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描写:写景散文的重要技法

2024-07-29 00:00:00俞永军
初中生写作 2024年8期

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一书中曾写道:“游记本来就有两种写法。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地记下来,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作一幅画一般,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记叙’,后一法便叫作‘印象的描写’。”“一般学生作文,不懂得印象的描写,总是‘美丽呀’‘悲痛呀’‘有趣呀’‘可恨呀’,接二连三地写着。这些词语写上一百回也是不相干的,因为它们都是空洞的形容,对于别人没有什么感染力。必须把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怎样可恨用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这样人家才会感到美丽、悲痛、有趣和可恨……”显而易见,印象描写是写景散文的重要技法,同学们应该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来。如何进行印象描写?笔者建议大家从下面四个方向进行思考。

方向一 选好站点

站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立足点。它有可能固定不变,好比摄影师站在某处,不停地移动镜头,频频按下快门,让周边景物犹如一幅幅山水画,永远定格在胶片上;也有可能不停变换,如同摄影师前后左右移动脚步,抓住时机按下快门,留下永恒瞬间。立足点不同,景物方位、形态、光线明暗等亦有相应变化。如果仅凭记忆印象来书写,必须选好立足点,不致描写时方位混乱、形态失真。我们来欣赏季羡林《海棠花》中的精彩片段:

我躺在铺在屋里面地上的席子上睡觉,醒来往往觉得一枕清凉,非常舒服。抬头看到窗纸上历历乱乱地布满了叶影。我间或也坐在窗前看点书,满窗浓绿,不时有一只绿色的虫子在上面慢慢地爬过去,令我幻想深山大泽中的行人。蜗牛爬过的痕迹就像是山间林中的蜿蜒的小路。就这样,自己可以看上半天。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星。结在海棠树与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

作者站点的变化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他先是躺在席子上,看见叶影;接着坐在窗前,看见窗外的浓绿、绿虫子爬行;最后搬把椅子坐到海棠树下,看见灰色的天空、星星等。毋庸置疑,立足点不断改变,景物亦不断变化,如影随形,如临其境。某生在《南京的秋日》中就把握住了站点变换的细节,写道:

站在城墙上往北眺望,可以看到紫金山、玄武湖,以及一片梦幻般的梧桐树,像是未经发掘的人间秘境。看吧,南京最美的梧桐大道有着美人迟暮般的端庄与典雅。时不时微风吹过,撩下几片梧桐叶,它们缓缓坠落,胜似闲庭信步,赶赴一场不可或缺的宴会。顺着金色的梧桐叶慢慢往上看吧,半空中、天上,自下而上全都是明晃晃、金灿灿的;百年梧桐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整个天空犹如一块金色的琥珀。一排排笔直参天的梧桐树将美龄宫紧紧围绕起来,从高空俯瞰,仿佛一颗蓝宝石镶嵌在金色的项链之上。

沿着紫金山林荫小道下山,穿过白马公园,一定不能错过玄武湖的银杏大道。银杏大道两侧颜色泾渭分明,一侧是金黄的银杏,一侧是苍翠的雪松。耳畔的风儿暖中透寒,带来一丝丝凉意,偶尔还夹杂着一阵冷冽。银杏叶经过秋日的洗礼,纷纷扬扬。大大小小的叶片像一把把金色的小扇子,扇得秋风不得不寒意阵阵。徜徉在铺满银杏叶的金色大道上,人们无比舒适与惬意,满地的银杏叶上下翻飞,带着阳光和色彩越走越远。

从学生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南京的秋日是美丽的,因为紫金山上的梧桐树,因为玄武湖边的银杏树。小作者的立足点有何变化?先是站在城墙上,接着行走于紫金山林荫小道,后穿过白马公园,来到玄武湖的银杏大道。即便站在城墙之上,小作者的视角亦不断变换,先是远眺,后是仰视,最后为俯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站点,再加上诗意的语言,将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南京秋日自然而然地呈现于大家眼前。

方向二 重视感官

同学们要记住一句话:眼睛怎么打探,耳朵怎么聆听,身体怎么触碰,内心怎么感念,笔下就怎么叙写。同学们要合理运用各种感官,做到和诸多景物有机融合,不能忽略了地理环境、观察角度和自我意识的差别。我们来欣赏季羡林《西贡二月》中的精彩片段:

暴雨降临前,丽日当空,阳光普照大地,一点儿下雨的迹象都没有。但是,说时迟,那时快,一转瞬间,彤云密布,天昏地暗,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似的泻下来了。其声势之浩大,简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大马路上到处溅起了珍珠似的水花,椰子树也都被水冲洗。然而,时隔不久,大雨会蓦地停下,黑云退席,蓝天出台,又是一片阳光灿烂的大地了。

文段描写有视觉,有听觉,有感觉。视觉突出暴雨的场面,天空、云朵的色彩;听觉突出雷声;感觉重在“惊天地,泣鬼神”,摧枯拉朽,席卷一切。这些无不彰显西贡暴雨的独有魅力。此外,虚实结合亦可圈可点。实写天空、阳光、云朵、暴雨、椰子树、马路,突出西贡气候变幻之突然、之频繁;虚写对暴雨的感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西贡两个月,作者感受到多变的天气,感受到大雨滂沱,感受到天昏地暗,感受到一个与作者故乡乃至祖国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气候。某生在《泰兴的秋》一文中也灵活运用了感官描写,写道:

