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是否会“说谎”

2024-08-02 00:00:00赵君鹏
知识窗 2024年7期

化石大多深埋于地下,是一部记载地球变迁的“史书”,它不但记录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发展、演化、灭绝、埋藏和石化等过程,而且蕴含着地球内外环境的大量信息。北宋科学家沈括可谓化石研究的先行者,他著有《梦溪笔谈》一书,记述延州河岸崩塌之后,露出地下“化而为石”的竹笋;他还根据在太行山发现的海螺、海蚌等古生物化石做出科学的地质分析:太行山曾经是海洋。

真实的化石会告诉人们地球的故事,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虚假的化石并不罕见。

1931年,有人在意大利发现了一块化石,它上面有一只黑色的“蜥蜴”。据此,地质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属——三齿龙属。让科学家兴奋的是,清晰的黑色轮廓说明该生物的软组织通过碳化被保存了下来。要知道,软组织在脊椎动物化石中难得一见,它能告诉科学家许多重要的信息,比如生物的颜色和生理结构。科学家认为这种生物生活在2亿多年前,是意大利出土的最古老的爬行动物化石。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科学家能在不破坏它的前提下分析成分,结果让科学家感到惊讶:虽然化石中“蜥蜴”的后肢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其他保存状况极差的骨头周围存在明显的人为加工痕迹,而且化石中的黑色和人造颜料非常相似。最终,科学家得出结论:所谓的“软组织”只是在岩石的表面涂了一层黑漆,古三齿龙可能是子虚乌有的。

1911年,英国一个律师在英格兰辟尔唐地区发现了一个人类的头盖骨。伍德沃德爵士是大英博物馆地质部负责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权威的古生物学家之一。他闻讯后立即前往,很快在辟尔唐地区挖出了一块颌骨碎片。研究之后,他撰写论文宣称这个头盖骨化石属于半人半猿,生活在约50万年前。这个发现极大地满足了英国人的虚荣心,他们宣称:英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辟尔唐人”头盖骨不但被当作大英博物馆珍贵的展品,而且作为重大科学成果被印在邮票上。

1953年,为研究“辟尔唐人”头盖骨确切的年代,科学家用氟定年法对其进行检测。这种定年法的科学原理是:化石中的氟含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增加,通过测定其含氟量,就可以确定化石的年代。检测的结果令人震惊:这个“化石”的颜色是人工染上的;头盖骨属于人类,距今约620年;下颌骨是红毛猩猩的,距今约500年;其余的是黏土。这成了当年最轰动的丑闻,大英博物馆匆匆将这一“国宝”撤下展位。

还有更早的化石造假事件。大约300年前,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系有个教授名叫贝林格,他在维尔茨堡附近的山上发现了许多图案化岩石,岩石上不仅有青蛙、蝴蝶等动物,还有太阳、彗星等图案和拉丁文等文字。贝林格收集了大量的图案化岩石标本,并于1726年出版了《维尔茨堡平版画》一书,收录了自己收集的214个化石。书籍出版之后,贝林格收集化石的热情不减,直到他在一块新发现的化石上看见自己的名字。原来,贝林格态度傲慢,招致同事的不满。同事为了捉弄他,利用附近出产的岩石易于雕刻的特点制作了假化石,雇人放到贝林格经常去的山上,导演了这出闹剧。至今,这些假化石仍被陈列在维尔茨堡一家博物馆中,述说着这段科学史上的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