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4-07-26 00:00:00张雪陈凌白
科技风 2024年20期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导向下,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拓展、实践教学体系的重塑、产学研平台的构建以及对师资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深入探索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的现实路径,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端物流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物流工程;协同创新

ResearchonInnovationofCollaborativeEducationModefor

LogisticsEngineeringMajorConstruction

ZhangXueChenLingbai

SchoolofBusiness,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LiaoningLiaoyang111003

Abstract:Undertheguidanceofthenewliberalartsconstruction,amultidisciplinecrossintegrationtalentstrainingsystemoflogisticsengineeringspecialtyisestablishedtomeetthenewrequirementsofthedevelopmentoflogisticsindustry.Thispaperprobesintotherealisticpathoftheinnovativemodeofthecooperativeeducationfromthefollowingaspects:theformulationofthetalenttrainingplan,theexpansionoftheprofessionaltheorycurriculumcontent,thereconstructionofthepracticalteachingsystem,theconstructionoftheplatformofproduction,teachingandresearch,andthepromotionoftheteacher’sability,improvethequalityofpersonneltraining,forthesocialdeliveryofhighendlogisticspersonnel.

Keywords:NewLiberalArts;LogisticsEngineering;CollaborativeInnovation

1“新文科”的内涵及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高等教育率先实现创新发展,通过打破专业壁垒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推动文科各专业之间深度融合、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使得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与数字化技术环境相匹配,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创新发展的需求。

物流工程专业是典型的跨工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的专业,它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背景,以物流信息技术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呈现跨学科、应用性、社会性等特点[2],要使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为物流行业的肱骨之才,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要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专业建设新内涵,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在力求打破学科边界的同时,以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深化产教融合,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促进科教融汇,将跨学科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者有机联合起来,以协同创新育人方式培养具备通识知识、跨界思维、融合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使物流人才焕发新活力,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2物流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的现状

2.1跨学科协同确保了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性

以“互联网+物流”为特征的物流产业进入了“智能时代”,为了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供应链创新管理等内容在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物流工程专业跨学科融通在遵循物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增加跨领域的新技术发展及应用等课程,打破了原有专业知识的边界,重塑课程建设体系,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充分接轨,还可以及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紧跟时代发展。

2.2产教协同推进了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我国进入了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为特征的新商业模式,物流专业人才面临的是物流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物流技术智能化、供应链一体化、物流业与金融业、制造业的多元融合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物流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在立足于服务现代物流产业的精准方向下,深挖产教双方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致力于核心课程的改革、实践案例的应用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3科教协同打破了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科教协同育人培养能够整合学校、科研平台、地方企业等多方资源,注重学生科学严谨治学态度的养成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培养了社会、企业迫切需求的创新型技术类研究人员,不仅增强了专业的综合实力,更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物流工程专业科教融汇基于教学与科研的耦合互动关系下,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不仅加强了学生理论、研究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且强化了物流、供应链、信息技术等跨学科知识的运用,打破了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脱离市场需求的局限性。

3物流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以沈阳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在“新文科”建设使命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多层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一条以学生为中心、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沈阳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依托学校的“化工”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与物流工程专业对口的企业,共同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3]。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驱动,依附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科技条件平台,构建科教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吸纳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拓展技术技能,推动应用型教育发展。物流工程专业以企业为纽带,以科研平台为桥梁,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连接,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等时代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满足物流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等提出的新要求,坚持跨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为专业基础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依托企业和平台优势,优化实习实训的实践育人环节,培养新思维、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4]。

3.1面向市场需求,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沈阳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为学生量身重塑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专业教师深入物流企业调研,密切关注企业用人标准,并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用人反馈,不断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手段,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重新打造成“跨学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精准教育+应用技能职业教育”的知识能力复合型结构,以适应数字化时代下对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新要求,切实发挥市场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效果。

