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军而生 军工报国

2024-08-02 00:00:00彭永桂
军工文化 2024年5期

↑2017年,广船国际建造的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号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从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军种——人民海军。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后相继组建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海军一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大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中国人民海军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过程中,地处华南地区的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因军而生、勇挑重担,始终和人民海军休戚与共,为海军装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逐步成长为“华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特种船建造和保障基地”。

广州造船厂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前,广东省虽有十多家小型船厂,如维甫船厂、广南船坞、静波船厂、合利隆船厂、广安船坞、中华船排厂等,但其能力都很小,主要是修造一些小型木质船艇。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了进一步保卫祖国的南海边防,根据毛主席提出的“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指示精神,中央派出了代表团到苏联,并于1953年6月4日签订了中苏“六四”协定,根据这一协定和海军的要求,第一机械工业部会同有关单位考察后,决定在广州建造鱼雷快艇工厂,生产规划首先装配苏联转让的产品12艘,以后全部由工厂自行加工建造,批量生产。

1954年8月1日,在由爱国侨商谭礼庭先生创建的广南船坞的基础上,广州造船厂(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的前身)正式宣布动工筹建,工厂经过一年时间左右的建设,于1955年8月20日工厂与驻厂军事代表签订鱼雷快艇开工协议,这标志着广州新型舰艇建造的起步。这型鱼雷型快艇是大型木质鱼雷快艇,最大航速达到43海里。

从1955年8月20日第一艘快艇开工到1957年一季度共装配完工了12艘,由于这种快艇的制造是在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全部器材由苏联供应,全部建造图样及工艺文件也由苏联提出,采用流水定位建造法,在总装车间内共分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约一个月。

首制艇从1955年8月20日正式开工,到1957年12月31日已全部完成。

广船舰船建造的四次跃进

回顾广州造船厂的发展历程,从1954年建厂至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这20多年间,在舰艇建造方面共经历了四次跃进,为新世纪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成为“华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特种船建造和保障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次飞跃是由建造木质舰艇向建造钢质舰艇过渡。广州造船厂建立之初,就为南海海防提供了一批木质鱼雷快艇,但由于当时我国木材资源缺乏,无法大量生产,且这种快艇是攻击型战斗舰,平时用处不多,无法执行日常海防巡逻和护渔护航工作,为此工厂决定从木质快艇的制造转向生产性能更加优越的钢壳高速炮艇。从1956年至1959年期间,广州造船厂先后共完工交付了近40艘高速炮艇。

第二次飞跃是由建造小型舰艇到建造中型舰艇过渡。通过批量建造高速炮艇,广州造船厂锻炼了一支能建造小型钢质舰艇的队伍,在1959年6月,上级机关又给广州造船厂下达了建造扫雷舰的任务,这标志着工厂从建造几十吨级舰艇向建造几百吨舰艇转型。这批舰艇全部在1963年10月30日之前完工交付,这是广州造船厂舰艇建造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20世纪50年代,广船员工在滩涂上建设船厂

第三次飞跃是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指示精神,建造了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配套、自行制造的首型护卫舰。为满足生产需要,期间广州造船厂还对船台、管子车间等设备设施进行了改造。1965年8月1日,首制舰开工投产,在全厂职工、相关设计院所和驻厂军事代表和接船部队的共同努力下,首制舰于1966年底交付使用。

第四次飞跃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我国第一代自主设计、具有远海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导弹驱逐舰。1968年,上级机关正式给广州造船厂下达了建造导弹驱逐舰建造任务,该舰工程项目涉及25个省市共3000多个工厂。经过近一年的生产准备,1969年8月开始首舰的线型放样,1970年3月1日首制舰船体开工,6月12日首制舰上船台。1971年4月28日,该型首舰下水。下水前夕,时任国家总理周恩来还专门发来指示——下水前要充分准备,确保安全,万无一失,一次成功。后经过多次海试,该舰最终于1974年6月30日完工入列。

