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议题之一,旨在依托各门课程,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宣扬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思政教育与食品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不容忽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践行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仍面临不少挑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有必要对食品专业课程进行创新教学,将知识能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相互协同,深化教学内容,使思政教育内容自然渗透并融入实践教学中,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本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题,探讨了思政教育融入食品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旨在最大化地发挥出学科融合的价值,培养全面发展、思想进步的当代大学生,为高校食品专业教学育人改革带来新思考。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大背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的提出弥补了食品专业教育的不足,使食品专业课程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立德树人”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教育理念,其特点是隐性渗透、交互融合、多元引导,课程思政则是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系统。课程思政育人是新时代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但课程思政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多方配合。在大思政局面中,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特色,充分发掘各个学科的思政元素,合理地应用思政教学手段,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基本目标。
首先,课程思政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即在思政教育之前就明确教育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按具体情况融入思政教育。其次,课程思政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即每门学科都有清晰的思政教育目标,并将其纳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最后,课程思政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其内容主要是宣扬马克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及其奋斗历程,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如今,课程思政进课堂的热潮已经席卷全国,要切实让学生从中受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把育人放在教学的第一位,以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为中心,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入正确的三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课程思政融入食品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也更加注重健康。已经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食品从业人员不遵守法律、思想道德水平较低所致,因此各大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通过隐性的思想教育,充分达到专业课程育人的效果,从而推动食品市场的规范发展。
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道德精神、职业素养及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青年,因此将思政元素渗透于食品专业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把立德树人贯彻于食品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促进食品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辅相成,通过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体系改革,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而食品行业又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食品专业人才必须具备高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高校应当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德才双修的食品专业人才。例如,在讲解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章节内容时,可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通过介绍细菌糖被结构启发学生要有团队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在讲解细菌芽孢和鞭毛结构时,联想到芽孢的抗压精神,启示学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三)食品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辅相成
将思政教育与食品专业教学有效融合,通过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奋力进取的创新精神,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质量食品专业人才。食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范围较广,与实际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适合将思政元素融入食品专业课程教学中。以食品化学课程为例,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性质时,可追溯到豆腐的起源及制作,以此为课程思政元素,讲解蛋白质的凝胶性、凝胶类型及影响因素,让学生课下观察蛋白质在加工中的变化,切身感受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把课程思政、科学理念和实践活动三者有机结合是一种新的育人视角,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在食品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三、课程思政融入食品专业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将课程思政融入食品专业课程中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不能急于求成,或只做面上的工作,否则会适得其反。任何教学改革实践都是理念先行,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意识,丰富思政融合课程教学方式。新时代下食品专业课程教学有更新更专业的需求,应打破传统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但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中讲授思政知识,而是把思政元素融入食品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中,做到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造就一批食品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维护中国食品市场的安全、稳定。
当前,食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性与有效性也有待提升。首先,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观点存在分歧,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自身的思政知识不足,对思政点不能正确把握,无法对学生倾囊相授。其次,教学方法不够创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浮于表面,降低了课程思政的规范性。最后,将食品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食品专业教师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
(二)融合的方法
1.寻找思政元素与食品专业知识的关键契合点。第一,要努力寻找与思政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整理出思政元素,找到它们的契合点,把握其中的联系和突破口,并融入专业课程教案中。比如,联系社会热点与时事新闻,结合行业发展和瓶颈问题,利用媒体平台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等,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要认真研究,多角度、差异化解读思政元素并逐步渗透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第二,融入思政元素时,要坚持“自然、适度”原则,不能喧宾夺主,要以“学生理解好专业知识”为中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教师要做到传授专业知识与价值引导同时进行,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人才。例如,在讲解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知识点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使学生联想到人生成长各阶段的特点,为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而奋斗。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显性”和“隐性”课程思政同步建设。第一,在进行食品专业课程教学时,要坚持守正创新,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和原则。比如,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学理念引领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结合、仿真教学、案例教学及翻转课堂等方法,使教学目标具有多元高阶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探索科学的评价方式对于食品专业课程教学有重要意义。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更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让学生从课程思政教育中汲取到课程之外的隐性能量,只有“显性”和“隐性”课程思政同步建设,才可实现课程思政的“润物无声”。
3.整合有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第一,在应对新时代教学的特殊形势时,要注重互联网+教育,空中课堂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主要就是因为它能提供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还有极大的趣味性。例如,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依托“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搭建SPOC内容,既包括由本课程主讲教师录制的线上课程视频,也引用了“中国大学MOOC”等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线上辅助线下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发展特色拓展和深化了教学内容。第二,高校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坚力量,直接决定68afc81905590b011ca9a1c3198186e14512ed087fc2db8b54b0c822ae41ee56了课程思政的成败,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强化思想建设,通过案例分析、思政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学校还可以成立课程思政小组,以此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4.加强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现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相关案例的设计都有实验教学环节的支撑,极大程度地丰富和拓展了案例教学法,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更明确的目的性。在课堂上把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形成独立的实践能力,还能解决就业压力。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育,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创业,真正实现全面创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GJB132001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GJB142122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GJB1422215);2023年度黑龙江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东北农业大学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项目(Neau2021-ykcsz019);2022年东北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张华江(1976-),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深加工。
*通信作者:马艳秋(1987-),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蛋品加工。
夏宁(1981-),女,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