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这条“红色”的大江,浪花淘尽古今多少英雄。
每当嘹亮的歌声在江畔响起,先烈们就知道,我们永远记着他们。
那日,我在湘江边散步,发现江边热闹极了,散步的散步,唱歌的唱歌,跳广场舞的跳广场舞,人人都乐在其中。可那一首首回荡在江畔的,竟都是些极老的甚至有些我都叫不出名字的歌,听起来难免觉得俗旧了些,我心里连连叹气。
走至一个人不算多的地方,我看见前面有一位老爷爷在石凳上放下音响,熟练地打开了伴奏。我本想加快脚步快速通过,可那老人开口一唱,我便猛地停住了脚步。只听他唱道:“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不同于我先前听到的那些,这首歌铿锵有力,斗志昂扬。我身后滔滔的湘江水也仿佛听懂了一样,“嗯啊嗯啊”地与老人嘹亮的歌声和鸣着。
一旁的我呆呆地愣在原地,耳朵里充斥着这歌声,脑海中竟好像浮现出无数的战士,有的在冲锋,有的在厮杀,有的悲壮地倒下,有的又接着冲上前……这些战士的眼中,是坚定的信念,是顽强的斗志;这些战士的胸中似有一团团火在熊熊燃烧着……湘江被他们的血染成红色,翻涌的江水像是在为他们哀鸣。最终,我们胜利了,可战士们却回不来了。
曲毕。我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您唱得真好!”
那位老爷爷转头看向我,又惊又喜:“小姑娘可真有眼光,你知道吗?这首歌叫《延安颂》,当年战士们就爱唱这首歌。”
我恍然大悟。老爷爷见我有兴趣,便继续说道:“咱们湘江是很有故事的。想当年,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可谓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一战!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人重兵设防的封锁线……但我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艰难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小姑娘,既然你有兴趣,我来教你唱几句如何?”我连连点头。
于是,湘江边一个饱经沧桑的声音唱:“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一个清脆稚嫩的声音跟着唱:“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
边唱,我边想,若不是当年战士们英勇战斗,哪有我们今天这平安喜乐的生活?
湘江畔,红歌响;红色情,代代传。
(指导教师:尹宏)
点评
写“红色”主题的作文,同学们万不可空喊口号,“假、大、空”地来抒情,而应该将真情融进生活里,让具体的故事说话,让生活中生动的细节说话。正如这篇《江畔红歌响》,就是写“我”在湘江边散步时,偶遇了唱红歌的老人,一时被歌声吸引就和老人有了交流,进而从老人口中知晓了他唱红歌的原因,以及当年的红色革命故事,因此备受感动,也跟着学唱起红歌来。这样的故事既情感真实,又贴近生活,让读者阅读时脑中有画面,心中有感动。此外,文章主体活用对话的形式自然推动情节发展,虽然全程没有大的波澜起伏,但“镜头感”依然很强,叙事连贯流畅。结尾部分,作者自然联想到和平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使文章结构完整,完美升华主题。以三字短句形式收束全文,又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可谓锦上添花,意味无穷。
(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