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误读与荒谬,所以文学出现了。我在文学的海洋中载浮载沉十六年后发现,能够写下并流传的,依然是历史的细部或局部。生命从来都不是由宏大叙事构成的,而是短瞬、一瞥、刹那组成的斑斓长卷。
距离济南市区30余公里处有一座屹立千年的古塔,它顶着三个“国字号”的光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中国现存最早的全石结构佛塔、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单层方形庭阁式石塔。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前去考察和勘探过。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与四门塔结下因缘。当我一头扎进浩繁的故纸堆中时,却发现走近它容易,认识它不易,要想深入历史肌理一探究竟更是难上加难。它留下的真实证据实在太少,以至于每当捕捉到一鳞半爪都令我欣喜若狂;它的内部世界又异常丰赡,引人轻手轻脚闯入,却又叫人满脸失望而归。
我当然不死心,一次次无功而返,一趟趟刨根问底,磨破嘴皮四处请教,终于在身心疲惫之际迎来转机——古塔静默不语,却是会呼吸、有思想、有生命的机体,四方佛、大龙虎塔、小龙虎塔、千佛摩崖造像、墓塔林、小石塔、九顶塔,以及竹林、碑刻、水井、石碾等,背后隐藏的故事鲜活如泉,簇新如昨,安静地等待着后人娓娓讲述出来。我的遇见,就是命中注定的缘,放下包袱,不惧万难,去写就是了。写本身就是一种祈祷,就是一种对话。
庚子年春,我开始动笔,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旅程。案头各种书籍堆砌成山,建筑学的、考古学的、美术学的、宗教史的……图书馆、孔夫子网、读秀文库,想着法子四处购买借阅。一个周末,快递员敲门,母亲开门搬进来一纸箱书籍,对我一顿斥责:“这么多书你啥时候能读完?你还要命吗?!”我理解母亲,她是心疼我的身体才这样说的。我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几十万字的史料用了一周时间就啃完了,不料到头来可利用的内容寥寥无几,顿时泄了气。
还有一次,从朋友那里借来一本书,繁体字,罕见本,读起来很困难。读完后,好多天我眼睛都缓不过劲儿来。不过,这本书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归还它时,像是与一位老友告别,反复摩挲,恋恋不舍。那天济南大雨倾盆,整座城市的上空罩着一层浓雾,我的眼睛也有些发潮,心里五味杂陈。
眼看书籍越堆越多,一时又理不出头绪,欲要放弃。冷门、小众、史料纷繁,古塔的孤独比人类要多几万倍。六月的最后一天,父亲突然去世,我像被抽掉了脊梁骨,又如坠万丈深渊,陷入悲恸中不能自拔,整个世界变得黯淡无光。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前提是要用心熬煮。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再次回归。一本书能打开一扇门,通向一条路。很多时候,精神的房间是相通的,从这家到那家,好比串门走亲戚。渐渐地,我摸到了窍门,掌握了规律。又好像在逛美术馆、博物馆,在纸页之间穿梭,在展厅间溜达,把美育课程给补上了,但还远远不够。
上中学时,历史课上我最厌烦记诵朝代和年份,尽管那位大脸盘、爱穿裙装、教历史的女老师说话轻声慢语,我学得却并不用心。可这个时候,我来了兴趣,两眼放光,经常熬到深更半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待关节晨僵的不适感退去,便继续伏案写作。我变成隐秘而执拗的纸上动物,慢慢地写,慢慢地过。这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把眼睛养得“娇贵”了,凝视文物进入了审美层面,同时动用全部生命去感受它,与它促膝对话。这是一个渐悟的奇妙过程。
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太多的苦难把我锻造成生活的强者,我的感官和思路被打开了,这是上苍的另一种恩典。生命感悟如甘泉奔涌,一发不可收。然而,与古塔和附属建筑相比,它们承受的苦难更多。它们不语,不等于全部被抹杀,总要有人来书写和存证,我接受了这项使命,也终于完成了。我想起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话:“只要写完了,就是最好的。”
你是否能想到,四门塔的奠基人朗公和尚是个学霸,当时他与各国国君交往密切,受到较高礼遇,为他开山创基打下了坚实基础;你是否能想到,小龙虎塔多为民间供养人建造,而且大龙虎塔、小龙虎塔差别很大,考古人郑岩曾跨越太平洋开展田野考察,至今尚有诸多待解的谜团;你是否能想到,四门塔千佛崖摩崖造像是我国唐初造像保存最完整的珍品之一,早在1988年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是否还能想到,那些字迹漫漶的碑刻、残缺不全的题刻,隐藏着太多的历史讯息,展阅开来就是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散文诗,让人百感交集。还有,传说中凤凰栖息过的九顶松,黄永玉到访过的江北第一竹林,梁林夫妇考察四门塔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1972年西哈努克国王点名要去四门塔,为何最后未能成行……
古塔比人活得通透,它见过世面,拥有大智大谋,这正是我不厌其烦地与之对谈的深层原因,以至于着了迷,至今走不出来。这期间我还破天荒地迷上了咖啡,保持微醉状态,才能进入无所羁绊的自由境界,任由心灵驰骋。所以,这本书也可视作一个人的心灵史。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推荐写道:“令人钦敬的材料发掘功力、令人感佩的逻辑思辨悟性,化成令人心动的深沉情感,变为有光泽有温度的叙述。这些踏实而优雅的文字,将四门塔可见、可感、可引发、可收拢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样貌,整合在这部厚重又不板结的著作里。”而著名作家逄春阶读后评价道:“开卷浏览,她打捞出的带有人间烟火气息的一个个细节奔涌而来,如涓涓细流,滋润人的心田,唤醒了庄严、微妙、安详、坚韧、恬静和澄澈。”澄澈,即诗意而透明的心。对我而言,我超越了自己,甩掉了被标签的刻板印象,进入了更广阔的文学深海。
第三季《局部》结尾处的彩蛋,令我记忆犹新。镜头从西方壁画切换到中国北朝墓室的壁画,作家陈丹青忆起自己在山西博物馆观赏北朝壁画展的感受:“想想吧,一千四百多年来,没人看过这批伟大的壁画……听见吗?我们北朝的师傅齐声叫道:除了拜占庭、意大利、西班牙,除了敦煌、云冈、麦积山,还有我,还有我!”是的,还有四门塔!那些隋朝的工匠们似乎也在召唤我们。
好多次,深夜时分修改书稿的时候,我的耳畔萦绕着古代工匠在壁上凿刻的咚咚声响,石上众生的喜怒哀乐其实与现代人没有什么两样。犹记得,大风吹过发梢,树叶拍着手掌哗啦哗啦唱歌,仿佛林徽因打我的身边而过。梁思成在一旁专注拍照,林徽因则絮絮低语道:“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我在写作中,又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不经意间与他们夫妇俩重逢了。
所有的文物都是时间大河上随手抛掷的漂流瓶,遇见即欢喜,懂得皆慈悲,如是而已。
我没有艺术家的野心。我的文字所呈现的或许只是四门塔的局部细节,或者说呈现的是生命的高贵与平凡。但是,能有更多市民和游客走进古塔,参与和推动文物维修保护工作,赓续城市文脉,局部也会变得愈加丰满,愈加有价值、有温度。
因为,局部也是全貌,当你深情凝视的瞬间,会有奇迹发生,让你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