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人类生命健康,是我国“卡脖子”技术攻关的战略要地,更是医药工业迈向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
人工智能(AI)新药研发是指将AI技术应用于靶点发现、药物筛选、分子优化等近十个新药研发环节,实现降本增效,化解新药研发“三座大山”(高投入、高风险、长时间)难题,是IT(信息技术)和BT(生物技术)的双向奔赴,是“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是医药工业的新质生产力。据测算,2022年,全球AI新药研发市场规模为10.4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29.9亿美元。我国AI新药研发起步稍晚,2022年市场规模为2.9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7.7亿元。
AI新药研发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基础层,主要为数据、算法、算力等AI“三要素”基础供应商;中游技术层,主要为利用AI技术提供新药研发服务的AI药企,是AI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下游应用层,主要为传统药企和合同研究组织(CRO)企业。传统药企是AI新药研发成果的采用方,更是医药工业的中坚力量。
(一)应用层,美国传统药企应用AI制药技术领先明显
从传统药企AI新药研发布局情况看,美国默沙东是最早“拥抱”AI的药企之一。早在2012年,默沙东就与Numerate公司合作,利用机器学习软件开展心血管疾病研究。我国传统药企AI应用较晚,多发生于2020年以后。从传统药企应用AI开展新药研发企业数量情况看,《全球44家顶尖药企AI辅助药物研发榜单(2021年)》显示,美国以12家药企上榜位列第一,我国仅有3家入围,排名并列第五。从传统药企与AI药企交易次数情况看,2013~2023年,美国AI并购和合作交易领跑全球,辉瑞以28笔居于首位,强生、百时美施贵宝分别以20、13笔居于前十,我国传统药企交易寥寥无几,且多为“尝鲜性”合作。
(二)技术层,美国AI药企引领AI新药研发发展
从AI药企和头部AI药企数量情况看,AI药企方面,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AI药企约600家,其中美国343家,超过全球总量一半,我国近80家,占比较低。头部AI药企方面,2020年,全球排名前30的AI药企中,美国20家,我国仅1家。从AI药企新药进入临床阶段的企业和药物数量情况看,截至2024年1月,全球共有43家AI药企102种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其中美国20家AI药企47种药物进入临床,占比分别为47%和46%,我国仅14家AI药企34种药物进入临床。从AI药企订单数量和数额情况看,订单数量方面,2021~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订单数量排名前十的AI药企中,美国4家上榜,我国没有企业入围。单笔订单数额方面,2022年,AI药企订单金额排名前十的榜单中,美国以5家保持领先,我国仅1家上榜。从IT巨头引领AI新药研发行业发展情况看,IT巨头利用自身的互联网基础与技术平台优势,纷纷进军AI制药,是AI新药研发的跨界新力量。美国谷歌、微软、英伟达等科技巨头通过自建、合作、投资等方式积极引领行业发展,其中,英伟达仅在2023年就投资AI药企9家,投资总金额近10亿美元。我国华为、百度、腾讯等企业虽也有布局,但行业引领作用相对较弱。
(三)基础层,美国AI“三要素”基础优势突出
从数据情况看,开源数据库方面,蛋白质数据银行、蛋白质信息资源库等药物领域十余个国际NQ74+jdrcl+GYcHHcvOsG2/FAevX+gitSqZ+xL4GcMI=高质量开源数据库均由美国建设或主导运营,我国相关企业参与较少。数据库自建方面,美国生物科技公司Tempus通过提供优惠服务,仅用4年就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癌症数据库,我国企业自建数据库发展缓慢。数据流通方面,美国安进、杨森等传统药企联合AI企业、大学等共17家单位组成联盟,利用隐私计算技术开展数据流通,率先打破“数据孤岛”,我国企业共享数据较难。从算法模型能力情况看,美国算法模型能力较强,如谷歌DeepMind推出的推理部分开源模型AlphaFold,影响力遍及全球,助推科学智能迈上新台阶,我国算法模型能力相对较弱,知名模型鲜有报道。从算力资源情况看,美国拥有众多全球主要芯片厂商,算力资源充足,其中,英伟达全球AI芯片市占率近90%,且美国启动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资源试点项目,确保AI基础资源有效供应,我国算力资源相对紧张,企业面临“一卡难求”的困境。
(一)我国传统药企创新驱动不足
内部动力方面,我国传统药企创新意识差,不愿增加AI研发投入。美国传统药企具有强烈的创新文化,积极拥抱AI技术,聚焦新靶点、新化合物、新作用机理等源头创新开展研究,加快首创药研发;我国传统药企思想相对保守,多倾向于创新门槛低、产生效益快的项目,更热衷跟随式、模仿式、引进式创新,对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的首创药研发积极性差,对AI新药研发持谨慎态度。外部激励方面,我国现行药品定价、医保目录等政策,对传统药企应用AI创新支持不足。美国药品定价采取市场化策略,药品价格由药企和保险公司协商决定,政府干预较少;我国药品定价受政府监管较严,如通过药品价格谈判、集中采购等方式限制药价,导致创新药无法获得与其研发成本匹配的回报。此外,我国医保目录更新周期较长,部分创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需要等待数年之久,此期间企业无法从医保渠道获得销售回报,影响原创药研发积极性。因此,现行政策缺少了对AI新药研发的创新激励。
(二)我国AI新药研发资本环境不优
AI药企大部分为初创企业,成立时间较短,前期研发投入巨大,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是决定其早期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美国生物技术和AI领域金融市场非常活跃,AI药企获得融资较为容易,我国资本市场相对不够成熟。投资机构方面,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关注AI新药研发的机构约1120家,其中美国593家,占比超50%,我国仅62家。融资事件方面,2023年全球AI新药研发相关融资事件104起,其中美国48起,我国32起。融资金额方面,2023年全球AI新药研发融资总额36亿美元,其中,美国AI初创药企吸纳了绝大部分资金,占总融资额的80%,我国仅为10%。上市企业方面,全球AI新药研发上市公司15家,其中美国9家,占比60%,我国暂无企业上市,仅晶泰科技、英矽智能2家企业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三)我国AI新药研发技术能力不佳
