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材选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4-07-26 00:00:00龚军张鑫阮康
科技风 2024年20期

摘要: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管理水平及建设成果是一项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能够折射出高等学校发展的进程。虽然我国高校研究生教材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但在教材选用质量方面还存在内容过时、适用性不强等方面的缺点。本研究对研究生教材选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将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个一级评价指标、9个二级评价指标、16个三级指标。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操作简单、评价结果可靠,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等优点。

关键词:研究生教材;选用质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教材是学校培养人才、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它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为教学计划的执行提供相应保障,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的管理水平及建设成果是一项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研究生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塑造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提升教师教材设计和使用能力、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和发展、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以及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生教材选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不匹配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无法在教材中找到与课程相对应的内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1.2教材内容陈旧,未反映最新成果

如果教材过时,没有反映出最新的研究成果,学生将很难掌握到最新的学科进展,必然影响学生的学术水平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1.3教材内容难度过高,不适合阅读

如果教材内容难度过高,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选用难度适中的教材,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1.4教材厚度过大

如果教材的厚度过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选用厚度适中的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教材内容。

1.5教材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

如果教材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将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选用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材,以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研究生教材选用质量评价原则

2.1内容质量

教材的内容质量主要包括内容的深度、新颖性和启发性。好的教材应该具备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同时反映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教材内容应避免简单堆砌和拼凑,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

2.2学术价值

选用教材时,应关注教材是否遵循学术规范,如引用他人成果是否合规、是否存在知识产权问题等。此外,教材的内容应能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推动学科发展。

2.3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研究法、实践法、案例法等。此外,教材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实验教程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4教材难度

高校在选用教材时,应关注教材内容的难度级别,确保适合研究生的学习需求。若教材过于简单,可能无法满足研究生阶段的知识需求;若教材过于复杂,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确定权重方法概述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常见方法如下:

3.1.1专家协商确定法

该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它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并经过反复讨论和协商达成一致的意见,最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3.1.2AHP层次法

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利用数字大小的相对性,计算得到每个因素的重要性。

3.1.3优序图法

用于根据多个指标或目标进行两两相对比较,以确定其重要性次序或者优先次序。该方法既适用于处理定性问题,也适用于处理定量问题。

3.1.4因子分析

通过观察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找到公共因子,并用其对变量进行解释,用于确定指标权重。

3.1.5主成分分析

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可以使用变量来表达。但是,如果变量之间的联系紧密,也会增加分析过程的复杂度。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找到一个新的坐标系,使得新的坐标系中的每个坐标(即主成分)之间是线性无关的,而且原始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都可以用这些新的坐标(即主成分)来表达。

3.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为专家协商确定法。专家协商确定法的优点是可以借助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对各项指标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估,并且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本研究采用专家协商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如下:

3.2.1选取专家

一般聘请不少于10位该领域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指标权重。

3.2.2制定评估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明确各项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指标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3.2.3专家评估

将评估标准提供给各位专家,请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和对行业的了解,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估。

3.2.4数据汇总和分析

将各位专家的评估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权重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旨在了解各位专家对指标权重的看法及其差异程度。

3.2.5协商和调整

将汇总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对权重进行调整。

3.2.6确定最终权重

经过协商和调整后,最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后期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对从事教材建设和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具有研究生教材编写经验2人,研究生导师6人,研究生教材管理2人。通过梳理问卷初步建立了研究生教材选用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腾讯会议方式,共同协商后,确定的研究生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2个一级评价指标、9个二级评价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体系。具体见下表。

关键三级指标解释如下:

3.3.1思想性

教材的思想性体现在各个方面,从知识基础到技能培养,从学科素养到学习策略,从创新精神到文化意识,从主动学习到批判思维,从解决问题到人格发展,都与教材的思想性紧密相关。

3.3.2逻辑性

教材逻辑性是指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点的组织结构,即基于某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教材逻辑性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因为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帮助研究生理解知识的组织结构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3.3.3先进性

教材先进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内容更新、理念先进、模式创新、技术应用、考核改革、教师指导、实践环节和跟踪反馈等。

3.3.4系统性

教材系统性是指教材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各个知识点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

3.3.5适应性

教材适应性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涉及多个方面。为了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在适应性方面需要从内容难度、学科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需求、教育目标、地域文化特点、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3.3.6规律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较好的启发性,方便教学及学生自学。

3.3.7完整性

绪论、正文、习题、索引、参考文献等方面齐全且著录准确。

3.3.8独特性

体系结构及内容有别于其他同类教材,富有特色与创新。

通过10位专家集体协商后,一致认为一级指标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的权重分别为0.8和0.2。二级指标思想水平、科学水平、教学水平、文图水平分别赋分为30分、20分、35分、15分。出版社在教材出版前需要对教材进行“三审三校”,对文图、设计等方面都按照特定的质量标准进行要求,在此只是对指标体系内赋予了一定的权重和分值外,其他方面不再赘述。

4研究生教材选用质量对策

383d0e09a9414b37b56c512e5dd58a95

4.1教学内容匹配

在选择研究生教材时,首先要考虑教材内容与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选用教材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保教材内容能够全面覆盖课程的重点知识。此外,还需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4.2教材质量评估

选用教材时,应对教材的质量进行评估。建立教材评估机制,从教材的学术水平、内容质量、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可以邀请教师和学生对教材进行评分,以综合评估教材的适用性和满意度,确保选用的教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4.3教师指导力度

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指导,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复习等环节。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

4.4学生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是选用高质量教材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作业、考试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保证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5教材更新频率

随着学科的发展,教材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为了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应定期对现有教材进行审查和更换,以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需求。同时,为保障教材更新的及时性,应建立教材更新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关注学科动态,提供教材更新建议。

5结论

本研究虽然构建了一套操作性好、适用性较为广泛的研究生教材选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建议在构建研究生教材选用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还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5.1评价标准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还需要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实际教学和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和要求。一般来说,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以便于评价人员能够准确地评价教材质量。

5.2反馈机制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材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反馈机制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学科专家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同时还需要建立定期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和提高教材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信息的共享和反馈。

参考文献:

[1]李民华,吴萍,武艳,等.基于Delphi法构建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2(11):903907.

[2]朱光俊,杨治立,尹建国,等.应用型本科“三新一融”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22(05):1619.

[3]马晓丽.教育信息化2.0时代职业教育数字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7175.

[4]王润,余宏亮.数字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观测要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02):7782.

项目:本文系新疆大学2023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材管理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反拨效应研究”(XJDX2023YJG451)

作者简介:龚军(1973—),男,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