最迷人的是泰兴秋叶。泰兴素有“银杏之乡”的美誉,随处可见的银杏树在受到秋风的邀请后,迅速换上金黄的礼服。道路及两旁铺满了落叶,金色席卷大地,美得像一幅画。我轻轻地走在大道上,踩上这厚厚的黄地毯,叶儿们一起快乐地哼起了“沙沙曲”。我感受着脚底的柔软和弹性,忍不住弯下腰来,捧起一把“小可爱”。这时,明黄、棕黄、土黄、金黄、黄绿……各种色彩映入眼帘,再细细一瞧,我不禁又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叶上满是纹路,宛如扇子上的折痕,舒适地延伸。我赶紧带上它们回家,将它们做成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装点在屋里,展现它们在秋日里的美丽。

文段中,小作者合理运用了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描写,极力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美丽迷人的画卷。视觉描写如“金黄的礼服”“黄地毯”,以及“各种色彩映入眼帘”;触觉描写如“轻轻地走”“脚底的柔软和弹性”;听觉描写如“哼起了‘沙沙曲’”,从多角度生动展现出泰兴秋叶的迷人。而尾句,面对如此美丽的银杏叶,小作者自然情不自禁地捎上一些,“做成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装点在屋里”,更显真实。

方向三 妙用对比

对比手法旨在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描述或说明,从而形成鲜明的对照,以达到抒情和议论的强大感染力和震撼力。我们来欣赏季羡林《山中逸趣》中的精彩片段:

哥廷根的山不是怪石嶙峋的高山——这里土多于石,却确又有山的气势。山顶上的俾斯麦塔高踞群山之巅,在云雾升腾时,在乱云中露出的塔顶,望之也颇有蓬莱仙山之概。

最引人入胜的不是山,而是林。这一片丛林究竟有多大,我住了10年也没能弄清楚,反正走几个小时也走不到尽头。林中主要是白杨和橡树,在中国常见的柳树、榆树、槐树等,似乎没有见过。

哥廷根的山有什么特点?HDqxtzRK3W/93oZMhZLBpw==山上都长一些什么树木?作者通过与自己熟悉的中国的山和树作对比,并书写自己十年来亦不能探究个一清二楚的感悟,使哥廷根的山和林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生在《平顶山的夏》一文中也灵活运用了对比手法,写道:

平顶山的夏与南京的夏大不相同。南京的夏虽然酷热,却总隔了一层灰似的,憋闷,不清爽。平顶山夏天的空气是清爽的,像一眼裹了炎阳的泉水。到了晌午,天蓝得跟水洗了似的,几片薄云空悠悠地飘着。这时候哇,跨出空调房往外一站,嗬,不出五分钟你便觉得自己成了油锅上的烤肉;眼睛也无法睁大,汗水一滴接一滴地冒出来,重重地砸在地上,哧的一下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可那些植物却不这样,阳光越热就越绿,不似春天要滴水似的嫩绿,而是成熟稳重的深绿。如果你捻一下这些植物的叶子,就会发现它单薄而干涩,完全与春天的鲜嫩不同。

片段中,小作者将平顶山的夏与南京的夏、植物夏天的绿与春天的绿进行鲜明有力的对比,旨在突出平顶山夏天独具特色的魅力。

方向四 融入真情

成则喜,败则痛;以物喜,以己悲。景物之印象描写中必须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才有可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感其情。我们来欣赏朱自清《绿》中的精彩片段: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LjSrS9zwxqKlrwIRWMsWdw==作者以“女儿绿”写梅雨潭的绿,赋予了浓烈的情感和十足的宠溺。孩子是父母的心尖肉,用这种心情写出来的文章绝非寻常,不单单情感美到极致,而且感染力、震撼力亦不容小觑。

某生在《南京的春天》一文中就融入了真情实感,因为所见、所闻是真实的,所以所感也是真切的、炽烈的。文中写道:

南京城的大街小巷都种了梧桐。仲春时分,梧桐树开始抽絮,黄花漫天飞舞,好似天空下了一场春雪。一夜的春风和春雨将满树的花骨朵打落在地,原本灰色的马路顿时点缀上了点点黄色,如同一场盛宴,小主人做了精心安排。这时候,小朋友们便纷纷齐聚树下,“咯吱咯吱”地踩那黄褐色的小球,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暮春时分,花草树木都已停止猛长,雨也不再轻易露面,偶尔莅临,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夕阳西下,人们撑起雨伞,三三两两地漫步在街道上。晚风徐徐拂来,雨滴悄悄落下,寂静、空灵、悠远、绵长……无疑,这就是戴望舒的《雨巷》,是梦幻的,美丽的,迷人的。

因为小作者写的是自己熟悉的家乡——南京的春天,所以这春树、春雨、春风都是小作者亲身感受到的,更能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印象描写中只有融入真情实感,才能增强描写景物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