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对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以后,就可以将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基本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并结合了解到的市场信息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优化调整,确保高校培养人才可以满足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本文联系招生—培养—就业的关联机理,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构建需要遵循的要求进行细致阐述,并围绕三位一体模式构建现存的问题,从加强市场需求调研、优化高校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深化就业创业服务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有效三位一体模式开展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开展路径
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不仅是高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还是衡量现代高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尽管目前有很多高校已经深刻意识到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模式构建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显露出招生—培养—就业缺乏有效联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建设与改革不够彻底等的问题[1]。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立足实际采用有效措施进行优化,使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得到良好的运行。
一、招生—培养—就业的关联机理
招生、培养和就业共同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完整系统,并且各项内容呈现出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招生对就业的影响机理方面,要知道高校招收学生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优秀人才,并且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的实际表现情况,也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高校整体实力的科学评价。通常高校招生会对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关注,主要是生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后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生源的数量则是高校和专业存在的重要决定因素,高校就业率高和用人单位评价好,会让更多的学生关注高校,进而获得更好的生源。在培养对就业的影响机理方面,高校对进入学校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涉及的内容有目标教学、学生管理、课程设置等,可以说对学生的培养程度是根据就业率进行衡量的。同时,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都是需要输送到社会的,因此可以说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的输出终端,高校在围绕用人单位提出要求对需要人才进行培养后,也会通过毕业生发展将社会需要信息重新反馈给高校,促使高校制订更加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方案,由此实现高校和用人单位协同发展[2]。总体来说,高校招生、培养和就业是相互关系的,其中招生是基础,培养和就业分别是关键和保障。招生生源的优劣则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又会影响到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就业率又会反过来影响高校招生,这就提示高校要获得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要围绕招生、培养和就业构建一套完整的联动体系,使三者之间可以相互指引和相互促进。
二、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构建需遵循要求
高校在对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进行构建时,需要严格遵循以下要求:(1)坚持三位一体模式构建科学性。简单来说就是高校在对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进行构建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在明确招生、培养和就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后,对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科学制定。同时,采用有效措施引导高校学生积极转变自身就业发展观念,使学生通过高校教育培养以后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2)坚持服务学生发展为根本。在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时,高校也要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本位,特别是在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要将注意力放在学生成长成才上面,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指导、培训和锻炼,使学生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职业理想也能有效实现。(3)坚持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市场对人才的实质需求是高校制订招生计划、设置调整专业和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期和基础。这就需要高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进行构建,保证高校培养人才可以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4)坚持就业率及质量为落脚点。高校培养人才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才是真正检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执行时要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与高校生源质量、教学改革、教师队伍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反映高校育人实效。(5)坚持形成反馈整改机制。新时期高校对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化模式进行构建,其目的是进一步改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使高校育人工作水平与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形成良好反馈整改机制以后,就可以生源质量、就业信息等为基础,引导高校招生就业处对自身开展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把握,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科学调整,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3]。
三、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开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开展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化模式构建工作,还显露出以下问题急需解决:(1)缺乏市场需求调研。在高校有效掌握市场人才需要以后,才能科学制订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然而从实际来看,高校构建三位一体模式还没有将招生、培养和就业相互联系起来,并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对高校招生培养工作进行科学筹划。特别是在科学预测市场需求状况、建立就业反馈机制等方面,还无法根据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将招生和就业有效衔接起来,并在调整招生计划中取得缩小社会需要与人才培养差距的效果。(2)专业建设不够科学。高校重视专业建设才能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并在这过程中实现招生与培养的有效联动。不过实际情况却是高校专业建设不够科学,主要表现为没有加强专业综合评价,并根据得到结果对专业进行分类建设。同时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实施大类招生政策和进行专业分流,使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权和社会适应力得到提升。(3)教学改革有待深化。由于高校招生政策的科学合理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都会体现在学生就业率及质量上面,因此在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情况下,只有深化落实教学改革工作,才能保证培养人才始终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结合实际,高校人才培养坚持市场导向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还不足,并且没有紧密围绕这些内容深入推进高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素质中实现培养与就业的有效联动。(4)就业服务水平较低。高校在完成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以后,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路径实现就业,以此完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的闭环。不过实际操作中,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和路径还较为单一,并且没有紧密围绕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高校学生提供全面化、专业化的就业服务,这对后续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5)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开展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化模式构建工作,需要众多部门及人员参与其中,并且这些部门人员联动开展工作情况,也会对构建模型实行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实际来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化模式构建保障体系还有待健全完善,尤其是在组织领导保障、制度建设保障等方面,还没有结合实际要求进行构建和优化,使之推动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化模式有效构建与良性循环。
