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2024-07-26 00:00:00居君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6期

虞永平教授认为,不能为了环境而去创设环境。考虑到儿童需要和兴趣的环境才不会百园一面,才能融入当地的条件和资源,才能实现儿童发展目标。我园依据园本课程体系开展班本化课程探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学习特点进行班本化课程的实践与探索,随之而来的环境创设也凸显出个性化、班本化的特点。在班本化环境创造过程中,班级之间、师幼之间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状态。

一、班本化环境创设的实践路径

(一)班本审议,初步实践

虞永平教授指出,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能决定的让幼儿决定,幼儿能做的让幼儿自己做;教师要思考环境能够为幼儿提供哪些活动的机会,能让他们置身其中、乐此不疲;要适当降低空间和材料的结构化程度,让幼儿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使用空间和材料的自由。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园班级资源、主体特点等现实情况,对环境进行改造。

(二)案例分享,相互学习

在周期性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先让做得好的班级分享班本环境创设经验,然后逐渐过渡到每个班都分享。分享时,先由班组长代表班组发言,结合图片介绍环境创设思路与案例,然后教研展开讨论,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三)专家指导,精准引领

我们还邀请专家到现场对环境创设进行实地指导,教研组成员随专家进入教育现场,参与分析问题,及时调整。专家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从学理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班级情况给予调整建议,大家受益匪浅,进步迅速。

(四)班级观摩,优化补充

班级观摩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会分阶段安排教师到同年段不同班级观摩,学习其他班级班本化操作后的个性环境创设,并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思考自己班级环境的优化策略。

二、班本化环境创设的实践列举

班本化环境创设主要从日常活动中的主题环境、游戏环境、心理环境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班本化主题环境创设

班级的主题环境通过班级的空间、墙面、桌面、楼道等幼儿可以看得到的地方来展现。目前,主题环境的呈现以幼儿作品的简单陈列、表征内容的平铺、成人装饰物的悬挂为主,且多在教师主导下完成。一次偶然生成的班本化活动,让我们开始反思并调整。

秋天来了,幼儿园里柿子树上的柿子成熟了,很多班级开始采摘,低矮处的柿子陆续被采完。中一班的孩子们最后来到柿子树下,发现又大又红的柿子都在高处,有的伸展到幼儿园的二层楼那么高,就算有“摘果神器”,也还是够不着,这可难坏了孩子们。大家一起想了各种方法来摘柿子,最后他们发现,从二楼窗户够出去,刚好可以摘到。于是,孩子们跟随老师愉快地采摘到了最新鲜的柿子。

随后,孩子们对摘柿子意犹未尽,对柿子的特性充满兴趣和好奇。为什么有的柿子只剩下半个挂在树上?谁偷吃了?柿子什么味道?为什么有的甜有的涩?……孩子们的问题让教师陷入思考:是否可以借此生成班本活动?如何配合课程设置班本化环境?幼儿如何参与环境的布置?如何让幼儿与创设的环境发生关系?

因为一次日常的采摘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够不着柿子),幼儿开始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去二楼摘),并在新的尝试中产生了兴趣,关于柿子的探索活动就自然而然发生了。教师追随幼儿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引出“去二楼那里摘柿子”“谁咬了我们的柿子”“关于柿子我知道”“霜降与柿子”等话题,让自然生成与教师思考之后的预设有机结合。幼儿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需要得以呈现,但主题墙面预留的区域太小,无法容纳幼儿不断生成的内容。如果用其他墙面,对经验线索的呈现就会分散,不利于幼儿去对话与互动。作品没有延续性,就看不到幼儿发展、能力上升的轨迹。这就需要在现有主题墙面之外寻找一片完整的区域以达到效果。教师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原本用于展示幼儿日常美术作品的走廊墙面最合适。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梳理出班本化主题环境创设的几个策略。

1.留白与补白

虽然很多活动是预设的,但幼儿的兴趣和一些偶然事件会让活动有一些“不可控”的走向。因此,墙面的部分留白给了幼儿生发活动的弹性。随着话题的不断丰富和衍生、幼儿问题和表征内容的增加、美术创作内容形式的变化(平面和立体),墙面的内容不断从留白到补白,内涵更丰富。

2.幼儿参与

班本环境创设中的幼儿参与不是幼儿表征、问题、作品等的简单陈列,而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参与布置和设计的过程。案例中,教师在创设与活动相关的墙面环境时,每一步都会组织幼儿参与。如何呈现“幼儿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幼儿提出用手工作品来展示;有什么办法摘到高高树枝上的柿子,这是一个需要猜想的答案,幼儿和教师共同设计了一个小窗户,里面就藏着幼儿发现的秘密方法;幼儿对“谁偷吃了柿子”的想法和问题很多,于是把相关表征错层叠放呈现,既节约了空间又传神地表现出大家的“头脑风暴”;探索中发现的关于“霜降”的小知识,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得以展现。这个墙面布置把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新经验进行串联,在幼儿的参与下得以完成。

3.审美引导

我们始终关注环境的审美价值,因为具有审美特点的环境可以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案例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关注画面主色调的营造,用柿子黄澄澄的颜色打底,用绿色、柠檬黄点缀,创造出一幅生气勃勃、温暖的秋收景象。在版式布置上,错落有致,有聚有散,有平面有立体,风格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

4.儿童发展轨迹的呈现

班本课程的环境创设最终指向幼儿的发展,从画面呈现的脉络、线索来看,要紧紧扣住幼儿的兴趣点,始终关注幼儿的讨论和思考。例如针对“谁偷吃了柿子”这个问题,教师悄悄拍下了小鸟吃食的视频放给幼儿看。当幼儿看到小鸟用尖尖的小嘴啄柿子的画面时倍感心疼,但在看到小鸟啄一口看看周围的环境、稍有动静就吓得赶紧飞走、等没有动静了再飞回来继续啄食时,又心生怜惜。幼儿明白了鸟的食物就是大自然的各种果实、露水、叶子等,这是它们维持生命的日常生活习性,并没有什么不对和不好。这便是最朴素的自然生态观的形成。

