高执法的透明度。
3.3 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力度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离不开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目前,保护区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南宁市财政,仅可保障工资等正常开支,对于科研、保护等专项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无法给予支持,保护区各方面水平得不到提升。1)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支持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调查和监测研究。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科研基金、引入政府科研项目、争取企业的科研基金支持等多种渠道,为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研究提供经费保障。2)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通过增加科学研究和监测方面的投入,更好地了解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分布、数量和生态需求。3)建立技术支持网络。建立一个由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组成的专门技术支持网络,通过合作研究项目、专家咨询和培训交流等方式,为保护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4)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如远程监测摄像机、无人机、遥感技术等,以提高对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和管理效果。5)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其他保护区、研究机构和相关部门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通过研究项目合作、学术会议和专家交流等方式,共享经验和技术资源[5]。
3.4 开展公众教育
为更好地保护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1)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区建设的认识。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弘扬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2)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制订相应的宣传教育计划。对中小学生开展寓教于乐的动植物保护知识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对成人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方式,增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2)鼓励公众参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工作。可以建立公众参与监测的长效机制,发动公众成为保护区的监测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公众对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活动情况的监测数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6]。还可以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保护、生境改善等保护行动,使公众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4)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采用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保护知识;倾听公众声音,了解公众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根据公众的建议完善保护措施。只有政府部门和公众形成合力,才能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形成系统而有力的保护。
4 结语
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但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面临生境破坏、非法贸易等多方面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大明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必要从加强生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力度及做好公众教育等方面入手,采取系统性的保护对策,充分发挥科技和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亚丽.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4):112-115.
[2] 张梓蓉.太子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及强化举措[J].乡村科技,2023,14(9):115-118.
[3] 张翠霞.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2,13(8):147-150.
[4] 葛宝勇.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策略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19(1):51-52.
[5] 彭海龙,洪湖,魏山.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15):159.
[6] 于慧超.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J].乡村科技,2018(26):120.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