四、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开展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市场需求调研
只有掌握市场人才需求以后,高校才能更为科学地开展招生和培养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互动。相关措施包括:(1)有效预测市场需求。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招聘网站等途径,对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需要进行了解,然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市场用人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最后联系所得结果优化和均衡生源结构,以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平衡目标。(2)构建就业反馈机制。要将招生与就业有效联系起来,就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职评价信息等进行有效获取。高校通过这些信息也能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招生计划进行动态性的调整,在缩小社会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差距的同时,最终高校输送人才也能满足社会实质需要[4]。
(二)优化高校专业建设
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招生的有效联动,就必须深入地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并结合掌握信息加强高校专业建设,在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中将招生、培养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相关措施包括:(1)开展专业综合评价。操作中高校可以从招生人数、就业情况等层面入手,对高校现有的专业进行科学合理划分。执行时要注意对有几十年发展历程的传统专业、基础专业,采用巩固建设发展措施。对近几年申报的应用型专业则要采用特色发展策略进行重点建设。对于招生困难的专业则采用暂缓招生措施进行专业升级改造,使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得到优化协调。(2)实施大类招生政策。为使高校学生拥有较大的专业选择自主权,就可以实施大类招生政策。实践中高校依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结合实际招生情况对专业进行分流,整个过程也鼓励支持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使学生适应能力和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3)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在加强高校专业建设中,高校还可以根据市场和学生的实质需求,深入推进校企之间合作交流。特别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方案,并在协同育人和分类培养下,使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渠道得到拓宽,最终培养人才就业率及质量也能得到保障,进而实现人才培养与招生和就业的良好互动。
(三)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在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效联动中,必须增强市场导向和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促进教学建设与改革实现这一目标。相关措施包括:(1)把握市场动态变化。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前,应该对市场动态变化进行了解分析。操作时要将注意力放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带给各行业用人需求的改变上面,然后高校根据掌握了解到的讯息,对自身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使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市场发展需求有较好的适应性。(2)深化校企之间合作。将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作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内容,就可以将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并在两者有效互动交流中,实现招生、培养和就业的有效循环。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从企业获取的用人信息,将专业和岗位有效对接起来,并围绕不同岗位的实际用人需要,对人才分类培养体系进行建立。然后从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实训基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执行时还要注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构建特色专业课程、打造网络学习平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环节等,实现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能得到创新升级,最终培养人才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也能得到有力保障。
(四)深化就业创业服务
要知道高校开展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化模式构建工作,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就业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最后一环,而该项工作又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招生工作,因此在对三位一体化育人模式进行构建时,也要注意深化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相关措施包括:(1)提供更多市场信息。一方面高校可以联系政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市场用人单位和职业岗位信息,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了解市场,还能指导学生科学合理选择专业和制定有效职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向学生及时推送一些就业服务信息,比如各大平台的招聘信息、大学生创业最新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让高校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和观看,使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提升。(2)开展各种支持服务活动。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意想法实践、专业技能场景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则是联系政府和企业,为一些有好创意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支持与服务,比如提供实践实验场所、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等,让学生在创业中实现更好的就业发展[5]。
(五)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在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提供支持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化模式也能尽快建成。相关内容包括:(1)组织领导保障。考虑到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化模式构建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实际操作也需要众多部门及人员参与。因此高校可以加强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步伐,通过成立专门主管部门,让各学院、职能部门等参与其中,最终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共同推动新时期高校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工作更为科学合理地运行。(2)制度建设保障。在促进高校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有效联动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对招生计划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周期性优化、学生就业质量评估反馈等机制进行有效建立。同时将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机制等融入其中,使高校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整体联动更为紧密和谐。
结语
通过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化模式开展路径的深入探索。新时期高校开展育人工作,注重将招生、培养和就业相互联系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育人工作体系,并在促进三者有效循环中,实现学生、高校和企业共赢目标。实践中,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对招生计划和学校专业进行科学制定和建设优化,然后围绕社会各企业对新时期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的崭新要求,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在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效联动中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静.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20(04):2123.
[2]覃伟丽.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设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149151.
[3]郭明翠.民办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研究——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21(31):7576.
[4]宋俊秀,吴艳萍.“新经管”战略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以某财经大学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03):6773.
[5]王红雨,马梦迪.“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提升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作用机理——基于对芝加哥大学Harris公共政策学院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09):2534.
作者简介:李硕(1988—)男,汉族,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或招生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