(二)班本化游戏环境创设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环境是班本化环境中重要的方面,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游戏,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发展和成长。

在班本化游戏环境创设中,教师通常会在开学前自行把区域环境的隔断做好、内容设计好、区域标识制作好,这样的创设没有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忽略了他们的想法和自由创造。科学设置班本化游戏环境,需要教师不断追问:游戏环境为谁的发展提供机会?究竟谁是游戏环境的主人?结合实践,我们不断对班本化游戏环境做出优化。

1.工具材料可见、可用

幼儿总是有一种习惯,乐于用眼前看得到和用得着的物品进行操作活动。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应该准备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并且用层叠架空、低矮悬挂、轴型支架等方式来放置材料。例如美工区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分类架,根据工具和材料的属性来分类,工具类包括胶棒、双面胶、剪刀、胶带、各色水粉颜料、彩笔等,材料类则包括更多。建议提供多一些低结构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分类。在幼儿作品展示区域,可采用低矮活动的垂挂方式,让幼儿自己将作品用夹子固定;也可以设计低矮的支撑架让幼儿摆放立体的作品,便于同伴观看、借鉴和学习。

2.游戏区域间路径畅通、开阔

班级内的活动区域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区域力求开放、宽阔,不要过多地做围合处理,应留出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的空间,提倡开放、半开放无围合感的创设理念,这样有利于幼儿和各区域互动。

3.重视区域间联动

建构开放式、共享式、互动式的区域活动形式,利于空间、材料、幼儿经验的整合。例如语言区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需要制作道具,就可以到美工区等地方进行制作、创造,完成后再用于情境或故事表演等。还可以根据班级开展的班本主题活动,有意识地对班级的区域进行调整。例如开展“花花朵朵”活动时,教师和幼儿讨论用多种艺术方式表现花朵,这时候所有的区域都暂时转变为美工区,且细分为手工制作区、绘画区、传统国画区、泥塑区等,此时班级成为进行课程活动的美术工作坊,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与表达。

(三)班本化心理环境创设

开展班本课程活动,师幼关系是各项活动的保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教师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

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会用身体动作如抱一抱、亲一亲、抚摸等来表达对幼儿的关心和呵护。语言上也多用积极鼓励的话语培养幼儿自信和大方的态度。教师的工作是每天陪伴幼儿,这便要求教师始终能以多种方式与幼儿和睦相处。

如何在师幼互动中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我们从以下两点入手:

1.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

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的和谐平等需要教师关注到幼儿的心理状态,看到幼儿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特长。在班本活动中,教师要用开放的理念给予幼儿自由探索、表达的机会,尊重幼儿的表现与创造、探索与发现。图1中的老师与幼儿对话时看向他的双眼,用微笑予以肯定并鼓励他继续说;图2是幼儿劳动后清洗工具的场景,集体合作的那种团队的力量显而易见。教师关注劳动,更关注幼儿在其中的合作与自由愉快的成功体验,因此特别把这张照片打印出来放在环境里,让幼儿看到它就会感受到集体荣誉感!

2.满足幼儿个别化需求

教师给幼儿创设丰富且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例如涂鸦活动,把幼儿园可以创作的墙面、砖面等地方交给幼儿自主表达表现,满足幼儿个性的需求。不论是小班还是中大班,不给孩子的成长设限,让幼儿在自己的成长节奏里发展。

三、班本化环境创设的实践反思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先发现自身之美,然后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在班本化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从环境本身的审美特性到与儿童的关系,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并基于问题进行调整、反思、优化。通过园部教研、专家引领、分享案例、讨论跟进等方式,不断挖掘环境创设的内涵价值,让班级之间、师幼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互促进、生长、收获。

1.美的教师——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

让每个班级都呈现出向好的状态,离不开美的教师。在他们的努力下,班级主题环境创设富有视觉美感。使用低饱和度色彩作为背景色,运用简洁的花式体现古典、现代、卡通等风格,空下大量留白让幼儿参与,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审美体验,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体;墙面与柜面、地面结合形成三面一体,让幼儿充分欣赏、观察、探究与表达、操作与创造,实现与环境的互动;抓住生成课程的特点,追随幼儿的想法和学习、发现的过程,创设幼儿共同参与的班本课程环境,用完整墙面呈现幼儿动态发展的轨迹,让幼儿随时了解自己所探究话题的进展;关注区域游戏环境的开放式、自由式空间,打通区域间的隔断,让幼儿在区域间流动,以完成班本课程的探索任务为中心,在需要的区域中自由使用工具、材料,鼓励幼儿积极与同伴交流与合作,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的学习经验。

2.美的儿童——从被动到主动的自信

幼儿是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从以往看着老师布置环境、布置作品、划分区域,到可以自由表达对环境创设的想法,做计划、讨论、实践,再到自由穿梭于区域之间提出自己的需求、探索各区域的材料、完成创设任务等,幼儿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人。

3.美的教育——从教研到实践的完美

教研活动中,有理论学习、有各个班级的案例分享,也有专家带领教师现场实地指导,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都从中学到好的做法,吸收经验,把自己班级调整到最优状态。教师与幼儿在实践中相互对话、共情、认同,在情感上彼此关爱;教师引导幼儿参与每一项活动,尊重幼儿的想法、表达、个性特点,在行为上彼此支持。在班本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将紧密联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