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背景下“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开发路径探究

2024-07-26 00:00:00顾曹阳
科技风 2024年20期

摘要:本文以“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与编程”为例,探讨在智慧课堂背景下融合“岗课赛证”的课程开发路径。目的:推动课程体系与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方法:课题组首先分析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其次,以智慧课堂为载体,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竞赛和等级证书考试相结合,构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来评估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结果及结论:通过设置新型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在智慧课堂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与编程的技能。在智慧课堂背景下,以“岗课赛证”融合为核心的课程开发路径是可行的,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与编程”为例的课程开发模式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程体系;“三教”改革;智慧课堂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是愈发凸显。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和推广。这一模式目的在于将岗位需求、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和等级证书考试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1]。在这一背景下,智慧课堂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证书制度质量关把握住将会是未来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清单任务”之一。工业机器人是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装备,对于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岗课赛证”,可以将职业教育与实际岗位需求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入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与编程技术,提高其专业素养和适应能力。“岗课赛证”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和获得相关的证书,能够对其职业发展和就业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参与竞赛,学生可以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增加实践经验,并获得评价和认可。作为中职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对工业机器人专业进行“岗课赛证”融通策略的制定研究,具有较强代表性和重要的研究意义[2]。

一、“智慧课堂”与“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开发概述

(一)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一种应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教育模式,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改进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效果。智慧课堂是通过融合教育与技术,提供一种更加便捷、互动与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智慧课堂的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将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碎片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互联网、教育软件等工具,实现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管理、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在智慧课堂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获得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学习视频等,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个性化地学习、掌握知识,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线讨论、互动答题等。智慧课堂还可以提供实时的教学数据分析与评估,从而可以帮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进而及时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辅导。

(二)“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开发

在“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开发中,有效引入“1+X”证书制度,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基础之上,通过获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来提高自己迈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1”代表学历证书,体现学生的学术成就;“X”代表职业技能证书,例如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证书,此证书可以体现出学生该领域的水平。同时,“三教”改革也将深度融入其中,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教育的改革。教学内容上,注重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发展、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融入课程;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可以通过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项目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任务驱动式等;教师教育则是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或进修,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3]。除此之外,“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开发也非常重视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深度结合。通过参加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能大赛,例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市赛、省赛、国赛及行业赛等,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时也扩大了视野,了解了行业的发展动态。

二、工业机器人专业中“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与编程”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大赛”“证书”黏合度低

(1)课程内容与技能大赛的关联度不高。目前,“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与编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忽视了与实际生产场景和竞赛要求的紧密结合。导致学生在参加技能大赛时,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影响了竞赛成绩和实际能力的表现。

(2)课程内容与“1+X”证书制度的衔接不够紧密。在“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与编程”课程的设置中没有做到与“1+X”证书制度的要求与标准相互衔接。学生后期在完成课程学习时,尽管理论成绩较为理想,但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上还留有遗憾,因此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的职业发展均未带来核心竞争力。

(二)教学设计的情境不合理且滞后

(1)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与互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实践机会较少,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程难以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实际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技巧,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到困惑和不适应[4]。这使得学生在参加技能大赛和考取“1+X”证书时,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影响了竞赛成绩和证书的取得。

(2)教学设计在技术更新方面滞后。工业机器人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新的机器人类型、操作系统和编程工具层出不穷。然而,课程的教学设计未能及时跟进技术的发展,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和基础的内容上。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技术更新的挑战和不适应,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就业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均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标准相互割裂

(1)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实际的要求并不匹配。目前,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与编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操作和编程语言的学习上,而对于企业实际应用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工具和软件等方面涉及较少。这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和就业难度。

(2)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均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对应。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其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在“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与编程”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缺乏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案例。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来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三、智慧课堂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开发方法

(一)融入“1+X”证书制度、“岗课赛证”与“三教”改革元素

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实际岗位群工作要求相对应,课程标准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中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相对接。

