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逻辑关系

2024-07-25 00:00:00刘萌萌杜泽钰
科学导报 2024年4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

共同富裕是指人民通过艰苦劳动和公平合理分配财富,逐步达到的关于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和贫困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显著标志。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已经成为当下学者和国家研究谋划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和考虑因素。

一、共同富裕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战略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追求共同富裕正是党的人民性的典型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广泛民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追求的价值是高度一致和统一的,这不仅是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体现,更是共产党人新时期历史使命的体现。在“两步走”强国战略安排中明确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步伐从未停止。从中国近现代史来看,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等代表他们阶级利益的政党或群体也对中国发展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探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重任落在了由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身上。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蛋糕”做得越来越大了,但是如何分好“蛋糕”逐渐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坚决抵制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解决好中国的问题,根本在于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魅力,不断推进反贫困斗争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为党的长期执政奠定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和精神归属,由此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新时期新征程,我们要赓续党的优良传统,继续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党的长期政治根基。

二、共同富裕以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为保障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要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满足,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充实,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中国古代著作《论语》中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著作《管子治国之道》中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实现共同富裕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奋斗目标。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剥削,让广大穷苦贫农拥有进行生产的基本依托,而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几次土地改革更是进一步适应了当时多种社会矛盾背景下的群众诉求,新中国的成立为我们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政治前提。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们基本解决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确立了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这为摆脱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们汲取了许多建设社会主义和财富共享的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伟大跨越,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更为强劲的经济基础和精神根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长期执政关系到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和精神文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和尊严荣誉。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为己任,不断发展生产力与积累社会财富,促进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领导人民不畏艰难、踔厉前行,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使得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继续大步迈前。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就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就是坚持和保护共同富裕的行进方向。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2.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