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信息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2024-07-26 00:00:00孙敏刘涛吕伟包晗何赫
科技风 2024年20期

摘要:探究社区理论已经被广泛用于指导混合式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情报分析与研究”课程首次以探究社区理论框架为指导,从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认知存在感三个维度,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进行了改革,以一个教学模块为实例,介绍了如何结合教学任务,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并总结了教学改革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探究社区;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科技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增强,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成为常态。在线学习在拥有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学习者的个体孤独感,无法及时互动反馈等。而混合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和克服这些弊端,将传统的课堂教育和现代化的网络学习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了高参与度、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混合式教学,经历了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整合阶段、“互联网+”阶段,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需要理论框架作为支撑,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引入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冯晓英等在2019年的论文《“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学法基础》中做了论证研究,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指出混合式教学更深层次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的混合,按照构建理论观点,混合式教学是在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学习环境中,为学习者创设真实情境,从而促进学习者更有意义构建的过程,同时提出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中表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可以作为混合式教学法的理论框架。[1]2020年冯晓英等[2]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方法策略》中界定了混合式教学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的四个评价指标,提炼出实现有效、高效、有吸引力和个性化的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四个典型策略——明晰的核心目标,线上、线下、现场教学的相辅相成,开放式的学习活动、真实的学习体验,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技术。

1探究社区理论

1.1概述

探究社区(CommunityOfInquiry,简称COI)理论产生于1997—2001年,由加拿大政府资助的一项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领域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会议的特征与质量”。项目研究者Garrison、Anderson与Archer创建了网络探究社区的理论框架,并联合发表了论文《基于文本的批判性研究——高等教育中的网络教学》,探究社区理论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导向,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教学法框架。[3]

1.2支撑要素

探究社区理论模型的核心是在学习社区中,通过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三个相关的存在感,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体验创设学习环境。[4]

(1)社会临场感。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感知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真实的个体与他人联系、互动的过程。社会临场感的元素分为情感表达、开放式交流和群体凝聚。COI模型还为教师提供了典型策略,如自由的表达、鼓励合作和情绪。

(2)认知临场感。学习者通过持续的反思和对话来构建和确认意义,从而达到认知的程度,包括的元素有触发、探究、整合和解决。相对应的策略为困惑感、信息交流、知识链接和应用解决方案。

(3)教学临场感。教育者通过对学习者认知过程的设计和指导,从而促进学习者个人有意义和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效果的过程。它的元素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组织、促进讨论、直接指导三个元素。[5]

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认知临场感描述了学习者通过持续的反思和讨论,获得意义建构和理解的过程,反映了高阶知识的获取,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社会临场感定义为在课程中学生真实的自我被投射和感知的程度,表现为学习者融入学习环境及展示自我的能力。教学临场感是教师设计、指导和促进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其关键作用是教师要示范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设计和组织个人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社会临场感有助于创建和维持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3]

2“情报分析与研究”混合式教学设计

“情报分析与研究”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通用科技类选修课,是信息素养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情报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情报分析的方法,由文献检索教研室负责课程建设。课程开设已经十余年,共16学时、1学分,每学期约280名学生选修此课程。

2.1教学目标设计

“情报分析与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以学生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双能——一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特殊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混合式教学以知识转化、能力培养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教学任务模块化,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能力。

2.2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大学MOOC,结合雨课堂教学平台、极域电子教室、企业微信等进行混合式学习,通过微信群,以学院为单位建立探究学习社区,构建线上线下互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课前学习—案例分析—课程学习—实践作业—案例复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承担的任务见表1。

2.3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探究社区理论模型”的指导,教学设计中对于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三个要素分别加以体现,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见表2。

2.4教学工具选择

线上:课前活动—微信群、雨课堂—活动布置、各种公告。

课上活动——雨课堂;

课后活动——微信群、智慧校园—答疑互动、提交作业;

