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与食物的关系

2024-07-31 00:00:00琚萌萌林小仙王东亮
中国食品 2024年14期

人类与食物的关系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关系之一,也是历史和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古语常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孔子的《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指出,饮食、男女,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维持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人的本能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是农耕文明飞跃发展的重要阶段,成书于此时期的《黄帝内经》写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即以“五养”为主,“五助”“五益”“五充”为辅,这是人类史上最早根据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的分类。具体来说,“五谷”是指麻、黍、稷、麦、菽,是植物的种子,物之精华也,是最基础的食材,是推动人体健康的生命源泉,多食养生。“五果”是指枣、李、杏、栗、桃五种果实,是辅助食材,可促进消化,但多食易生湿。“五畜”是指牛、犬、羊、猪、鸡五种肉食,是增益食材,可补益精血,但多食滋腻伐胃。“五菜”是指葵、韭、薤、藿、葱五种蔬菜,是补充食材,可疏通气血,但多食清利。几千年来,人们在填饱肚子的同时,逐渐探索食物的性味。

食物是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民知荣辱,衣食亏则民弃礼仪”“先富后教”等都反映了国家治理中先物质文明后精神文明的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的催化剂,食物是社会构建的要因,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基因。在不同的文化中,人类与食物的关系也体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物产和历史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传统的烹饪技巧,还将食物与家庭教育、社会礼仪、宗教仪式、庆祝活动等社会要素串联起来。

与此同时,历史和文化也塑造了人们对食物的态度和价值观。有些文化强调食物的共享和团结,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有些文化则注重食物的保存和稳定,强调个体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此外,历史上的战争、贸易和移民等事件也带来了食物的交流和互动,丰富了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和体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类与食物的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认知和态度。下面分析一下从远古时期到现在,人类与食物关系的演变过程。

一、狩猎-采集时期

在古代,人类在狩猎和采集活动中与食物建立关系。那时的人们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野生动物和植物为生,对食物的获取方式和可获得的食物种类十分有限。在这个阶段,人们对食物的态度更多是出于生存的需要,食物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必需品。这段时期人类与食物的关系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们根据季节和地域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狩猎和采集地点,从而获取丰富的食物资源。他们依靠观察和经验识别有益的植物和动物,学习如何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食物需求。

二是食物获取方式决定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由于食物来源的不确定性和季节性变化,人们通常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跟随野生动植物的迁徙或季节性资源的分布。这种生活方式也影响了社会的组织形式,人们往往以小规模部落或氏族的形式组织起来,共同合作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

三是人类对于食物的利用方式相对简单。他们通常直接食用采集到的植物或狩猎到的动物,很少进行加工或储存。由于可食用的资源更多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资源丰富程度和季节性变化,所以人类可能会面临食物短缺或资源枯竭的风险。同时,由于采集和狩猎的方式受到自然环境和动物迁徙的影响,食物的获取并不总是稳定和可靠的,可能导致人类不得不不断迁徙,以寻找新的食物资源。

总的来说,在狩猎-采集时期,人类与食物的关系是基于对自然环境中野生资源的直接依赖,这种关系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限制。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对食物的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狩猎-采集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仍然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农业文明时期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食物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开始依赖于种植和养殖来获取食物,而不再像狩猎-采集时期那样依赖于自然环境中的野生资源。这种转变使得人类与食物之间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出三种特征:

一是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从而拥有了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食物来源。种植的作物包括谷物、蔬菜、水果等,饲养的家畜则提供了肉类、奶制品等动物来源的食物。这种稳定的食物供应使人类能够更好地规划生活和社会活动,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二是人类开始对食物进行加工和储存,以应对季节性的变化和食物短缺的情况。人们发明了各种加工方法,如磨面制作面粉、腌制食物以延长保存期限等,使食物能够在长期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品质和营养价值。

三是促进了食物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文化传统,开始种植和消费不同的作物,形成了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和美食传统。食物逐渐成为了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社交媒介,也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创造能力。

三、工业文明时期

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与食物的关系再次经历了革命性的改变。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大规模的生产、交通和商业革命,对食物生产、加工、分配和消费方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人类与食物的关系具有四方面的特征:

一是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使得食物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和机械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土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的食物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使食物更加丰富,也降低了食物的成本,使得更多人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二是工业化的食品加工技术使得食物的加工和保存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从食品罐头到速冻食品、从真空包装到加工食品,各种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更长时间地保存食物,也使得食物能够更方便地运输和分配,从而形成了全球化的食物市场。

三是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方式。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加工食品和外部供应,而不是自给自足地种植食物。快餐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的食物,而不是传统的家庭烹饪。

四是工业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大规模的工业化农业生产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和资源的浪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此外,工业化的食品加工和大规模生产也使得食物的营养价值下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工业文明时期的人类与食物的关系是双面的。一方面,工业化带来了食物生产和消费的巨大变革,提高了食物的供应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工业化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隐患。在追求经济发展和食物丰富度的同时,人类开始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以应对工业化带来的挑战。

四、后互联网时期

在后互联网时期,人类与食物的关系再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交流和消费信息的方式,也对食物生产、供应链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阶段,人类与食物的关系表现出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一是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获取关于食物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专业网站,人们可以获取关于食物营养、健康、安全以及烹饪方法等各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性使消费者更加注重食物的品质、来源和生产方式,促进了健康、有机食品等新兴食物概念的兴起。

二是互联网技术改变了食物供应链和销售模式。电子商务平台和在线食品配送服务使得消费者可以直接从生产者那里购买食物,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食物的新鲜度和品质。同时,互联网也为小农场和小规模食品生产商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推动了农产品直销和地方食物运动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还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不同地域文化和传统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人类与食物的关系更加多元和复杂。

三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行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饮食体验、食谱和健康生活方式,并形成了各种食物文化和美食潮流。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网红餐厅、美食博主等也成为了食物消费的重要影响力,推动了餐饮业的创新和发展。

四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信息过载和不确定性,使得消费者很难判断食物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可能会导致食物误解或信息泛滥。互联网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以促进可持续、健康的食物体系的发展。

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与食物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还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与食物的关系不断演变,但食物始终与人类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食物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尊重自然、传承文化、关注健康,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琚萌萌(1996-),女,汉族,研究方向为滋补品历史文化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