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乌龙茶的“对白”

2024-08-01 00:00云泽林薮
茶道 2024年5期

从武夷山到梨山有多远?

一道海峡的距离,也是一杯茶的距离。

春来,一场题为“只取幽闲不取奢”的雅集在福州举行。两岸茶人围桌而坐,啜茗,品香,赏花,听箫,怀古,其乐融融。

席间茶品,乃两岸乌龙名茶,2023年梨山冬茶与陈年武夷岩茶。

两岸品茗,亦是一场两岸乌龙茶的跨时空“对白”。

2023年梨山冬茶

清香秀雅,滋味醇润

“梨山有个姑娘叫呀叫娜旦,她的两颗眼睛水呀水汪汪……”当我看到茶帖上的“梨山”二字时,脑海里就会响起民歌《梨山痴情花》的旋律。

冬去春来品冬茶,是回顾,也是展望。

梨山,是台湾海拔最高的高山茶产区。茶树云遮雾罩,凌霜傲雪,磨砺出卓尔不群的个性。

茶叶连梗,卷曲成半球形的茶粒,墨绿油润,紧结重实。以瓷壶瀹茶,更聚香,也更易呈现乌龙茶充满变化的香气与滋味。

“这款茶产自海拔2000多公尺(千米)的高山茶园。”茶艺师来自台中,也正是梨山所在的地区,她的语气里似乎带着一股自豪。她凝视壶口,用茶匙将茶轻轻拨入壶中,轻柔而优雅。

箫声渐起,婉转含蓄,如泣如诉。壶中茶熟,沁出蜜绿带黄的汤色,清澈透亮。

花香纯净秀雅,若初绽的玉兰,又有甜美的果香。素瓷花口小盏,是茶香的最佳注脚。

拈杯徐啜,清甜醇润,细腻柔滑。入喉,泛起阵阵甘甜。

清香甘甜是高山茶最迷人的特质,而冬茶又以香清雅、味甘醇而见长。两两相加,自是表现出众。寒雪洗礼,茶树积累了丰富的果胶质、氨基酸,塑造了甘滑醇润的滋味。

“它生长在深山幽谷里,很干净,也很安静。”她说。轻嗅杯底,花香盈盈,温柔蕴藉。停杯细回味,耳畔箫声轻淌,近百人参与的茶会,竟也如此宁静美好。

启盖赏茶,梗叶翠绿鲜活,柔软如绸。

“冬去那个春到又一年。”

陈年武夷岩茶

内敛陈韵,味醇香沉

清香流动,时间也在流动。

冬茶的余韵未消,陈年岩茶的陈韵已翩然而至。茶,从清雅到浓厚,渐入佳境。

两岸之约,相期以茶。以陈年之茶,结识新友,坐饮寒暄间,满是浓浓的人情味。

迥异于梨山冬茶,焙火与岁月的双重历练,酿造出内敛厚重的陈香陈韵。

年少不识茶滋味,喝懂已是不惑年。曾经,喝茶一味重香求甜,以至于觉得加了香料甚至香精的茶才好喝。如今,唯觉苦涩才够味,上了年头的茶,更觉风姿绰约,独具风韵。

近十年的陈期,不老,也不年轻。它的茶龄,相当于人的中年,青葱褪去,步入成熟。纯净清晰的梅子香,糅着饱满的果香,涵蕴在金红的茶汤中。

寒来暑往,四季轮换。时间的潜移默化,转化出醇厚沉稳的滋味。汤感绵稠甘滑,浸润着每一个味蕾。裹在汤里的香,似乎也富有力量,如和煦的风拂过湖面,泛起细密的涟漪,一圈圈荡开。

但凡岩茶的拥趸,除痴迷它那刚柔并济的风神外,还乐于找寻它的“味外味”,这是一种美妙的通感。“杯中己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由岩茶“黑粉”转“铁粉”的袁枚将此般体验称为“人间至味”。

箫声沉郁,低徊萦绕,与盏底缠绵的茶香,在空气中呼应交融。

武夷茶,亦与台茶渊源深厚。据传,道成年间,南投县鹿谷乡一个名叫林凤池的士子赴闽应试中举,返台时从武夷山带回36株茶苗,栽植于冻顶山,所采制之茶,即为赫赫有名的“冻顶乌龙”。

传说虽不足为信史,但两岸乌龙茶确属源流关系,闽为源,台为流。200多年前,福建先民渡海,带去了茶种及植茶、制茶技术,开辟了台岛的茶业。

一新一“旧”,历史的回眸。知来处,方能觅归途。

只取幽闲不取奢

回味隽永,悠然坐忘

品茶闲话,素心同调。两盏茶的对白,一次温暖的相逢。

梨山冬茶的高山韵,陈年岩茶的陈韵,萦于齿间,回味隽永。

茶歇间隙,茶食上席。且不论形色香味,单是盛具就很用心。折箬为舟,铺一枚大叶种茶叶,摆上精美的茶食.再以花叶点缀。这分明是一件艺术品,使人久久不忍下口。

“泉傍精舍似山家,只取幽闲不取奢。就近烹垆第一水,尝新遂试雨前茶。”澹泊悠然的诗意,在席间盏中流转。纵是身处现代都市空间,也能藉由一盏茶,体悟山林之幽趣,与古人神交。

啜茶之外,还有挂画、焚香、插花、听箫等诸般“闲事”,让人沉浸在古人的风雅中。一些茶友还穿汉服赴席,青丝簪花,鬓香衣影,恍然间有种穿越的时空错落感。

“不管是花、香、茶,还是音乐,都可以让我们时时刻刻更靠近历史,更靠近我们的文化。希望在这盏茶中,你可以跟自己相遇。在文化中陶冶,在美学里面看到文化的伟大。”雅集的组织者、国际大观人文茶道书院创办人陈玉婷说。

“文化可以让我们徜徉在历史中,慢慢地走,慢慢地品味。而最让我们可歌可叹的是那一杯茶。因为每个时代制茶技术的变革,喝茶用的器物被打上了不同的符号与印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人用碗,宋朝的人用盏,到了明以后开始用杯。当西方人拿着一个大大的马克杯喝酒、喝咖啡时,中国人已端起那杯来自天地精华的茶品啜感怀。茶不单单只是一个物质,更是一个文化的文明、生活的品味,一个民族的记忆。”

无由持一碗,悠然成坐忘。

责任编辑/杨巍 美术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