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是一种与感悟体验式阅读相区别的阅读类型,强调阅读的态度、方法、思维的“思辨”性,旨在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教师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要结合现实,明确思辨方向;依托教材,整合思辨内容;任务驱动,促进思维发展;明确指向,确立评价标准。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思辨方向 思辨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到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思辨性阅读也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1]。“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课标中设置的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其目的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2]。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教师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要合理设计不同组合任务的阅读学习活动,增强阅读学习的综合性、思辨性与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认知意识和理性精神。
一、结合现实,明确思辨方向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标和学情来明确思辨方向,既要紧扣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注重个体差异和兴趣,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1. 研读课标
课标对学生思维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总体要求。它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旨在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创新等。这些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核心素养。这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本内容,还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具体包括: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辨方向,确定教学重点。思辨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和判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发现文本中的问题和矛盾,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第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三,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 分析学情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确定思辨方向。通过分析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习惯、思维发展状况以及对于思辨性阅读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而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第一,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学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思辨性阅读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第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发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辨性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本身,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提高思辨能力。
二、依托教材,整合思辨内容
依据教材中的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来整合思辨内容,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理解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提升学生读懂文本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形成。
一是紧扣人文主题。小学语文教材通常围绕一定的人文主题进行编排,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这些人文主题背后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如果教材中的文章涉及勇敢、友情、责任等人文主题,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背后的情感、社会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二是结合单元要素。小学语文教材通常按照单元形式进行组织,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单元要素。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要素,设计有针对性的思辨任务。例如,在某单元中,单元要素可能包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习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节日习俗进行思考,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等。
三、任务驱动,促进思维发展
任务驱动的核心在于将学习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深度思考。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的深度联系,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序列化教学中有序提升[3],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1. 重视“忠实的阅读”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忠实的阅读是基础。它要求学生细致、认真地阅读文本,了解整个情景,掌握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推敲相关的含义与内涵。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忠实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如让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故事情节等。这些任务能够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强化“有支持的阅读”
有支持的阅读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词汇、短语、句子以及基础知识和背景信息,来支持学生的阅读。这些支持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的结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等重要信息。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如让学生总结文本的主要内容、分析文本的结构等,以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有支持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为后续的思辨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引导“质疑、追问的阅读”
质疑、追问是思辨性阅读的核心。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完成阅读任务后进行反思和讨论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对文本中的某个观点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文本中的某个情节是否合理”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明确指向,确立评价标准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的评价内容、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评价方式可以多元化,既可以包括口头评价,也可以包括书面评价。口头评价包括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的提问、讨论和分享,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书面评价则包括书面作业、阅读笔记和阅读心得,以及学生对教材中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2. 形成全面的评价内容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评价内容应包括文本理解、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评价内容。例如,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题和问题解答来评价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表达及解释,来评价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
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评价时,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该具体明确,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并为教师提供明确的评价依据。具体包括:思维能力评价,即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逻辑思维(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判断)、辩证思维(评价学生是否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证关系);文本理解评价,即文本内容理解(评价学生是否准确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深层含义)、文本结构理解(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文本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方式)、文本与现实生活联系(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解文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学习态度与方法(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万致,陈顺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J].语文建设,2021(22):26-2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9.
[3] 郑新丽.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路径的建构——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4):53-57.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官庄学区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