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桉蝙蛾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24-08-05 00:00:00贺琪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6期

摘 要 桉蝙蛾是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严重影响桉树健康生长。为给桉蝙蛾防治提供有效措施,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为例,分析了桉蝙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提出了分区防控策略,并详述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及农林防治等桉蝙蛾防治措施。

关键词 桉蝙蛾;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

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61

桉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原产于澳大利亚及周边地区,现已被广泛引种到全球各地,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埃塞俄比亚、巴西等)的主要经济林木[1-3]。桉树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生态适应性强,在我国广泛种植[4]。自20世纪开始,广西一直是我国桉树主要种植区域之一,仅占全国0.6%的林地,贡献了全国40%的桉树木材[5]。2022年,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 800亿元,其中桉树产业占比高达80%。但随着桉树林面积的迅速扩大,与之相关的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对桉树资源的安全及可持续利用构成了严重威胁[6]。其中,桉蝙蛾作为主要桉树害虫之一,其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导致桉树生长受阻甚至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7-8]。传统防治方法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不仅可能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还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9-10]。因此,深入研究桉蝙蛾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探索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障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维护生态安全,以及促进广西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为例,分析桉蝙蛾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侧重于生物防治、农业措施等绿色防治技术的桉蝙蛾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桉蝙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林场始建于1951年,林地跨桂粤两省,总场部设在柳州市桂柳路。林场常设机构10个,下设营林生产单位13个、服务单位9个、全资子公司7家、控股公司1家,主要经营商品林、经济林、花卉苗木、油茶精深加工、土地开发、林下经济、森林旅游、酒店、餐饮及超市等产业。截至2023年12月底,林场经营总面积7.63万hm2,森林蓄积量超550万m3,总资产超70亿元,其中桉树林经营面积约2.67万hm2。

2 桉蝙蛾发生特点

2.1 形态特征

桉蝙蛾属鳞翅目蝙蝠蛾科,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形态。卵为圆形至近圆形,直径0.45~0.60 mm,未受精和受精初期卵呈乳白色,后转变为褐色。初孵幼虫乳白色,体长2.05~2.56 mm,1~2龄虫灰色,老熟幼虫体长70.02~110.04 mm,前胸背板褐色,气门椭圆形,胸足黄褐色、圆筒形、胫节锥形,腹足5对。蛹呈长圆筒形,蛹长42.64~73.66 mm,头宽7.9~11.02 mm,腹部第3节最宽,为7.08~10.58 mm。

成虫丝状触角,长5.5~6.2 mm;复眼棕黑色;前足较短,侧缘有长毛;胸腹部棕黑色,前翅狭长黄褐色,后翅浅褐色,鳞片较薄,半透明状。雄虫体长40.7~55.6 mm,雌虫体长50.2~60.8 mm;雄虫翅展70.9~110.6 mm,雌虫翅展80.6~130.4 mm。

2.2 为害特点

桉蝙蛾幼虫包括地栖和树栖2个阶段,幼虫3龄前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内栖息,一般持续1~2个月。3龄后幼虫上树,在桉树树干钻蛀生活,形成多个蛀道,蛀道直径为10~15 mm;同时幼虫会在蛀道口蛀食韧皮部,一般可蛀食树干的1/3~2/3,严重时可围绕树干蛀食一周[11]。桉蝙蛾幼虫还会向蛀道外吐丝、蛀屑、虫粪等,导致桉树蛀道口形成蜂窝状虫粪包,直径可达15 cm;蛀口处树皮还会出现愈伤组织增生变粗的现象。桉蝙蛾为害时严重影响桉树内部水分和养分的正常运输,导致树体生长受阻、健康状况下降,造成生长缓慢或停滞。蛀食后的桉树因为木质部受损而变得脆弱,易在强风中折断或倒塌,极大地降低了林木的安全性和木材的使用价值。

