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茶产业是安徽省石台县的支柱产业。为促进石台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总结石台县在茶产业方面具备的自然资源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经营主体优势、品牌优势,分析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高质高效种植基地、加快主体培育、管控质量安全、打造县域公用品牌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兴茶;安徽省石台县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40
安徽省石台县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将其视为推动石台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1]。作为石台县农业的核心支柱,茶叶生产在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石台县作为我国南部的主要富硒区,硒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硒茶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还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2-3]。
1 发展优势
1.1 自然资源优势
石台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石台县森林覆盖率达84.65%,林区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极高[4]。石台县内及周边无工业区及大型工厂,因此污染较少,1年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00 d。石台县茶园土壤深厚,有机养分丰富,肥力水平较高。石台县有丰富的天然富硒地资源,2018年公布的石台县富硒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土壤总硒变幅为0.048~21.021 mg·kg-1,平均含量为0.556 mg·kg-1。由此可见,石台县茶树生长水、肥、土、气条件俱佳,所产茶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品质独特[5]。
1.2 产业规模优势
近年来,石台县茶产业持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茶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硒茶小镇建设、“三化”茶园建设等项目,建成大量高产高效茶园和配套基础设施[6]。石台县以实施“整园提质、整形提香、整牌提效”工程为抓手,推广高产优质茶树栽培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机械代替人工茶园中耕除草技术等相关技术。石台县新建良种茶园0.23万hm2,改造低产茶园0.16万hm2,完善和配套茶园基础设施近0.20万hm2,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扶持组建茶叶专业社会化服务队30支,开展茶园机械化除草、中耕等服务,减少化学除草剂和化学农药用量,建立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0.13万hm2。石台县茶园面积0.82万hm2(可采茶园0.58万hm2),2023年产茶总量5 500 t,年产值达5.7亿元、综合产值超10亿元。可采茶园每667 m2收入超过3 000元,最高每667 m2收入可达2.3万元,茶农人均收入超过3 450元[7]。
1.3 经营主体优势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主流,在我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安徽省各级政府对石台县茶产业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引进优秀人才,引导和鼓励年轻一代回归家乡,引领新型硒茶产业的发展,并鼓励他们参与农业合作社[8]。每年4月18日,石台县会举办“安徽·石台”茶文化节活动,此活动旨在展示政府对硒茶产业的支持,同时吸引外地茶商前来采购当地硒茶,助力农民解决销售难题[9]。
石台县致力于推动产业化经营,组建了天方茶业、西黄山茶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2家,培育涉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00余家,初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核心茶企为骨干,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基础的茶产业加工体系。此外,石台县已成功打造占地面积逾万平方米的“石台茶城”茶叶综合贸易中心,拓宽了当地茶产品的销售渠道。
1.4 品牌优势
石台县连续成功举办了二十一届“安徽·石台”茶叶节。在合肥市、南京市、杭州市、上海市等重点城市设立“石台硒茶”品牌展示展销专营店,开展品牌推介活动。“石台硒茶”2019年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021年入选安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022年“石台硒茶”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此外,“石台硒茶”成功入选2023年“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经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公用品牌价值达14.65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水平不高
石台县拥有悠久的的茶树种植历史,始终坚持传统的茶园管理方式。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单一的石台硒茶品种在竞争激烈的硒茶市场上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此外,当地茶农仍然坚持采用人工清理的方式清除茶园杂草,但部分茶种植地区已经开始实施机械化处理。机械化处理可以减少杂草清除所需时间,提高工作效率[10]。
石台县茶园面积已趋近稳定,但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却大幅下降,且大多数茶园位于山区,交通不便,茶园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茶园平均产量低、收益低。劳动力的缺乏导致茶园多年未得到翻耕,草害、虫害问题日趋严重,进而影响了茶叶的产品质量安全。
2.2 生产主体水平有待提高
茶叶虽然是石台县农业主导产业,但茶叶生产主体水平不高。石台县茶叶生产主要由中小型企业承担,大部分采用半自动化生产模式,主要是简单的初加工,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固定销售渠道,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缺乏整体协作,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受限于茶厂设施简陋、设备先进程度不足及技术人员能力有待提升,标准化规范生产难以实现,导致石台县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潜力受到制约[11]。
2.3 品牌知名度不足
石台县茶叶产品受到品牌意识淡薄、资金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认可度及影响力相对较弱。近年来,石台县已成功研发出一系列优质新品种。然而,推广手段不足、营销方式相对保守等问题,导致产品价格偏低,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2.4 茶旅融合发展水平不高
近年来,石台县积极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创建了如采摘体验园区、茶文化博物馆、富含硒元素的茶文化展示馆和茶庄园等一系列以茶为主题的休憩区域。然而,由于财务预算紧张、缺少专业的运营团队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茶旅融合示范区面临规模较小、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源潜力,导致示范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果难以为继,后续的发展动力有限[12]。
3 发展路径探析
3.1 建设高质高效基地
