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08-05 00:00:00程相法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6期

摘 要 山东省菏泽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为构建高效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菏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结菏泽市当前主要推广的农业技术类别,分析菏泽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需求的契合度、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与手段、增加资金投入与强化政策支持等对策。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粮食安全;现代化农业;山东省菏泽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33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率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山东省菏泽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技术的推广直接关系区域甚至全国的粮食安全。本文探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菏泽市乃至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主要推广的农业技术类别

菏泽市地处华北平原,属于沿海大平原和山前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土壤类型复杂,主要有粉质壤土、黄棕壤土、盐渍土、水稻土等,pH值多在7.0~8.5。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在210 d左右,年平均气温13.5 ℃,年平均降水量640 mm。独特的环境条件决定了菏泽市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推广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1]。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深度整地技术的应用,菏泽市利用大马力拖拉机进行深度翻耕整地,同时配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在此基础上推广日光温室大棚作物、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菏泽市重点推广了油菜抗逆品种选育技术、小麦抗旱高产品种选育技术、玉米高效施肥技术、水稻中间稻作双季稻技术及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等。以杂交水稻推广为例,根据不同类型土壤pH值和养分状况,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差异显著。例如,在pH值大于7.5的盐碱地推广耐盐碱的两优杂交稻“汶优63”“楼优5号”,增产10%~13%;而在pH值为7.0~7.5、肥力较高的水稻土上,推广高产良质的杂交稻“麦优2号”“麦优10号”等,增产超过15%[2]。通过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菏泽市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高。但就整体而言,菏泽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仍显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尽管菏泽市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的机械化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1)技术推广网络的布局不均衡,地域覆盖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向乡镇及村级单位的下沉力度不足,导致前沿科技成果在基层的快速扩散和应用受到制约,限制了其普及范围和速度。2)体系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协同性和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当前,菏泽市各级推广部门间的信息流通与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技术推广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反馈。以育种技术为例,尽管科研机构已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但由于与推广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这些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广泛应用受到了阻碍。3)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结构亟待优化。尤其是在设施农业、智能化农业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制约了先进技术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种内在结构上的短板进一步凸显了菏泽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的本质特征[3]。

2.2 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匹配度不高

菏泽市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推广的农业技术难以满足基层农民的实际需求。这一挑战主要源于推广内容与基层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匹配性差,导致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4]。具体而言,推广的育种技术过于注重提高产量,而忽视了对耕作劳动强度和经济成本的考量。以小麦抗旱品种选育技术为例,虽然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菏泽市西北地区小麦旱涝灾害问题,但新品种秸秆产量较高,增加了垄直运输和还田作业的人工劳动量,无法降低成本。同时,种子和化肥农药投入成本较高,小农户在应用这些技术时积极性不高。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虽然可获得较高产量,但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用于购置农机具和设施设备,以及日常的管理维护,这对于资金有限的普通农户而言,也是阻碍。

2.3 技术推广方式与手段滞后

菏泽市基层农技推广长期依赖传统的人工示范、文字宣传等方式,信息化手段利用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目前,菏泽市主要通过县域内的推广站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受限于人力、物力资源,难以实现对农户的广泛覆盖;信息化手段的匮乏也制约了远程指导与大数据应用[5]。具体而言,目前菏泽市农技推广站对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设备等现代化工具的利用程度较低,很少开展在线指导、图像监控等服务。以病虫害防治为例,农户主要通过拨打电话、带样到站等传统方式获取防治策略,无法实时获取作物生长状况信息,难以建立完善的区域性监测预警体系。相比之下,发达地区通过在田间安装图像设备,利用图像识别和大数据算法判断病虫害发生情况,能够实时定量预测虫情,并通过手机APP及时推送防治技术方案,显著提高了防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广方式与手段的落后制约了菏泽市农技推广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加强科技赋能来加以解决。

2.4 资金投入不足与政策支持乏力

菏泽市基层农技推广长期存在资金不足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推广站点的人员配备与日常运行,也打击了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1)政府财政性投入明显不足。从基层推广站的数据来看,2017—2021年,单个推广站年均财政拨款不足10万元,约为所需资金的30%,远低于菏泽市基层推广站的正常运转预算,因此难以开展大规模的新技术培训与示范活动[2]。以精准可变施肥技术推广为例,该技术能根据田间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制订分散网格施肥方案,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5%~15%。但由于基层推广站资金紧张,无法承担大面积试验示范所需的费用,该技术区域性推广速度缓慢。2)对主体农民技术改造的财政补贴也相对有限。在菏泽市,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的补贴仅为每667 m2补贴800元,对建设智能温室的补助也较少,很难有效激发农户投资新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制约了基层推广成效的释放。

