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食堂劳动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2024-07-31 00:00:00李小伟
中国食品 2024年14期

食堂一直是高校后勤管理的重点区域,关系着高校师生的饮食健康和高校的稳定发展,在确保师生健康饮食的同时,食堂的育人效能也逐渐显现。在食堂开展劳动育人工作,可以拉近学生与后勤工作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尊重劳动者,感受人与人间的美好与关爱。无论从环境文化熏陶人,还是从劳动实践岗位锻炼人,食堂育人的特征都十分明显,探索空间很大。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应利用好食堂这一具有特殊资源的场所,积极探索、研究、开发有效的劳动育人途径。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食堂

作为劳动教育前沿阵地的重要意义

(一)劳动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劳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使学校、社会与学生多方受益,在劳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应重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坚持把提升学生劳动素质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部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二)高校食堂具备实现劳动育人的多重属性

“三全育人”思想助推高校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全体教职工包括辅导员、思政教师、行政职能部门管理及所有教辅保障人员都要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高校食堂具备得天独厚的劳动育人优势,除了自身所具有的劳动属性和劳动要素,还具有学校、社会和家的多重属性,是高校劳动实践育人独特的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和重要阵地。

具体而言,食堂管理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服务与保障,学生在食堂就餐时需接受教育制约,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q3g/Y2f9HhNmknhb/322y17f+6R3ePHRhuK1+1lhItw=,也是食堂具备的学校属性。高校食堂由于就餐人群庞大、就餐时间集中,很多岗位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与餐饮公司或学校签订劳动合同,通过自身或与他人协作劳动获得相应回报,这是学校食堂社会属性的体现。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一道普通的家常菜、一句来自窗口阿姨的简单问候,都能勾起学生浓浓的思乡、思家情绪,因此食堂也具备家的属性。由此可见,高校食堂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二、高校食堂在劳动育人方面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于劳动教育并不重视,外化到食堂场景的表现就是不尊重劳动成果、浪费饭菜、漠视食堂员工的辛劳等,新时代人才全面培养及真正理解劳动价值和意义任重而道远。本文对南邮通达学院的学生做了调研,随机发放100份问卷,结果显示,有44.1%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要求,但几乎所有学生都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课程,有近一半的学生希望进入食堂参加劳动实践,包括学习切配及烹饪技术、食材采验及台账管理、卫生保洁等。

(二)高校食堂劳动育人体系有待完善和创新

高校食堂劳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今,高校食堂劳动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正在以多种形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食堂环境布局上追求与校园文化的和谐统一,通过美化餐厅环境、设计名言警句、标语上墙等方式,宣传珍惜劳动成果、崇尚劳动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推动就餐环境及服务水平有了质的提升。通过开展“光盘行动”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食堂的各项工作,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提升劳动技能,强化劳动文化氛围,推动劳动教育从量变到质变。

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高校食堂在劳动育人体系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平衡服务与育人功能、创新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等,仍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创新和完善劳动育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师资配备不足,课程设计有待完善

劳动教育配套投入不到位是目前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包括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计不合理、劳动实践场景单一等。比如,劳动教育缺乏专任教师,使得劳动专业素养很难满足要求,导致很多高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只能依靠专业教师结合自身专业领域,碎片化地拼接劳动场景,距离学生出力流汗、深刻理解劳动精神内涵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此外,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未能与后勤劳动教育相结合,缺少标准化的课程体系。

新时代下,高校劳动育人课程应将“劳动”与“教学”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理论+实践”“专业+劳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维融合,实现“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从而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完善劳动师资考核及学生受教目标考核,让学生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中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三、以南邮通达学院为例

探索食堂实现劳动育人的路径和措施

(一)注重劳动育人顶层设计,明确劳动育人目标

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成立由党委书记和院长牵头的大学生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推进教务处、学工处和后勤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南邮通达学院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制订出台了《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了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分和课时,明确了劳动实践内容由专业型、生活型、服务型和特色型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四部分组成,还明确了各职能单位的劳动育人任务分工,如后勤食堂负责落实组织学生劳动技能培训,包含但不限于学习烹饪技巧、开荒种地等。在劳动实践教育实施过程中,师生对学院劳动育人的举措认同度高,推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并学习掌握日常劳动技能,发扬劳动精神,珍惜劳动成果。

(二)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学生对于劳动价值的认知水平

在高校食堂加强宣传,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应利用校园网、后勤云公众号、食堂大厅电视、投影、广播、横幅标语等途径开展劳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也可邀请劳动模范或在劳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分享其经历和感悟,以榜样的力量影响他人,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育人效果,发挥“劳动工匠”“劳动模范”等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氛围。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食堂的清洁和管理工作,通过亲身体验加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三)做好食堂的优质服务,让学生用心感受、用情感染

200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后勤服务人员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高校要让食堂工作人员认识到劳动素质的重要性和自身工作价值,引导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这些不上讲台的师傅们除了教授烹饪专业知识外,还能讲授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通过劳动先进示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以优质服务为前提,以言传身教为手段,达到育人目的。

(四)积极开展传统节日和地方美食文化进食堂活动

南邮通达学院以学习中国传统节日食品及地方美食制作特色实践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了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堂、非遗美食文化节、传统节日食品及地方美食制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创新等优秀品质和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性基础,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比如,通过聘请名师讲授中华优秀传统及地方美食文化、邀请扬州名厨现场演示地方美食制作、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扬州传统文化(如曲艺表演、茶道表演、拓板印刷表演、古诗吟诵等),增添学生对食堂场景劳动实践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论认知。通过传统节日食品制作,让学生全程参与,如除夕包饺子、端午裹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直接上手,并独立完成节日食品制作。

(五)强化组织实施,厨师教师双肩挑

为提高食堂劳动实践育人效果,应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劳动教育管理队伍。南邮通达学院聘用食堂班组具有实践经验的厨师长担任兼职教师,在食堂构建了几个支撑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场景基地,以用于不同内容的劳动实践。以扬州地方特色饮食、非遗传承及淮扬家常菜作为学生烹饪技能学习素材,并将该烹饪实践课程纳入生活型劳动实践类型,共设置了32个学时,包括理论8学时、实操20学时、考核4学时。将学习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淮扬菜制作、饮食非遗文化作为理论课程,实践操作则由食堂各班组厨师长参与教学,教授如扬州炒饭、扬州三头宴、大煮干丝及传统节日食品的制作烹饪方法等。此外,采用过程性和课程结业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相关教学考核。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食堂劳动实践育人路径研究——以南邮通达学院为例”(2023SJYB2093)。

作者简介:李小伟(1988-),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后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