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岭是乌蒙山脉的一座雄山
沙子坡是摩天岭一干七百米海拔上的一块艽野
艽野保持高原原有的泥土
泥土忠贞
守护着48年前的时钟
时钟默默摆动
刚刚好定格于2023年的这个时辰
激动人心的时辰
这个时辰的沙子坡
依然偏隅成一个没有诗意的名字
悬崖,陡峭,险峻与秃鹰高飞
雄壮地插进高原地图
沙子坡属于六枝
六枝是一个倚靠江的特区
沙子坡缝住自己的嘴鼻四十八年
一言不发。苦等
懂它的人翻开四十八年前的今天
就是11月29日这天,48年前的今天
中国航天发展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中国今天
48年前的那个中国啊
是五千年东方古国刚站起来的襁褓
史上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啊
在襁褓中一次次跃跃欲试
试着降落自己的土地
第一次,第一个降落点
和无数的“第一次”
就发生在我此时站立的土地
托住我站立的沙子坡
正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那个沙子坡
一个写满中国航天功不唐捐的高原圣地
历史上的那天是上前天
1975年11月26日
我的中国发射一颗人造卫星
三天后的那一天是今天
11月29日12时20分许
这颗犟犟的卫星的返回舱很犟
不按预定的方案返回
(后来查明是技术原因)
偏离了预定落点四百余公里
然后,实实地落在我此时站立的沙子坡
那一刻的见证者目击
卫星返回舱的瞬间坠落和撞击
一股黑烟的燃烧
笼罩大山
见证者在一位九十岁老人的日记里复活
他们是正在附近一个产煤井口施工的工人
他们是见证者,也是搜救者
他们是当时六枝特区公安民警和矿区民兵
他们是我的亲人
他们见证一切,他们见证
是一粒粒卫星的零部件
锡箔纸,电线圈,铜丝线
和未完全打开的降落伞
构成讲不完的故事
那个黑黢黢的,不知姓名的庞然大物
与陆续抵达现场的搜寻者对话
“我来自天上,你们轻拾轻放”
是的,那年高原的冬天寒风细雨
冰天雪地
那年的沙子坡没有公路
年轻的搜寻者们徒步而来
那年的通讯在手摇式电话线上声嘶力竭
那年的一个冬夜比今天要长许久
那年守山没有手机平板虚度
那年不可以在山上点一粒星火暖身
那年参与卫星零部件搜寻和返回舱护送的人们
没有谁索一分钱辛苦费
没有谁问一句这是在干什么
那年,一个星期左右沙子坡都是人
后来才有了传说,故事和猜测
但最清晰的一句话是
“我来自天上,你们轻拾轻放”
后来才知道
那是刚刚站起来的祖国对着天空发射的卫星
后来明白
那是对外称之为“高空物理探测器”
再后来真正清楚
那是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的人造卫星
返回舱返回时因降落伞未完全打开
目击者说
卫星着陆时先撞断了一棵碗口粗的树
又碰上岩石
继而从山坡上向下滚动
滚动了近两百米
才缓缓停下,一路冒着黑烟
一棵碗口粗的树做了无数次避让
那棵碗口粗的树啊
最后站了出来
它站出来是为了让那个黑黢黢的天外来客
以最小的挫面砸在自己身上
它可以被一个天外来客折腰而断
但不可以让这个黑色的、高速的
铁疙瘩似的物体与坚硬的山发生碰撞
如果硬硬相撞的结果
会不会发生爆炸不可而知
其实,我可以想象一只脱缰的野马
在无任何降落伞减速的天体中
奔驰而来的后果
那速度,那风驰电掣
那无力可控的650千克的返回舱
该是什么样的惨剧
结果肯定是不可抗拒的结果
是那颗碗口粗的树牺牲了自己
后来我还得知
仅返回舱外表有损
但舱里的胶片、仪器、资料
和整体构件基本完好
这就是沙子坡
一次与航天握手的沙子坡
写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
应该在沙子坡矗立一块诗碑
上面写下一句话用来见证
“这是第三个成功回收卫星的国家”
我的祖国
今天,我来这里取一捧土
取一捧被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撞击的土
燃烧过的土
按下我自己的手印,然后
轻轻给无数为了航天事业牺牲的航天英雄
缝上衾褥
我取一捧沙子坡的土
吟诵一遍伟大的航天精神
我听得清一捧土的回声
(作者:小语,本名杨杰,贵州省委军民融合办机关工会主席、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