适当改造茶园,开展相应的“改园、改树、改土”措施。针对品质较差的品种进行改种换植;针对面积较大的地块,推广“三化”茶园建设;针对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种植园,争取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围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集成推广茶叶绿色生产模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茶园以草控草、行间覆草、套种油菜大豆等绿色控草技术,推广悬挂全降解诱虫板,安装杀虫灯,推行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争取到“十四五”末,改造低产茶园0.33万hm2,高效茶园面积占比达70%,无性系良种茶园占比超过60%,石台县茶园开采面积稳定在0.67万hm2。
3.2 加快主体培育
1)对现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培育力度,推进石台硒茶标准化生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倾斜等多种手段,引导茶叶生产主体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奖补茶企更新设备,建设智能化加工流水线,按照全程清洁化要求,扶持改造升级一批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全面提高茶叶清洁加工水平。2)加强茶产业从业人员技能提升,积极鼓励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居民投身茶产业。通过组织培训,不断提高石台县广大茶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生产主体对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利用和推广。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通过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为石台县茶产业发展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为硒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3)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产业资本、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等主体与石台县茶企进行合作。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对现有茶企、茶厂、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整合重组,推进“户转企”“企升规”,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核心茶企为骨干,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基础的茶产业加工体系。
3.3 管控质量安全
从茶叶种植到销售全过程,石台县应始终保持对产品品质和安全的严格把控,以确保其安全性。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强化农业生产资料管理,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替代人工翻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提高茶树营养配方的应用比例,减少因过度依赖单一化肥而导致的土壤养分流失问题。此外,积极采用环保手段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茶园禁止或限制的化学农药,尤其是除草剂。石台县致力于实现环保、可持续和数字化的生产过程,确保茶叶从“茶田”到“茶壶”的每个环节都无污染,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高品质的茶叶产品。
3.4 打造县域公用品牌
全力培育“石台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以石台硒茶引领石台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将石台硒茶打造成中国农业优秀区域公用品牌示范。加强相关准则的制定与执行,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工作,确保品牌、标准、工艺和包装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鼓励茶叶经营主体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交易,利用新媒体平台直播卖茶,发展线上销售。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引导规模较大、品牌知名、实力雄厚、效益良好的企业走出石台县,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海农交会等国内有影响力的茶叶会展活动,在推广品牌的同时交流经验、学习先进技术。此外,在南京市、上海市、合肥市、杭州市等城市开展石台硒茶品牌推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4 结语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策略与农村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业进步则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硒茶产业作为石台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地位不容忽视。因此,石台县必须坚定不移地追求品质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协调发展。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茶叶企业,都应积极探讨并勇于实践新的生产方式和模式,鼓励建立以“茶”为主题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和茶叶企业。以茶为媒,推进农耕文化和茶文化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集茶叶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文化科普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精品线路,以茶促旅,以旅兴茶。
参考文献:
[1] 郑茂典.陈卫武用一片绿叶带动一方产业[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3(2):58-59.
[2] 王晨颖,张青,汪升毅,等.石台县群体种老茶园调查及保护性开发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3):99-102.
[3] 朱小妹,张晶.石台硒茶品牌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9):118-119.
[4] 王雷刚,徐奕鼎,刘丹丹,等.3个小区域茶园秋季红茶品质与生化成分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21,53(9):46-50.
[5] 檀和平.石台县推广茶园秸秆覆盖技术的必要性及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2):31-32.
[6] 王建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诏安县富硒茶产业发展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21.
[7] 童城,刘长河.安徽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发展茶旅的实践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12):265-266.
[8] 吕国豪,高莉,王英.基于物联网的石台县茶园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农业科技,2019(21):261.
[9] 朱国英.石台县土壤和农产品中硒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28):63-66.
[10] 徐东辉.天方茶业: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J].安徽科技,2017(10):19-20.
[11] 毛雪,吴传海,朱海娣,等.石台县富硒茶产业现状与发展[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5):32-35.
[12] 洪来生,张青,程孝明等.实行“物联网+茶业”助推石台茶产业融合发展[J].茶业通报,2016,
38(4):191-192.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