“岗课赛证”融合“1+X”证书制度,其中:“岗”指企业岗位需求,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关;“课”指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知识;“赛”指技能竞赛,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证”指职业技能证书,用来认证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在智慧课堂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与编程”课程可以通过融入“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从而来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实际需求、技能竞赛与证书考试的深度结合[5]。

(二)引入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生产化课程开发模式

“岗课赛证”的精神是:将岗位需求、课程教学内容、技能竞赛和证书考试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核心竞争力。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生产化,亲身体验与企业工作相关的具体任务,锻炼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邀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与教师共同授课,企业专家能够分享行业最新知识和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实际应用的理解。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合作,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以此来丰富课程内容。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案例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理解工业机器人在现实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此外,通过实际工作场景的演练和模拟,提供学生实践操作和编程技能的机会。

四、智慧课堂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开发体系架构

(一)建立“岗课赛证”融通衔接的新课程体系架构

1.“课岗”融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框架,可以依据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等实际调研,将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并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与相应的典型岗位群对接。

根据岗位群确需的工作职责,调整课程体系,确保专业课程与真实职业岗位的工作领域相黏合。可以采用以下课程的设置思路:平台基础课+岗位任务模块课+行业应用实践课。

平台课是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基础。岗位模块课是根据典型岗位群所需的具体工作任务而设计的课程模块,针对不同岗位群的需求进行精细化的教学安排。行业应用实践课是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的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项目任务。

2.“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

在工业机器人专业中,该专业课程涵盖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等多个方向。已经实施并可考取的“X”证书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在课证融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具体的“X”证书等级标准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技能需求相符。具体而言,需要对各个证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梳理,分析其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从而确定课程的性质,实现课证之间的融通。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建议其在校期间重点考取1~2门与专业相关的“X”证书。学生除了要考取证书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其他与专业相关的“X”证书进行学习。通过参加“X”证书的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3.“课赛”融通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是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因此,将竞赛内容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这类竞赛通常分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还包括由企业主办的行业竞赛。这些竞赛主要目的是评估学生的综合技能,尽管某些比赛可能聚焦于特定的行业领域,但大多数竞赛都覆盖了现代制造业企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因此,此类竞赛可以与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核心课程相互对接。例如,在涉及“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的竞赛中,学生需要掌握机械装调、电气装调和建模仿真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也是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等。竞赛所要求的核心技能通常也符合企业岗位的关键要求和“X”证书的核心技能,竞赛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技能,这些技能通常满足企业多个岗位的需求。

(二)基于COMET模型开展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COMET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系统是依托于课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来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方式。该系统可以通过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包括综合职业能力维度、职业内容维度和职业行动维度。在综合职业能力维度上,该系统以岗位需求为主导,并关注“证、赛”元素在课程中的渗透,测评模型细分为八大评价指标和四十项具体评分指标。在职业内容维度上,测评题来源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题库,并结合岗位实际情况和课程专家的意见进行设置。在职业行动维度上,测评模式按照行动导向课程的要求进行测试,包括获取资讯、描述计划、做出决策、工作实施、检查论证以及多元评价六个步骤。同时,COMET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系统融通了“岗课赛证”,以全面系统地考察学生的逻辑体系,并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评价实施者由各层次教师、企业、竞赛、证书专家等构成,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6]。总之,该测评系统旨在更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

在智慧课堂背景下,通过融入“岗课赛证”理念来开发“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与编程”课程,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探究的双重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能够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而且也与“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的共赢发展趋势相契合,有助于实现“岗证赛”促教的目标。总的来说,这种教学方式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和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参考文献:

[1]赖晓云,钟正.智慧课堂的教学流程构建及实验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6):136140.

[2]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5):3436.

[3]程扬.智慧课堂环境下互动式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践行[J].百色学院学报,2022(35):133137.

[4]王成名,王文兵.基于“四动三起来”理念的高职“精准思政”智慧课堂探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06):153157.

[5]王星,刘革平,农李巧,等.智慧课堂赋能学生智慧的培育机制:内在机理、结构要素与联通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8):2634.

[6]徐静,李居昊.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智慧课堂构建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7):911.

作者简介:顾曹阳(1988—),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