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只有当我们勇于一步步去挑战、去突破自己,才能一飞冲天,展翅翱翔。海明威说过,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而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我们能够从内突破自己,那么就能获得一种提升。只有不断挑战,生命才会变得更加绚烂多姿。
2023年4月30日,中国翼装飞行运动员张树鹏在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山成功完成“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挑战。当日中午12点30分,张树鹏乘坐直升机,升至天门洞后方上空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度,在与天门洞直线距离850米的位置,身着翼装从机舱起跳,以平均180千米的时速穿越天门洞。从起跳到穿过终点线,张树鹏共用时1分19秒,他也成为首位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中国人。
事后,《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张树鹏,记者问:“网络上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应该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不能从事危险的项目。另一种认为,人类只有不断挑战,才能有更多的进步。你怎么看?”张树鹏回答:“经常有人说自己征服了大海或者高山,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只是征服了自己。在飞行的时候,会感觉自己融入了大自然,大自然在这一刻张开怀抱接纳了我。”
在从事翼装飞行前,张树鹏是滑翔伞国家队队员,曾获滑翔伞世界冠军。迄今为止,他已在天门山飞行练习1200余次。
素材解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挑战,往往是伴随着风险的。真正有意义的挑战,不是无知地挑衅,更不是盲目地蛮干,而是理性地选择与担当。张树鹏在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山进行的“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挑战,就是经过了精心准备且对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后才确定下来的。这就提醒我们,挑战除了要有勇气,更要有坚实的基础做支撑。
适用话题
理性挑战、征服自己、敬畏自然、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时下,挑战各种难度骑行的“骑行达人”屡见不鲜,但一名十分特殊的骑行者挑战“骑行天花板”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从成都至拉萨2400千米的骑行,一向被骑行者们视为“天花板”。在这段路程中,骑行者将面临高原反应等挑战。这名勇于挑战的特殊的骑行者,名叫李明,他两岁时被确诊脑瘫,一度走路都摇摇晃晃,时常双手发抖,更别说骑车了。但如今的他不仅顺利完成了挑战“骑行天花板”的壮举,而且他在骑到了终点后,还继续骑到中尼边境的吉隆口岸,然后返回拉萨,两个月骑行4600千米!
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发以前都是梦想,上路以后都是挑战。”“每一段都很有难度,确实吃了不少苦,但我喜欢这种挑战。”“我想成为残疾人的榜样,告诉大家我们也能实现人生价值。”这次挑战也给他带来了很多改变,身体的机能变好了,心胸也更加开阔了,他希望“通过骑行闯出一条路,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素材解读
挑战,从来都是强者的游戏,而强者,都是心有归属的人,并不单单是身体健全的人。正如著名作家三毛所言:“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李明之所以敢于挑战“骑行天花板”,原因之一就是他不仅有一颗强大的不服输的心,而且活得通透明白,活得有目标、有追求,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归属,眼中有希望。
适用话题
自强不息、强大的心、心有归属、活出精彩……
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一声巨响,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搭载着3名航天员,乘坐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向着中国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飞去。
飞行乘组中,1988年出生的江新林是一位“航天新人”,他先后经历过开坦克、驾战机,如今又搭乘飞船叩问苍穹。想当年,江新林就读于装甲兵工程学院,临近大学毕业,一个出乎意料的机会突然降临到江新林面前:空军面向各地军校毕业生选招飞行员。得知消息后,江新林的内心产生了更高的理想追求。他一路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从一名装甲兵变成一名飞行学员的江新林,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从头学习飞行专业理论和飞行驾驶技术。同批选招的67名战友,最终只有20多人成为飞行员。在飞行的10年生涯中,他共安全飞行1000余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8年,国家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计划,江新林一路过关斩将,幸运地走到了最后。2020年9月,江新林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成为第三批7名航天员之一,开始了严苛的训练。
航天员汤洪波在媒体见面会上这样介绍江新林:“他最早是装甲兵工程学院毕业的,是双学士飞行员,现在来当航天员。我经常和他开玩笑说,你现在有坦克驾驶证、飞机驾驶证、飞船驾驶证,什么时候再去航母上学习一下,弄个航母驾驶证,这就全了。”
素材解读
人类的潜能像大海一样浩瀚,只要你敢于尝试,就可能探索到更深更广的领域。新的选择意味着新的挑战,江新林总是能凭借着一股韧劲和决心,把这些“从头开始”变成“驾轻就熟”。如今实现人生“三连跳”的航天员江新林,就用自己的传奇经历告诉了人们:人生不要拘泥于一种活法,不断地突破自我,挑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才能看到更多,走得更远。
适用话题
不断超越、人生无极限、追求梦想、为自己圆梦……
带领着千余名工程师的她,既美又飒——她就是周时莹,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兼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入职十余年来,作为红旗品牌智能网联技术带头人,从主持开发国内首套C级整车HIL虚拟仿真测试系统,到承担并完成L3级自动驾驶EE架构系统开发,再到成功实现国密算法的业内首次应用,她带领团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性成果,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弯道超车,推动了民族汽车跃迁向上。前不久,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28岁博士毕业时,周时莹本想到高校任教,但父亲的一番话让她深受触动:“国家培养一个博士不容易,你应该把所学变现,转换成真正的生产力,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造福社会。”几经思忖,周时莹入职刚成立的一汽技术中心汽车电子部。2009年10月,一汽启动研发中国汽车产业首套整车HIL虚拟仿真测试系统,并为此延请德国专家团求教,但外方翻译两天后撂了挑子,周时莹被临时征调为翻译,并主动请缨加入开发团队。周时莹说:“我这个人就是性格比较强硬,对手越强劲,我越想去挑战。”作为研发主力,周时莹带领团队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攻克。3年后,这套填补国内空白的系统一举通过验收。“红旗不仅要超越国外老牌整车厂和造车新势力,更要超越红旗自己。只有坚持不懈开发,才能实现突破。”周时莹说。
素材解读
如今,新能源汽车电动化赛道竞争激烈。作为红旗品牌智能网联技术带头人的周时莹,始终坚守“产业报国、工业强国”的初心,担当突破创新的重任,不断带领团队将一项项技术研发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民族汽车向上跃迁。俗话说,勇者无畏。性格比较强硬的她,面对对手,越强劲就越想去挑战。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也是她不断取得一项又一项突破性成果的有力支撑。
适用话题
勇于挑战、技术报国、青春无悔、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