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六条论述,反映了新时代对教师理想信念、人格品质、专业修养、教育态度、教育能力的全面要求,是一名教师应有的素养。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教育思想者以教育家精神锤炼自己,就需要认识新时代的特征。新时代的特征是什么?是创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不断创新而产生的。新的生产力必然会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需要把创新放在第一位。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价值观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师为教育的主体转变为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都是教育观念的创新。3月29日,在学习共同体与教育革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学习共同体大会上,我和佐藤学教授对话,他提出,今天教师要从“教学专家”转变为“学习专家”,这又是一次观念上的创新。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性,克服知识的碎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对教育内容的创新。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开展项目式学习、STEM学习、数字化、走班制等,这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观念的创新是主要的,有了观念的创新才有行动的创新。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都是教育思想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思想者要思考、研究现实中的真问题。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在哪些方面需要创新?最主要的是教育观念是否有所转变,是否符合新时代创新的要求。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理解新课标内容的创新,才能想方设法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创新。我们经常把深化教育改革作为口头禅,但是不明确改什么,所谓改革,就是要改变现状。但改革不一定是创新,改革以后要走新路,才是创新。“双减”是要改变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回到教育的原点,这不是创新。但是在“双减”以后,怎样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充分发挥他(她)的潜力,教育观念要改变,方式方法要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育的创新是为了学生的创新,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将来他们才能适应新时代创新的要求。
教育思想者要以教育家精神锤炼自己,要在教育工作中创新,就要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不仅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还要阅读经典著作,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素养提高了就会产生智慧,产生教育的智慧,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创新。我经常讲,教师要学点教育史,了解教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以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前人的经验。文科老师读点科普作品,以对大自然和科技发展有所了解;理科老师读点文学作品,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思想品位。
教育思想者要把教育家精神落实到工作中,教好每一个学生,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校长要带领全体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乐教爱生,爱护每一个学生;勤学笃行,上好每一节课;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言为士则,不仅教书,更要育人,既做经师,更做人师。要把教育家精神引领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特殊性、光荣性、艰巨性,守正创新,坚定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