通过这四次飞跃,广州造船厂正式奠定了其在海军装备建设领域的地位,期间建造的舰艇为保卫祖国海疆立下了不少功勋,也为广船人传承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工精神。

↑1956年,中国第一代“02”大型木质鱼雷快艇

军代表是精品舰船建造的桥头堡

遵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关于在军工企业实行驻厂军事代表制度的决定,为了确保军工产品质量,沟通军厂之间的联系,配合工厂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军工生产的方针、政策,经海军和主管工业部门商定,于1955年6月正式组建了驻广州造船厂军事代表室,其前身是1954年2月成立的海军修造部驻广州监造组。

随着海军装备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工厂承担军事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驻厂军事代表室也不断壮大,人员开始从部队从事装备使用的人员中抽调,逐步过渡到从部队院校和地方院校毕业入伍的技术员为主,全室人员最多达60余人。

建室以来,在上级党委和机关的领导下,驻厂军事代表室继承和发扬了人民海军的优良传统,养成了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实事求是、科学管理、严格要求、坚持原则、密切配合、大力协同的工作作风,与工厂的广大员工团结一心,工作在一起,在发展军工生产中走过了从建厂建室初期的旧杂舰船的改装到仿制中、小舰艇,发展到生产监造我国自行设计、国内配套且技术较为复杂的舰船装备。这些舰船在收复西沙、捍卫南沙群岛领土主权的作战和其他重要军事科学试验活动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1963年,建成中国第一代“6610”扫雷舰

驻厂军事代表室在配合工厂完成建造任务过程中,他们在做好现场巡回检查的同时,还经常和各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职工一起分析研究产品质量,落实各种质保措施,确保舰船建造质量。在该系列导弹驱逐舰的最后一艘舰的建造中,工厂和军事代表室实行了目标生产和建造,从原材料进厂到现场施工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仅取得了主船体成型平整光顺、电缆、管系、敷设整齐,设备安装合理,而且该舰主动力装置经受住了多次长时间、远距离航行的考验,受到部队和领导机关的好评。代表室自1985年起连续多年被海军装备技术部评为基层建设达标单位,多次被上级机关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

从1955年建立驻厂军事代表室至今,六十余载风雨兼程,广州造船厂(广船国际)为中国海军建造和修理的舰船装备达到了数百艘,这里面无不凝结了历代军事代表室成员的辛勤付出,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广州造船厂的舰船装备建设质量才得以稳步提升。

深化改革推动装备建造实现高质量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期,广船人就敢为人先,率先在大型民用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1971年12月17日交付了华南地区首艘万吨轮——13000吨远洋货轮“辽阳”号,结束了华南地区不能建造万吨轮的历史。

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造船厂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实施“以船为本,多种经营”的经营策略,先后在修船、集装箱、桥梁钢结构、压力容器等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

↑1974年,广州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

中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确立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实现了党的军事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推进强军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导下,广船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加强军民深度融合,形成了以海军装备为核心,统筹兼顾重型海洋装备和重型陆上装备及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001年,广船国际按照武器装备研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的要求,承接建造了我国首型综合补给舰“微山湖”号,该舰成为我国赴索马里、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主力舰。

2005年,广船国际承接了我国首艘为海军量身定制的明星舰“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该船在执行“和平使命”系列任务过程中表现出色,充分展示了泱泱中华的大国形象。

2009年,广船国际承接了我国首艘生活保障船,克服任务紧、研制难度大等困难,仅用时19个月时间,按精品船的要求成功交付该船,创造了特种辅船建造史上的奇迹。

2017年,广船国际为海军建造的新型综合补给舰首舰“呼伦湖”舰正式入列。该船是我国自主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综合补给舰,可为我国海军航母编队、远海机动编队提供海上伴随补给,为海军舰艇走向深蓝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974年,广州造船厂建造的华南地区第一艘万吨轮“辽阳”号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广船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