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社群出现以来,就存在幼儿聚集玩耍的社会行为现象。可以说,幼儿园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群体为后代能够更好地融入社群而将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组织在一起玩耍和生活的机构。从动物的社会行为角度看,“幼儿园现象”主要包含幼仔的玩耍行为和成体的育幼行为。
玩耍行为在动物社会活动中十分普遍,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部分无脊椎动物都有玩耍行为,在灵长类动物群体中,该行为更为常见。几乎所有灵长类动物的亚成体后代在断奶、彻底从母亲的怀中独立后,都会聚集在一起玩耍、学习,它们整天追逐、打闹、撕咬、摔跤。经常去动物园的朋友总能见到成群的小猴子在一起打闹,细心观察还会发现,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小猴最为好动,时常在一起扎堆玩耍;婴儿期的小猴则基本黏在母猴身上。小猴子们还没有长出锋利的牙齿,玩耍中的它们并不会真正使劲去抓咬对方,而会在玩耍过程中与玩伴逐渐成为亲密的伙伴,并掌握正确处理猴际关系的方法。
一些群居性有蹄类动物,如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大林羚和角马,生活在亚洲森林地区的梅花鹿等,在每年的产仔期以及产仔期结束后的几个月中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幼儿园现象”。它们的幼仔不需要断奶,只要长到体力足够和幼仔群一起生活时(大约是出生后的一周),就加入了幼儿园。幼仔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奔跑、打闹、玩耍和觅食。
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物种藏羚羊也有“幼儿园现象”。每年5—7月产羔季时,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地区就变成了“藏羚羊大产房”,来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地的雌性藏羚羊,会陆续迁徙到这里产仔。产仔后,这里也变成了藏羚羊的幼儿园。还没断奶的小羊羔们,吃饱喝足后聚在一起,蹦啊,跳啊,打啊,闹啊……
以前,人们认为玩耍和“幼儿园现象”只会出现在哺乳动物中,但随着观察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无论是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有蹄类、啮齿类动物,还是鸟类中的雁鸭类动物,甚至部分鱼类的幼仔,都会通过幼儿园中的学习、玩耍获取各项生存技能,为成年后的社群生活做准备。
“运动训练假说”认为,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动物通过玩耍行为促进运动技能的提升,提高自身机能发育水平,学习和锻炼成年后用于觅食、打斗和逃避天敌等的各种生存技巧。根据发生方式的不同,玩耍行为可分为三类:单独的运动性玩耍、单独的物品玩耍和两个以上个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性玩耍。其中,社会性玩耍行为常发生在动物的未成年阶段,直接关系到动物新生后代的成活率,是最为重要的玩耍行为。动物需要通过社会性玩耍行为来增强体魄,掌握本领,最终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
目前生物学界较为认可的动物玩耍的五条评定标准:动物的行为必须是非功利性的;玩耍应该是动物自发、自愿的行为,能够给它们带来愉悦、积极的体验;玩耍应该是随意的,不一定要求环节的完整和逻辑性;玩耍应该是可以重复的;玩耍应该是在动物吃饱、不受任何急慢性疾病困扰的前提下发生的。
参照这五条标准,不难解释为何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幼仔的玩耍行为更容易被辨识。一方面,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相对其他生物更加发达;另一方面,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所以幼仔能够得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但大多数爬行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是变温动物,它们需要随时调节体温,成年个体自身都缺乏安全感,幼仔更是难以体验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毫无疑问,在所有动物中,灵长类动物是最会玩耍的。它们可以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游戏,也会在游玩过程中使用物品。一些研究表明,动物在玩耍中对物品的使用和操控能力越强,成年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高。除了幼仔自己玩耍,父母和幼仔之间的互动有时也可以视为玩耍的一种形式,比如抚摸、凝视、挠痒等。
当然,玩耍不是幼仔特有的活动,一些成年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也会玩耍,这可能是成年动物保持身心健康的一项活动,也可能是它们释放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幼儿园的主体除了幼儿,最重要的还有老师。在动物幼儿园中,“老师”的角色通常由幼仔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个体承担。在灵长类动物的幼儿园中,“老师”一般是幼仔的父母,它们会守候在幼仔周围,一边理毛、休息,一边关注孩子们的动向,并教给它们一些生存技能。在有蹄类动物的幼儿园中,“老师”除了父母,还有其他成年个体(主要为雌性)。以长颈鹿幼儿园为例,它们的幼儿园通常位于小山丘上,这样成年雌性长颈鹿就能不费工夫地照看小长颈鹿;另外,“老师”并不是固定的,会在不同的成年个体间进行轮换。
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半散放麋鹿群体(种群数量维持150~200只)进行观察时发现,每年产仔季节,新生的麋鹿幼仔就会形成一个数量最初为几只、最后增加到40多只的麋鹿幼儿园,它们在一起玩耍、追逐、游泳、过河。新生的麋鹿幼仔出生仅3~7天后就加入了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有趣的是,幼鹿爸爸从来不负责照顾宝宝,当饲养员给鹿群补饲时,幼鹿爸爸就和其他未生产的母鹿去抢食饲料;亟需补充体能的幼鹿妈妈则一边时不时回头看看宝宝,一边朝料槽走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母鹿都去取食,而是由1~3只母鹿负责盯着仔鹿群,偶尔还会有一两只亚成体雄鹿帮着照看。至于每次负责照看的麋鹿是如何进行排班的,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答案。
和人类幼儿园不一样的是,动物幼儿园里“老师”的主要责任是照看幼仔和保护幼仔的安全。它们会时刻保持警惕,关注四周环境的变化,一有危险,就发出警戒信号,提醒幼仔或幼仔的父母们。
和人类幼儿园一样的是,动物幼儿园也会“放学”,这时就需要父母将自己的幼仔接走。灵长类动物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智慧,通过嗅觉、视觉、听觉和超强的记忆力,父母能够准确辨认出自己的幼仔。不过有蹄类动物就常常出现接错孩子的现象,以致“放学”后的幼仔经常饿得嗷嗷叫。由于幼仔的叫声和长相非常相似,有些父母无法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准确辨认,所以它们会走到不同的幼仔面前,好好闻一闻,通过嗅觉找到自己的孩子。难怪有蹄类动物的母亲在给幼仔喂奶的时候会不停地舔舐幼仔,原来是为了将自己的气味标记在幼仔身上,以免把它们弄丢了。
大多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幼儿园时期会持续1年以上;有蹄类动物的幼儿园时期较短,只有几个月。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麋鹿幼儿园时期通常从每年4月的产仔季开始,一直持续到当年7月,约为4个月。小麋鹿们在春夏食物丰盛的季节快乐玩耍、快速成长,这样当植被匮乏的秋冬季节来临后,它们就有足够的体力和技能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了。(本文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动物园管理处)
【责任编辑】谌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