3.2推动学科融通,拓展理论教学内容

“新文科”教学面向多学科知识内容,物流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重视多学科理论知识的融合,高度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应对多产融合对物流行业的变革。以“新文科”建设为方向,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沈阳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通过设立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实训实践环节、积极聘请企业导师走上讲台等方式,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物流行业实时需求,力求建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双驱动的课程体系,在从知识传递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把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一方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共建实践案例库。专业教师与物流企业专家集思广益,将企业的经验与实际案例集成加工,编写成库,应用到“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助推一流课程建设。另一方面,邀请知名学者和行业翘楚开展学术讲座和专家论坛,将物流领域最新的前沿理论与技术成果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对行业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3.3深化产教合作,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新文科”建设的理念,高等教育应强化应用型研究和实践教育。沈阳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育人模式,以“行业认知—夯实理论—实训模拟—顶岗实习”为合作思路,构建从校内实训到下厂实习,从行业认知到顶岗实践等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促使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高度吻合,不断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复合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3.3.1认识实习基地建设

聚焦地方化工企业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认识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走访与参观合作企业,全面了解化工企业供应链一体化、工业科技控制、智能生产物流等方面内容,加强学生对物流工程重要性的理解,明确物流工程专业的性质,深入认识物流需求方和物流执行方在就业市场上的不同特点,为学生人生规划、专业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3.3.2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依托行业领先企业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与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共建学生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与合作企业打造“厂中校”“校中厂”合作模式,一方面创建适应物流职业技能发展的实训实践课程,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接触本专业工作,使学生更加具象地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此外,与顺丰物流沈阳控股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班“新锐人才训练营”计划,通过企业岗位实践实现学生对物流管理、沟通协作、思维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历练。

3.3.3校内物流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

物流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物流工程是典型的应用性专业,新文科背景下,为了满足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与成都杰科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搭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包括物流营销、物流设施设备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成本与风险控制等实训模块,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实践的形式,以体验性和趣味性为特点,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动手实操中,从而熟悉物流企业的经营过程,提升专业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集聚创新资源,加速产学研协同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联动发展、多主体参与的全新人才培养体系是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产学研资源整合平台为路径,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需求状况,布局教育生态系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赋能人才培养。

3.4.1科技服务平台与创新实践平台双管齐下

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科技条件平台的支持下,与相关企业开展咨询、交流,联手设定科研攻关方向,并利用平台优势,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支持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利用沈阳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携手创业团队和创业公司,孵化创新项目,并与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推动创新技术成果转化。

此外,基于市场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务必注重实践的积累,其中学科竞赛类活动是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抓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类竞赛,以及踊跃参加“大学生物流设计”“供应链建模”等专业比赛。通过比赛明确物流专业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中指导物流实践,不仅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还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4.2组建多元化教研团队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务必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后盾,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要熟悉行业政策与实务实操。沈阳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师,近年来致力于地方经济服务,深入挖掘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与沈阳都市圈产业协同路径研究,并通过与合作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脱产到物流岗位上挂职历练、参与行业交流培训会议等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也使得专业教师兼具了物流从业的经验。利用科研平台、实践平台等渠道组建包括教师、行业专家、学生等人员在内的科研合作团队,带动学生在科研素养和职业技能方面能力的提升,助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结语

随着科技与技术的高速更新,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水涨船高,沈阳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将继续推进跨学科协同、产教协同、科教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在数字经济时代与新文科建设导向下,聚焦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文凯,李丽.“新文科”建设导向下产教融合困境与实践探索[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2(6):712.

[2]陈晖,赵静,束时语,等.管工融合视域下物流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22(10):156158.

[3]王立霞,禹英花.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8):4851.

[4]刘勤明,彭舒悦,胡家瑞.新文科背景下工业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03):9496+118.

[5]张艳凤.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6):535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学项目“高校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设计研究”(L21BED018)

作者简介:张雪(1985—),女,汉族,辽宁辽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陈凌白(1970—),女,汉族,辽宁辽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