线下:课前活动—微信群、雨课堂—活动布置、各种公告。

课上活动——极域电子教室;

课后活动——微信群、智慧校园—答疑互动、提交作业。

2.5教学评价设计

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下,“情报分析与研究”的课程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出勤10%+平时成绩30%+课程报告60%。这种考核方式强调了终结性考核的重要性,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成绩,且最后一次课程报告占成绩的主要部分。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过程评价的重要性,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10%+教学任务60%+课程报告30%。这种考核方式决定了每个教学任务都是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给定一个基础成绩,表现特别突出的小组成员在基础成绩向上浮动一个级别,而表现相对较差的小组成员在基础成绩级别向下浮动一个级别。此种考核方式,凸显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3“情报分析与研究”混合式教学实践

本学期共有70名同学选修了“情报分析与研究”这门课程,70名同学分别来自安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4个不同的二级学院,学科门类包含了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将70名同学按学科相近的原则分为五个学习小组,基于探究社区理论,进行了教学改革。

3.1课前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线上教学采用的平台是雨课堂,利用雨课堂的发布公告功能在课前建立课程微信群,学生实名进群,微信群的互动交流更便捷、及时。教师制作自我介绍动画,与学生互动,拉近与学生们的关系。

(2)学生进入课程微信群后,实名认证,建立小组群,成员互相介绍,为共同学习奠定基础,鼓励学生自愿担任小组长,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学习任务。

(3)发布学习任务,搜集“情报分析与研究”的成功案例,以小视频或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成果计入平时成绩。

教师提供视频资料:电影《铁人王进喜》;文献:关于铁人及大庆油田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小组任务:通过阅读分析以上资料,寻找线索,分析油田的位置、规模、产量;目的:掌握情报分析与研究的内容、作用及研究流程。

3.2课堂

(1)各小组派组员分享案例、谈观点,其他组员可在本组人员发言后进行补充。

(2)教师点评,给予肯定及表扬,同时介绍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完成教学任务。

3.3课后拓展

利用AI助手,定制情报分析与研究对人们生活及工作影响的PPT。

4混合模式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参考其他课程的调查表制作本课程的问卷调查表,问卷包括整体感知、互动程度、学习效果等3个维度,9个要素。每个要素分为五个等级:1为不同意,2为基本同意,3为同意,4为非常同意,5为特别同意,具体项目见表3。[6]课程结束后,对参与教改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70名同学的有效问卷。

5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小组成员公平问题。每个小组各成员对团队的贡献度不同,但在考核体系中同组成员分数等级差别不大,对部分投入较多、贡献度大的同学欠缺公平。

(2)小组成员人数问题。此次实践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划分的学习小组,相同专业人数差别较大,各小组的规模也不能完全相同,导致虽然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但每个同学的任务量不同。

(3)过程监督缺失问题。线上及课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对于部分同学的应付式学习缺乏提醒和监督措施。

探究社区理论在“情报分析与研究”课程中的应用尚属于尝试阶段,通过此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如何能公平地给定学生成绩,在下一轮次的教学中,平时成绩将采用教师和小组长共同给定的方式,由小组长根据课下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表现给出成绩等级,教师结合课堂表现做出适当调整。对于其他的问题也将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1323.

[2]冯晓英,曹洁婷,黄洛颖.“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方法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20(8):2532+54+77.

[3]武晓璐,赵文博.探究社区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积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10):6466.

[4]D.RandyGarrison,J.B.Arbaugh.Researchingthecommunityofinquiryframework:reviewissues,andfuturedirections[J].TheInternetandHigherEducation,200710(3):157172.

[5]刘莉丽,王闵,任艳琴.“互联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的临场感支架教学模式设计[J].髙教论坛,2021(7):5256.

[6]尹明章,孙金香,余泱川,等.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信息素养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1(10):8287.

课题:本文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3年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社区理论框架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研究”(项目编号:JG2023077)

作者简介:孙敏(197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从事信息素养教育及信息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