3 对策

3.1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构

1)按县域和主导作物品类建立专业化的推广站群。将现有分散的站点整合优化,成立具有明确技术方向的推广站,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载体。例如,在小麦主产地区设立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推广站,充分发挥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的联动效应;在设施农业重点县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集中技术和设备条件开展多学科协同的技术攻关与示范。2)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服务供给能力。①扩充推广系统的人员编制,菏泽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应根据各县域的农业发展需求和推广任务量,合理确定推广人员的编制规模。②通过定向培养与引才计划,积极引进和培养设施农业、机械化操作与维修等领域的技术人才。③建立推广员技术水平与业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3)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感器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的农业技术供给体系。例如,构建精准化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平台,实时监测虫情变化;也可开发移动APP,实现在线咨询与操作指导,使农民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专业的技术服务,显著提高服务质量。

3.2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需求的契合度

1)因地制宜调整技术路线,提高效益。在不同自然条件下,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高效技术。例如,在土层较浅、缺磷地区推广兼顾盐碱抗性与抗旱性的小麦品种,降低施肥用水要求;在设施农区引入耐寒、抗病蔬菜新品种,降低整体生产风险。此外,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加强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融合创新。例如,与测土配方施肥、变量喷灌技术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这可以增强技术的经济适用性,更符合基层农民需求。2)构建多元化技术服务模式。技术人员定期下乡,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也可以通过网络问卷、数据统计等方式收集农民意见建议,并作为制订年度技术创新规划的重要参考。此外,菏泽市可采取订单式种植技术研发模式,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直接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创新的耦合协同。

3.3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与手段

1)依托农田水利建设和种植标准化改造契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建立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或专业合作社。这些载体可集中先进设施设备、管理模式和技术,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基地。例如,结合测土配方技术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可设立面向周边10 km范围内合作社成员的定向培训基地,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服务。2)加快构建新型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菏泽市可借鉴国外经验利用互联网、手机移动应用程序等开展农技推广。例如,建立作物病虫害精准防控的网络平台,农民可实时上传田间图像,技术人员远程诊断并给出防治建议。还可充分运用电视、广播和微信群等传统媒体,针对性传播适宜技术。3)大力支持科研单位针对推广与应用环节的技术装备研发,助力提质增效。例如,研发便携式肥料检测仪、可变施肥机器人等,实现精准施肥;或开发适宜小农户的小型智能温室、家庭蔬菜工厂等,降低技术使用门槛,提高推广技术水平。

3.4 增加资金投入与强化政策支持

1)大幅增加政府财政性投入。现阶段,菏泽市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产区的基层推广站进行定向补贴。具体来说,建议未来5年政府负担的推广经费比例逐步从30%提高到60%,以推动站点运营的规范化和高效化。以每站年均运转成本100万元为基准,政府补贴将从30万元增加到60万元,这将有力保障站点人员配备、设备更新、示范试验等工作的持续开展。此外,对先进适用技术的试验示范给予30%~50%的直接资助。例如,对于建造和运营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示范区,现有的每667 m2补助1 000元,在后期可适当提高30%,以降低技术推广的成本和风险,激发基层的技术应用潜力。2)出台政策激励农民主体增加技术投入。可通过资金奖励、税收减免等手段,引导农户建设标准化种植大棚设施,推动科技进步。例如,实施“以奖代补”方式,对购置植保机械或建造焊接钢管大棚按初始投资额的20%~30%给予补助,每户(小组)最高不超过5万元,5年内预计能促进菏泽市30%以上规模化种植户的技术改造;并减免技术改造3年内新增设备和材料的增值税,减轻农民应用新技术的成本压力。

4 结语

菏泽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科技进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完善推广网络、强化人才队伍、推进信息化、提升匹配度、拓展渠道、增加投入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推进菏泽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新引擎,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耿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菏泽市县域面板数据[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11):60-65.

[2] 李莉,张晓艳,陈思韵,等.数字经济赋能菏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23,45(3):27-34.

[3] 刘存庆,何苗,张翠静,等.基于GIS的菏泽市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J].能源环境保护,2022,36(6):150-158.

[4] 毕桂真.菏泽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J].农业工程,2022,12(5):71-73.

[5] 董潇丽.山东省菏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22.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