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还是在枪林弹雨的真实战场,仅凭铮铮铁骨是不够的,还要胸怀谋略才能有胜算。翻开藏在史书里的典故,原来古人早知“万物皆为我用”的道理,让芸芸草木也成江湖客,助人一臂之力。
草木里的“攻心战”
“草木皆兵”,是一种利用心理学错觉效果攻心的战术。《晋书·苻坚载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东晋时,秦王一直想吞并晋国,便率领九十万大军攻打晋国。晋军人数远少于秦军人数,却凭借山上草木茂盛的地理优势,营造出无数晋兵在操练的氛围,让秦军误以为大军来袭,乱了阵脚,连连败退。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诗仙”李白在《塞下曲》中借用过此典故,写下“马鸣风送阵,旌举草摇军”,赞美前人的勇敢和智慧。
《三十六计》中有个“打草惊蛇”的策略,是说行军时,若遇到险要地势、密林茂草,一定要谨慎,否则很容易被敌人埋伏歼灭——这是不小心“打草惊醒蛇”,引起敌人的警惕。反过来,用这个策略,“打草惊出蛇”还可以扭转乾坤,利用草木制造出声响引诱敌人出击,使其暴露位置,进而将其一网打尽;再进一步使用这个策略,是“打草惊走蛇”,效果类似“草木皆兵”,通过错觉赶跑敌人后,争取时间发挥己方的其他战术,此法适用于敌强我弱的情况。
桃林里的“真英雄”
“桃园之拜”,也叫“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为改变现状,救民于水火,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村西的桃园举酒结义,准备大干一场。为什么要选择桃园,而不是杏园、李园呢?这是因为国人数千年的“桃”情结,《山海经》中就有夸父的手杖化成桃林的传说,桃花寓意着生机、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时,正值春季,桃花烂漫,三兄弟以桃为见证,誓要圆梦理想。
谁说女子不如男,春秋四大美女之“桃花夫人”息妫就是巾帼英雄,因明眸皓齿、面若桃花而得名。彼时,列国之间征战不休,拼得你死我活。息妫本已欲嫁息国国君,但蔡国的蔡侯贪恋其美貌,打算征战息国霸妻。她为平息战乱,使息国百姓免遭涂炭,孤身犯险嫁入楚国。为纪念她的过人胆识和孤勇,河南信阳息县设了桃花庙,将其尊为“平安神”。
杨柳的“辅助撒手锏”
草木为戈的杀伤力不够,但可以助人修炼撒手锏。譬如,出自《战国策》的“百步穿杨”,说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擅长射箭,平常“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能百发百中,可见其箭法惊人,堪称撒手锏。但为什么是“穿杨”而非“穿柳”?《说文解字》说:“柳,小杨也。”原来在古人的观念中,“杨”“柳”是互通的。且从韵律来看,“百步穿杨”是仄仄平平,比仄仄平仄的“百步穿柳”读来更朗朗上口。
“倒拔垂杨柳”出自《水浒传》第七回,是花和尚鲁智深的技能。彼时,他在相国寺看菜园子,为了收服一伙总来偷菜的泼皮,他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大力神功,“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惊慑了众人。“倒拔杨柳”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深厚功力,杨也好,柳也罢,扎根极深,枝干苍劲,非一般人能拔出,杨柳也间接地助力鲁智深从此扬名。
草木看似柔弱,骨子里却如华夏儿女般有勇有谋,能征善战,一腔碧血报家国。古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借草木之势助己之谋,用一个个精彩的典故,弘扬了草木顽强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