AI新药研发是AI和生物医药的交叉学科,有极高的技术门槛,科研能力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研人才方面,美国拥有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成长体系,为AI新药研发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国外某机构从企业家、专家学者、投资者三方面,评选出全球100位从事AI新药研发的领军人才,其中美国占比高达近70%。科研成果方面,美国在AI和生物医药领域拥有许多顶尖研究机构和巨头企业,具有深厚的研究能力。从论文情况看,截至2024年3月1日,全球共发表相关SCI论文6267篇,美国以2115篇对我国1216篇保持领先;发表论文前十的机构中,美国以5个对我国3个继续保持优势。从专利情况看,截至2024年3月,全球共申请相关专利9086项,美国5967项,占比超过65%,我国674项;全球共授权相关专利3262项,美国2451项,占比超75%,而我国仅195项。
(四)我国AI“三要素”基础底座不强
数据是AI新药研发模型的养料,模型开发完全依赖于数据学习。美国产业发展此领域发展较早,相比我国优势明显。公共数据层面,美国生物医药数据布局可追溯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如1971年建立蛋白质数据银行,1984年建立蛋白质信息资源库,1988年成立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负责收集存储生物医药信息;直到2010年,我国才开启生物医药领域相关数据库建设。私营数据层面,美国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究数据经纪商体系,2014年以来,更是密集出台多项立法提案,支持数据产业发展;我国数据相关法律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数据二十条”和“数据要素×”等政策,出台时间相对较晚。算法是AI新药研发模型的核心,决定模型的能力和性能。美国在算法开发方面深耕多年,创新程度全球领先。从学习框架情况看,美国企业开发了PyTorch、TensorFlow等世界主流框架;从模型架构情况看,美国机构多次提出RNN、Transformer等颠覆性架构。我国算法相关研究较浅,后发劣势明显。算力是AI新药研发模型的孵化器,为模型高效训练提供支撑。我国算力“卡脖子”问题严重,从外部环境情况看,美国2022-2024年连续三年针对我国实施高性能芯片限令,国内先进芯片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从内部能力情况看,我国AI芯片性能不及国外芯片,且产能难以满足需求。
(一)强化AI新药研发创新实施
深化药品定价方法、医保政策、审批流程等体制机制改革,支持首创药物研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创新者权益,激发药企创新活力。加快落实“人工智能+”战略,实施医药工业产业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强传统药企与AI药企技术对接,加速AI赋能新药研发各流程各环节,打造新药研发创新发展产业生态。加强AI新药研发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激发中小AI药企创新活力,带动传统药企创新实施,推动传统药企由仿制药、仿创药向原创药发展。
(二)优化AI新药研发资金支持
加大财政资金、专项债券等对AI新药研发的支持力度,面向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强化算力券、运力券发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探索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功能,鼓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投向AI新药研发领域,支持企业债券发行、上市融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AI药企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政策性贷款,加快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等创新金融服务,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
(三)深化AI新药研发技术突破
加快AI新药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创建相关学科,强化复合型人才培育和培养,自主塑造领军人才,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华裔留学生归国发展。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金支持力度,设立AI新药研发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理论研究,推动AI专家和生物医药专家共同组成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AI新药研发体系,鼓励各类药企和高校院所联合培养技术人员,推动开展研发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原创药研发。
(四)强化AI新药研发基础建设
强化数据要素顶层设计,打造生物医药领域高质量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公有数据库开放,加强数据经纪商相关法律政策制定,鼓励私有数据有偿服务,推动利用安全技术实现数据流通。加强基础算法研究,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AI新药研发相关基础底座大模型开发及应用,促进基础模型算法开源开放,构建开源发展生态。加大国产AI芯片自主研发投入力度,推动芯片设计、制程等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探索科学语言大模型专用芯片研发,前瞻性布局光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