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父母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建议

2024-07-26 00:00:00仝静铮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6期

研究者采用了观察法、文献法及访谈法等方法,对3~6岁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尝试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幼儿教师指导父母调整教养方式,从而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误区

1.忽视儿童心理需求的重要性

部分父母认为,只要保证儿童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恰当的。儿童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如社交需求。部分家长在访谈时提到,自己很少带孩子出门玩,孩子也很少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偶尔交流时也会表现出胆怯、退缩等行为。除了性格原因,家长忽视儿童的社交需求、儿童与同龄人之间交流较少也会导致儿童不敢、不善交流。

2.忽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部分家长在访谈中提道: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因此事事都帮助其完成。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其成长发展的特点导致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的,家长完全包办代替,直接剥夺了他们学习成长的机会,不仅不利于儿童相关能力的发展,也非常容易使其养成怯弱、没有主见、喜欢依赖他人的性格。

3.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部分家长会当着孩子的面打架、骂人、说脏话、闯红灯等,儿童每天将这些不良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他们模仿这些不良行为时,部分家长觉得好笑有趣,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也全盘接受,导致儿童认知发生偏离,非常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过于溺爱儿童,事事迁就儿童

部分父母过分溺爱儿童,事事迁就儿童,认为这是自己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可是在这种毫无原则的包容与迁就下,儿童却变得骄纵任性,想要什么就必须要什么,毫无底线。家长这样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使孩子变得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也使他们养成了自负、自大等性格,一切以自己为主,不能遵守社会各项规章秩序,忽视、漠视他人利益,无法正确与他人交往。

5.“不打不成材”的错误理念

部分父母仍然有保守的教育思想,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他们犯错后要及时进行惩罚,如打骂、罚站等。但不良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引发儿童的逆反心理,封闭其内心想法,导致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逐渐减少,破坏亲子情感。

二、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方法建议

1.创设良好的家rHCPoHaBV7E7Asu1Ah7yj0AokG5WZoCxRCG4jwV4kKQ=庭环境

家庭生活环境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物质生活环境,一种是精神生活环境。物质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的收入、家庭环境的布置等;精神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氛围等。要想使家庭环境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父母必须努力创建良好的家庭物质及精神生活环境。

(1)物质环境

干净整洁的场所不仅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其安全感与归属感。因此,父母可以让儿童参与家庭环境布置的过程,并给予意见及帮助,这样能够促进儿童在审美方面获得发展,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以及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让儿童自由、舒适地在家庭中生活,与家人和谐、友善交流。

(2)精神环境

要对儿童抱有适度的期望,过高的期望会导致儿童心理压力巨大,望而却步,丧失信心;过低的期望会让儿童没有动力,盲目迷失,懒散度日。因此,父母对儿童应抱有适当的期望,使儿童有一定的动力去努力,从而获得发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如:和孩子共同商量今天晚上吃什么,一起去享受快乐的晚餐时光;可以和孩子讨论周六周日去哪玩,一起计划一场家庭出游,感受亲子活动的乐趣;可以和孩子共同阅读一本绘本,说说书里那些奇妙的故事。这些小事能帮助儿童感受到平等与愉悦。

2.重视培养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1)多参加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不能仅停留在说教或者是一般性的要求上。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获得成长的,在做中学、玩中学。因此,应鼓励儿童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经验。与儿童共同商讨社会实践内容,不仅能够支持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法选择并开展活动,也能够激发其自信心与成就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儿童自主管理物品、与他人交流沟通,获得各方面发展。

(2)养成良好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情,你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时间。据研究,21天的重复行为就会养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养成稳定习惯。家长首先要明确想要孩子养成哪些行为习惯,进而要关注儿童的行为,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儿童做到这些行为,持之以恒,日复一日,最终,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3.选择正确的方法

(1)说服教育,循循善诱

父母应采用谈话、讨论等方式和儿童沟通,循序渐进,让儿童理解自己哪里有错误、哪里需要改正。父母与儿童的谈话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让儿童不仅懂得应怎样做,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家长的说服解释应该是有依据的,使用儿童能够听懂的、能够理解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沟通。交流要温和耐心,思路应当清晰明了,帮助儿童知道出现问题没关系、犯错误了也没关系,我们会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家长要明确暴力和惩罚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要保持理性教育。

(2)言传身教,为孩子做榜样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那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由此可以看出榜样的作用之大。儿童年龄小,模仿能力强,父母与儿童的亲密关系使父母更容易成为儿童的模仿对象,因此父母需为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当父母成为儿童的榜样时,父母应该自觉检点言行,严格要求自身,言行一致且言而有信。当儿童向身边人学习的时候,父母应正确引导儿童如何全面地观察、认识一个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长处和不足,因此要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认识自身短处。

(3)多鼓励少惩罚,扬长避短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责罚相比,表扬与奖励更能推进儿童的进步。当孩子得到肯定、内心愉悦时,内心的满足感与获得感会推动着孩子继续上进。因此,家长要着重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放大优点,多鼓励、少责备。当孩子遇到困难、问题时,家长不要数落批评,应和孩子共同关注、解决问题。在发现孩子在解决困难、问题时展现出美好品质时,如坚持不懈、认真专注、互相帮助等,家长也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要让儿童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培养其自信心与自豪感,帮助儿童成长为健康、快乐、自信的人。

(4)采用游戏式的教育方法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最需要的活动形式,他们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获得成长。因此,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用游戏的方式支持儿童的学习与成长。例如希望儿童养成每天晚上刷牙的习惯时,可以编一首刷牙歌并配上动作,让儿童把刷牙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最终协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游戏式的教育方法让儿童和父母都能体会到快乐,也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