2.3 发生特点

桉蝙蛾寄主植物除桉树外还有毛桐、葡萄等各种软阔杂树,但其幼虫对桉树的选择性最高,在50%以上。从为害对象来看,桉树1年生、2年生萌芽林的幼林抚育除草工作去除了其他桉蝙蛾寄主植物,导致在此类林分内桉蝙蛾为害更为严重;桉树树龄3年后,桉树基部木质变粗变硬,幼虫难以钻蛀危害,危害程度较轻。从环境条件来看,沟谷和下坡杂灌丛中的温、湿度条件更适宜桉蝙蛾幼虫生长,因此在沟谷和下坡的林分为害更严重。从为害部位来看,幼虫更偏向于侵害树干茎基部(多为2 m以下区域)[12]。从发生节律来看,桉蝙蛾于12月中旬以幼虫越冬,次年2月至3月上旬幼虫化蛹,4月上旬幼虫羽化开始交配产卵,5月中旬幼虫孵化,7月开始3龄幼虫开始上树为害,并在12月中旬入土越冬并重复上述过程[13]。

3 国有三门江林场桉蝙蛾防治措施

3.1 明确发生区域

每年7月,国有三门江林场桉蝙蛾幼虫开始发生,在此时需要进行桉蝙蛾发生情况调查。调查时先根据桉树种植片区、道路绿化等植被的分布情况规划调查线路,通过虫粪包等典型特征调查桉蝙蛾发生的基本情况。对于发现桉蝙蛾的地区,则应进行标准地调查,具体过程为以林班为单位设置50 m×40 m的标准地,然后沿标准地对角线随机选取20株以上的桉树调查计算有虫株率和病死率。根据有虫株率划分不同地区危害程度,有虫株率在2%~5%时危害程度较轻,有虫株率在6%~9%时危害程度中等,有虫株率在10%以上时危害程度较重,有虫株率在30%以上或病死率在3%以上时危害成灾。

根据调查结果划分桉蝙蛾发生区,频繁成灾区为常发区,此类地区多具有覆盖率低、树种单一、林相杂乱、林下适合桉蝙蛾寄生树种数量较多、林内湿度大及天敌生物种类少且数量低的特征;偶然成灾或极少发生的区域为偶发区,此类地区林分较为复杂、林内湿度中等、林下适合桉蝙蛾寄生树种数量中等,且天敌种类和数量较多;长期不发生或有虫不成灾的区域为安全区,多为林分较为复杂、林下适合桉蝙蛾寄生树种数量较多、林内湿度较小、天敌种类和数量较多的区域。

3.2 分区防控策略

3.2.1 常发区

在桉蝙蛾成灾频繁的常发区,需要建立长期、系统的监测网络,定期巡查,及时发现虫情并进行综合防治。防治时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天敌、生防菌和生物源农药),虫口密度较高、危害程度严重时采用化学防治。常发期虫口密度较大,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一般不采用物理防治。同时,结合农林措施实现虫害的可持续防控。

3.2.2 偶发区

对于偶发区,主要加强日常巡护,强化虫情监控,及时发现虫情防止虫害蔓延。防治时主要通过采取农林措施改善林内环境条件,减少虫源;同时通过生物防治的天敌作用控制虫口密度。突发严重虫害时可使用生防菌、生物源农药等进行生物防治,控制虫口密度,同时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及时清除虫源。

3.2.3 安全区

对于安全区,主要通过保护、利用天敌生物实现对桉蝙蛾的防控。对于受害植株,采用物理防治方法灭杀幼虫和蛹。

3.3 具体防治方法

3.3.1 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天敌生物、生防菌和生物源农药[14-15]。1)桉蝙蛾常见的天敌生物主要包括益鸟、蚂蚁、寄生蜂、寄生蝇、茅根鼠及螳螂等,可以通过保护天敌生物、释放寄生蜂等方法调控虫口密度。2)对桉蝙蛾有防控效果的生防菌为白僵菌,可在桉蝙蛾蛹期(每年2—3月)在林间每667 m2喷洒白僵菌菌粉0.25~0.50 kg进行防治,也可在幼虫上树期(每年7—12月)向蛀道内注射1.00~2.00 mL孢子数浓度为(1.0×107)个·mL-1的白僵菌菌液杀灭幼虫,注射后使用虫粪包堵住蛀道口。

3.3.2 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时可以将25%溴氰菊酯、40%氧化乐果和废机油按1∶1∶10的质量比混合后涂在树干基部,防止3龄幼虫上树;也可以采用化学农药注入蛀道灭杀幼虫的方式。常用药剂及每蛀道用量如表1所示。

3.3.3 物理防治方法

可以在桉蝙蛾蛹期(每年2—3月)通过清理林内枯枝落叶、深翻土壤灭杀虫蛹。幼虫上树后,可以使用铁丝等可弯曲硬物反复穿刺虫道,杀死幼虫;或通过向虫道内注射辣椒水,待幼虫出洞后人工灭虫。

