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朋友的邀请,去她家小院一坐。这样的邀约令人雀跃。
自从来到城市生活,我已经很久没有呼吸到院落的气息了,记忆中家乡小院的模样时常涌上心头。
朋友家小院的面积不大,却异常灵动。木质栅栏门两侧有努力向上攀爬的蔷薇。院子一侧是椭圆形的鱼池,池中有鱼,水上有荷;另一侧是休闲区,可以喝茶、烧烤,也可以对坐闲聊。间或有竹竿搭建的绿植架子,缠绕着满满绿植,想必冬日的时候,也一样绿意盎然。最妙的是东南一隅,纤细的竹子颇有几分高洁雅致之趣,文风古意倏然飘荡其间。
中国人骨子里的院落情怀也许是不分时空的吧,我一下子便爱上了这个院子。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生活美学中,小小院落已成为他们修身养性、寄托理想的地方,甚至成为一些文化符号。院落也有好听的名字,比如苏轼的“雪堂”,一听就使人觉得清新自在,苏轼更是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传世佳句。你若细品的话,院子出现在宋词里居多。
南宋周紫芝写道:“院落半晴天,风撼梨花树。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初春落花,轻关大门,摇荡秋千的刹那,到底是掩不住一院子的天真烂漫。
北宋晏殊笔下的小院则是独处绝佳之地,他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春意暖暖,脚踏花香,体味自然,思索沉吟,妙哉!
欧阳修慨叹:“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给闺阁女子的哀怨添了几许怜悯同情。
春花秋月,离愁别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仿佛都簇拥在这一方院子里。李煜曰:“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院落也凝聚着深深的家国情怀。稼轩道:“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这似乎在写女子相思,实则为国忧愁,胸怀壮志无从施展,直道是:“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围起来的这方天地,始终是暖的。陶潜先生曾诗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恬淡静谧中,我恍若回到了小时候的院子。
春天,我们在院子里晾晒衣服,种下不知名的花。那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在夏季开出好看的花,小院一下子就弥漫在香气里。
夏天,我们在院子里乘凉,看满天星光,神秘遥远,像一个个美好的梦。我们也会在草垫子上睡着,爸爸就悄悄地把我们抱回屋。
初秋,我们在院子里剥玉米,一院子金灿灿映得土屋也有了光泽。八月十五的月光分外柔和明亮,妈妈在院中摆放了矮桌,放上苹果、葡萄、月饼之类,祈祷来年更好。我们也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冬天,我们在小院里跳皮筋,墙角的花落了,换成一堆大白菜,被草厚厚地覆盖着,随时成为桌上热腾腾的存在,温暖着我们的胃,滋养着我们的未来。
记忆中的小院和朋友的小院无法相比,但一样的四季之景无不可爱,因为它们承载的精神需求是一样的。
院子的意义,更像是负重远行,一院清梦,于身体是归宿,于灵魂是安放。沉浸其中,是写意,是希望,是情怀,身未动,心已远。
当然,院子无所谓高端精致,只要在这一方小小天地,营造出别样美景,自有清梦款款而来。如果你没有这样一处院子,也没关系,就像我一样吧,在心里,垒一方院子,栽竹种花,也是自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