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食品外包装翻译是企业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着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在进行进出口食品外包装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并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制定更为有效的翻译方案,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度和销售量。本文对进出口食品外包装翻译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帮助企业更好地传达产品信息、吸引目标消费者,最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食品外包装的重要性
外包装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不仅是食品的“第一服装”,更是品牌形象和市场营销的“前线”。外包装的基本功能包括保护食品安全、延长保质期,以及便于运输和存储,最重要的是,其可以传递商品信息、展示品牌价值、吸引消费者目光。
从翻译实务的角度来看,食品外包装的翻译工作面临着众多挑战。一是专业术语的准确性问题。食品行业涉及的专业知识领域广泛,翻译者必须确保所有成分、营养信息和安全指南等都能被准确无误地翻译。二是文化差异的适应性问题。食品包装上的文化符号、色彩及图案设计等,需要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者偏好,以避免文化误解或敏感表达。
此外,食品外包装不仅要传递必要信息,更要以吸引人的方式展示相关信息,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能够有效地融入创造性语言表达,并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易于理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强化品牌形象。
二、进出口食品外包装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翻译语言生硬,缺乏灵活性
在食品外包装翻译中常常存在语言生硬、缺乏灵活性的问题,这主要与译者对源语言的刻板翻译有关。食品外包装上的文字往往在做到简洁明了的同时,也要传达产品信息和品牌形象,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灵活性。然而,一些译者过于拘泥于原文,导致译文缺乏流畅性和吸引力。
此外,食品外包装翻译还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口味习惯。直译虽然准确,但却无法让消费者产生共鸣,甚至会引发误解。比如,有些译者将“葱花薄饼”直译为“Onion Flower Pancake”,将“儿童营养肉松”翻译成“Child Shredded Meat(搅碎的婴儿肉)”,这样的翻译不仅达不到翻译目的,反而会闹出笑话,更不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因此,译者在翻译食品外包装时,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言,并结合当地文化特点,使译文更加贴近受众,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葱花薄饼”可以翻译为“Scallion Pancake”,“儿童营养肉松”翻译为“Meat Floss for Kids”。
(二)高筑文化壁垒,缺乏互动性
食品外包装中存在的文化壁垒和缺乏互动性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愈发凸显,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食品包装的文化习惯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包括包装设计、颜色搭配、图案符号等,从而形成文化壁垒。食品外包装中的文化壁垒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于包装上的文字、图案造成误解或理解不到位,最终影响到购买决策。此外,一些食品外包装还存在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导致消费者难以建立起与产品的情感联系,降低品牌忠诚度和消费体验。
比如,有些中国茶企在翻译茶叶包装时,将“碧螺春”直译为“Green Snail Spring”,这种翻译不仅会让国外消费者感到困惑,还失去了产品原有的诗意和文化韵味,正确的翻译应该是“Bi Luo Chun Tea”。再如,有些企业将“五香牛肉干”翻译为“Five-Fragrance Beef Jerky”,“五香”在中文中是一个常见的食材调味词汇,但英文中可能需要翻译为“Five-Spice”来表达这种特定的调味风味,正确的翻译应该是“Five-Spice Beef Jerky”。
(三)依赖翻译软件,缺乏主动性
许多译者在翻译时过度依赖翻译软件,缺乏翻译主动性,导致译文晦涩难懂。翻译软件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首先,翻译软件通常是基于固定词汇库和语法规则进行翻译,缺乏对特定行业术语和文化背景的理解,这导致在食品包装中,一些特定的食材、烹饪方式或地域特色无法被准确翻译,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和认知。其次,翻译软件在处理多义词、俚语或文化隐喻时存在困难。食品包装中常包含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含义或情感色彩的字词,翻译软件则无法准确捕捉其内涵,导致翻译结果失真或不恰当。最后,翻译软件无法灵活应对不同的食品包装设计风格和品牌定位。食品包装通常需要传达特定情感、品牌形象或营销信息,而翻译软件往往无法根据企业要求进行个性化的翻译处理,导致翻译结果缺乏品牌特色和情感共鸣,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例如,某品牌在包装上使用了特定的口号:“品味生活,享受美味”,若直译为“Taste life,enjoy delicious”,可能无法传达企业所要表达的品牌理念和情感内涵,正确的翻译应该是“Savor Life,Indulge in Delicacies”。
三、进出口食品外包装翻译策略
(一)组织食品外包装翻译专题学习,提高翻译能力
为了解决食品外包装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的专题学习对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至关重要。首先,专题学习可以帮助译者深入了解食品行业术语、特定食材和烹饪方式的文化背景,以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更准确地翻译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其次,专题学习可以让译者熟悉不同文化隐喻和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其文化敏感性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捕捉并传达食品外包装中的意义和情感。最后,专题学习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品牌形象和营销信息的重要性,培养其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品牌特色和情感表达,提升翻译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二)创建食品外包装翻译专业协会,统一专业术语
专业协会可以为译者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不断完善食品行业知识和翻译技能。通过举办行业研讨会、讲座和培训课程,协会可以帮助译者深入了解食品外包装翻译的专业要求和技术规范,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译文准确性。同时,协会可以制定并推广统一的翻译标准和术语表,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准确表达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避免因术语混乱而导致的翻译错误。
通过协会的努力,可以促进食品外包装翻译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提升译者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准确、清晰和具有吸引力的食品外包装翻译作品。
(三)重视食品外包装翻译人工校审,把关翻译质量
在专业翻译领域,尤其是食品外包装翻译中,人工校审不仅是一项必要的译后活动,更是确保译文质量和精准度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食品标签和包装上的信息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和信任,任何翻译上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消费者误解,甚至可能引发健康风险。例如,对过敏原、成分列表或营养信息的不准确翻译,可能会对特定群体构成潜在安全威胁。因此,在人工校审过程中,专业人员要对翻译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详细审查,并对译文进行系统评估,确保其准确性、流畅性,使其符合专业术语要求和行业规范。此外,人工校审还要对文化适应性进行考量,以确保翻译内容,包括色彩使用、图形表达以及语言风格等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习俗和消费者预期,避免出现文化冲突。
综上,美观的食品外包装既能够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又能扩大产品销量、增加企业收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进口食品的需求增多,国际间的食品贸易越来越频繁。在食品进出口贸易过程中,译者要通过参加专题培训、学习专业术语、加强人工校审等途径,提高食品外包装的翻译水平,在吸引国外消费者的同时也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简介:张恒茂(199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