3.3.4 农林防治措施

1)选择抗虫能力较强的桉树品种进行造林,减少桉树受害风险。2)造林时适当降低桉树栽植密度,一般大径材林控制造林密度在666~833株·hm-2,中小径材林控制造林密度在1 250~1 666株·hm-2,提高林内通风透光性,不仅能减少害虫滋生环境,而且有利于树木更好地生长发育,增强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3)将桉树与杉木、相思、红锥、马尾松、大叶栎等经济、生态树种混合种植,形成多层结构的混交林,可以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打破单一纯林为害虫提供连续大面积寄主的情况,降低虫害发生概率。4)不同年龄段的林木受害情况和恢复能力有差异,应注意保持合理林分结构,避免大面积同龄林存在;同时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及时清除林下杂草、灌木等,改善林地通风透光条件,并清理下坡位、沟谷、公路、林道两侧的毛桐、白背叶、大青等其他桉蝙蛾寄主植物,减少虫源。5)合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肥,增强桉树的营养状况和抗虫能力。对桉蝙蛾严重危害的林分,及时采取间伐措施,剔除受害严重的个体,并在轮伐期结束后进行间作,以切断害虫的传播链。

3.4 其他管理措施

1)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桉蝙蛾监测网络,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物联网等,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研发新型防治技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挖掘和利用更多的天敌生物资源,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同时,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高效、低毒的化学防治药剂,以降低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3)进一步深入探索综合管理策略,结合桉蝙蛾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策略。例如,通过采取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抚育措施、提高桉树抗虫能力等手段,降低桉蝙蛾的发生风险。4)加强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广大林农和林业工作者对桉蝙蛾的认识,加强防治技术的培训和普及,提高基层防治能力;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人才。

4 结语

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桉蝙蛾的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对桉蝙蛾的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为有效防控桉蝙蛾,提出了分区防控策略,并具体介绍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林措施相结合的虫害防控策略,为桉树种植过程中桉蝙蛾的防治提供了实际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梅,施季森,罗建中,等.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6):41-50.

[2] ALEMAYEHU A,MELKA Y.Small scale eucalyptus cultivation and its socioeconomic impacts in Ethiopia:a review of practices and conditions[J]. Trees Forests and People,2022,8(13):100269.

[3] FLORÊNCIO G W L,MARTINS F B,FAGUNDES F F A.Climate change on Eucalyptus plantations and adaptive 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across Brazil[J].Industrial Crops andProducts,2022,188(125-132):115538.

[4] 吴霞,连辉明,陈雪梅,等.我国桉树人工林改造技术研究综述[J].广西林业科学,2023,52(4):538-544.

[5] 赵蔓青,韦文骅.广西桉树种植现状及种植建议[J].福建农业,2015(3):34-35.

[6] 周海喜.柳江区桉树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23, 14(21):117-119.

[7] 邱峙嵩,陈晓,马洪轩,等.桉蝙蛾3龄幼虫嗅觉结合蛋白的高表达量与其寄主选择时期的一致性[J].环境昆虫学报,2023,45(3):711-718.

[8] 杨秀好,罗基同,吴耀军,等.林木重大钻蛀性害虫桉蝙蛾分布与危害[J].中国森林病虫,2021,40(4):34-40.

[9] 陈雨思,周孝贵,曾维健,等.不同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J].环境昆虫学报,2023,45(4):1103-1110.

[10] 邹凯波,杨智,戍国标,等.云南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EKC和Tapio脱钩模型[J].江西农业学报,2023,35(8):170-176.

[11] 邱峙嵩,陈晓,马洪轩,等.桉蝙蛾3龄幼虫嗅觉结合蛋白的高表达量与其寄主选择时期的一致性[J].环境昆虫学报,2023,45(3):711-718.

[12] 黄云.广西桉树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23,17(12):76-78.

[13] 吴建律.广西壮族自治区桉树人工林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J].乡村科技,2023,14(16):141-143.

[14] 周波.生物防治技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1):69-72.

[15] 卓富彦,陈学新,夏玉先等.2013—2022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J/OL].中国生物防治学报:1-13[2024-05-07].https://doi.org/10.16409/j.cnki.2095-039x.2023.11.011.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