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栽培和株型育种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实践研究

2024-07-31 00:00:00王韵婷
中国食品 2024年14期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活动中的基本过程,通过吸收阳光能量和二氧化碳,植物能够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光合作用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还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现代农业中,通过优化作物光合效率已经成为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粮食来源。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和株型育种,能够提升光合效率,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一、水稻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一)光强

光强不足会限制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导致生长缓慢、产量下降;光强过高则可能引发光抑制现象,同样对水稻的光合作用产生负面影响。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合理调控光强是提高光合效率的关键措施。传统模式下,一般通过优化种植密度和行株配置,有效改善稻田的光照条件,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农业系统,可实时监测和调控稻田的光照环境,为水稻提供最佳的光照条件,进一步提高光合效率。

(二)CO2浓度

植物通过气孔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因此,提高稻田的CO2浓度、增加水稻的光合作用底物,可提高光合效率。一般情况下,优化稻田的通风条件、合理管理稻田水分、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均有助于提高稻田的CO2浓度。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生物固碳技术如微生物菌剂,通过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间接提高稻田的CO2浓度,进一步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

(三)温湿度

温度对光合作用效率有明显影响,适宜的温度可激活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合理调控稻田的温度环境是提高光合效率的关键措施之一。湿度同样能对水稻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过高的湿度会导致气孔导度下降,影响水稻对CO2的吸收和光合作用的进行;过低的湿度则可能导致水稻叶片失水过多,引发叶片萎蔫,进一步降低光合效率。

一般情况下,通过优化灌溉方式、合理调整水稻种植密度和行株配置、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如智能农业系统等,均可对稻田的温湿度实现精准调控,进一步提高光合效率。

(四)风速

风速对水稻的光合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适度的风速能提高稻田的通风性,增加水稻叶片对CO2的吸收,从而提高光合效率。当风速过大时,会导致水稻叶片的气孔关闭,减少CO2的供应,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控稻田的风速,使其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

二、基于超高产栽培提升光合效率的策略

(一)优化种植密度与行株配置

适当的种植密度能保证叶片的分布更加均匀,应尽量减少植物之间的遮荫,提高光能的利用。合理的行状植物配置也能增强水稻冠层内的通风和光照暴露,帮助进行光合作用。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仔细考虑种植密度和行株配置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样的种植密度和行株配置算是合理的呢?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研究步骤如下:1.选择实验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田地块,确保土壤、气候等条件一致,以便能准确反映种植密度与行株配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设计实验方案:设定不同的种植密度和行株配置组合,确保每组实验条件相同,以便进行准确的对比分析。3.实施种植:按照实验方案进行种植,确保每组实验条件能够得到严格执行。4.数据收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定期记录各组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面积、产量等数据。5.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和行株配置下的水稻生长情况。

本研究对1.5万、2万、2.5万(株/亩)三种种植密度,20×20、20×15、20×12、25×15、30×15(行距×株距,厘米)五种行株配置的稻田进行了实验种植,得到了各种种植模式下的平均株高、叶面积和产量数据,详见表1。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种植密度为2万株/亩、行株配置为25×15厘米的情况下,水稻平均产量达到490公斤/亩,产量最高。其次是种植密度为2万株/亩、行株配置为20×15厘米的地块,产量为480公斤/亩。产量最低的是种植密度为2.5万株/亩,行株配置为20×12厘米的地块,产量为430公斤/亩。该数据清楚地表明,优化种植密度和行株配置对提高水稻产量有积极作用。

(二)精准水肥与土壤管理

水和肥料管理是调节水稻作物生长的基本做法,通过实施精确的施肥和灌溉策略,水稻植株在整个生长阶段能获得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供应,可以为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而有助于促进植物的整体健康和生产力。

另外,土壤管理对水稻产品也有重要影响。土壤中含有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必需营养素,这些营养素的含量水平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发育。考虑到肥料的利用率(氮肥为40%、磷肥为30%、钾肥为50%),建议施肥方法如下:氮肥15公斤/亩、磷肥8公斤/亩、钾肥18公斤/亩,然后根据水稻植株的生长阶段(如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降雨等情况,确定最佳的施肥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耕作阶段,要根据土壤质地(砂土、壤土、粘土)进行确定,沙质土壤通常需浅耕,壤土或粘土允许更深的耕作。施肥时,要在移栽前10天施肥,在分蘖阶段再次施用,拔节阶段第三次施用。灌溉时,要对土壤保水能力和灌溉效率进行分析再确定适当的灌溉时间,通常安排在上午或晚上,可根据稻田和灌溉基础设施的具体条件选择水灌、喷灌或滴灌,以确保水均匀分配并渗透到作物的根系。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要定期对土壤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对土壤进行化学和生物分析,确定pH水平、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计数,以衡量土壤健康状况。最后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水稻生长要求进行调整和改进,比如,添加农用肥料和绿色肥料等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水平,从而增强土壤肥力;施用石灰和石膏等土壤调节剂,以调节土壤pH、提高养分有效性。

(三)合理应用光合促进剂

光合促进剂是一类能够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物质,不仅能促进水稻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提高叶片光能利用效率,还能提高叶片抗逆性,减少环境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不过,应用光合促进剂时需进行科学的评估,以确保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正面效果。光合促进剂应在早上或晚上使用,确保水稻叶片的两侧能均匀地接触到溶液,同时避免泄漏或径流。使用后应保存详细的记录,包括使用日期、时间、浓度、剂量,以便于监测和评估。另外,要根据产品说明书中的推荐应用频率使用,一般建议每7-10天施用一次,共施用2-3次。

三、基于株型育种提升光合效率的策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通过开展水稻株型育种能够研发出更优质的水稻植株,从而提高产量。进行株型育种研发前,要先深入研究水稻的理想株型特性,探索与该性状相关的遗传资源,从而为水稻株型育种奠定坚实的遗传基础。

理想的水稻植物类型通常表现出叶片直立、结构紧凑和抗倒伏等特征。直立叶片能够促进水稻更好地在冠层内拦截光照,使之合理分布,从而提高光合效率;紧凑结构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获取可用的光资源,优化生长和发育;抗倒伏性能够确保植物保持直立,接受足够的阳光,进一步支持最佳的光合作用。

接下来就需要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力量开展育种计划,通过评估菌株的产量潜力、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籽粒品质和整体农艺性能等关键性状,识别出具有高光效率和优良综合性状的品种,进而创造出新的水稻品种,为实现超高产的栽培实践提供优秀的种质资源。

综上,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水稻光合作用的因素,提出了基于超高产栽培和株型育种提升光合效率的策略,为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简介:王韵婷(200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农艺与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