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华天下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两个结合
“中华天下观”是中国从古至今关于“天下”的价值观念凝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传统中华天下观即“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天”被看作一个实际的存在,“天”之下所有的土地便是“天下”,随着其文明程度提高,逐渐形成“华夏居中国,四夷处四裔”的局面,传统中华天下观的政治理念逐渐升华为以共同利益为基石、以共生性为伦理原则建构起“协和万邦”价值观念[1]。“胸怀天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天下观的价值中心相互交融,蕴藏着深远的中华文化精粹,是对中华天下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了中华天下观“天下为公”的整体性理念。它深化了中华天下观“天下为公”的理念,“以世界为尺度去定义政治秩序和政治合法性”[2]。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认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国家利益与文明的多样性,做到“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3]”在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延续中华天下观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了“民为邦本”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金砖国家工商会开幕式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推动全球发展迈向新时代,造福各国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其出发点与价值旨归处都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升华了中华天下观“推己及人”的自由观念。西方自由主义把“自由”一词过度扭曲,成为没有限制边缘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充分挖掘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思想,创造性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自由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由”理念将中华天下观的“推己及人”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进行当代转化,是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现实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德理相融和和与共,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自由实现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当下时代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实践必然。
在文明传承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突出的连续性”,在对“天下”观念的理解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以及中华文明这笔无形的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华天下现在漫长历史中一直传承的“和合”思想文化,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以及当代旺盛的生命力。
在国际话语权建构方面,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国际话语中抢占霸权地位,同时推崇所谓的“普世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对于话语权构建的突破,它使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力量走向世界,以“一带一路”带来的切实的利益吸引更多的国家,推动了世界各国唤醒本国的文化初心、挖掘文化智慧,以创造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实践路径拓展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天下观中的方法论,为中国促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倡导共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合作项目,为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更多治理人才与技术力量。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华文明作为较早进入文明阶段且自身文明发展进程从未中断过的唯一文明体,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形成有机整体,努力寻求各种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以实现文明多元与文明共通的辩证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延续并发展了中华天下观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当代价值,为推动构建和谐美好的世界新秩序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宋玲.从“华夷之辨”到“天下一家”[N].学习时报,2021-11-19(007).
[2]赵汀阳.以天下重新定义政治概念:问题、条件和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06):4-22+156.
[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 2017-01-20(002).
[4]习近平.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7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