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裔美国学者福阿德·阿贾米在《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民族主义、世俗化与现代中东的困境》一书中,讲述了20世纪以来阿拉伯民族的桎梏。他透过一双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眼睛,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了阿拉伯世界的历史。作者沿着哈维、阿多尼斯、马哈富兹、穆尼夫等阿拉伯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与思考路径,叙述着这个伟大坚韧的民族数十年来经历的振兴与磨难。
无数阿拉伯知识分子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他们历经的思想斗争和精神困境也正是阿拉伯民族所陷入的囹圄。阿拉伯人构想着一座属于他们的团结、进步、现代化的梦想宫殿,然而传统派与改革派的争吵、世俗主义与神权政治的对抗、本土对西方的仇视以及日趋狭隘的民族主义消弭了美好的希望。阿拉伯世界的国家仍在现代化、世俗化与民族主义、伊斯兰主义之间进退维谷,阿拉伯世界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阿拉伯民族、阿拉伯国家近百年来历经的屈辱和困惑,更好地理解和展望未来的中东世界。
《伊朗四千年》是由伊朗设拉子大学和德黑兰大学前校长霍昌·纳哈万迪与法国知名中东学者伊夫·博马提共同撰写而成的伊朗通史,将伊朗4000年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的面前展开。从埃兰人定居于高原之上至巴列维王朝榱栋崩折,这个充满神秘与矛盾的地域承载着6种文明的碰撞和18个朝代的更迭。
伊朗的历史中镌刻着波斯帝国的千年辉煌、阿拉伯文明的入侵占领和重重冲击的纷至沓来。只有了解伊朗的过去,我们才能明白今日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是多么的意义深重且影响深远:波斯民族与阿拉伯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过往和深厚的交汇融合,伊朗人身上的波斯人身份认同和阿拉伯信仰认同,影响着伊朗和阿拉伯诸国在中东的和平共处;伊斯兰教在发展与冲突中分裂为什叶派与逊尼派,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朗与以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国家的教派分裂愈演愈烈,阻碍着伊斯兰教两派的握手言和……
伊朗的独特性不言而喻:在民族上,它是被阿拉伯人包围的波斯民族;在地理上,它是土耳其、阿拉伯诸国、印度、俄罗斯区域之间的交叉口。伊朗在战争、屠杀和政权更迭中走过了曲折的4000年,它曾煊赫一时,也曾再衰三竭,但始终绵延不绝。
自1925年两国首次外交接触到2023年恢复外交关系,沙特与伊朗的外交史已走过98个年头。两国间这段近一个世纪的外交史大致分为六个阶段:1925—1979年,两国实行维护自治的平稳外交;1979—1990年,两国矛盾冲突不断; 1990—2001年,两国关系在“中东新秩序”下稳步发展;2001—2010年,恐怖袭击的余波不断,两国关系从分歧走向对峙;2010—2016年,两国关系不断恶化;2016—2023年,两国之间重启对话走向复交。
在这个过程中,沙特与伊朗有过多次冲突、恶化、断交与复交。为何两国间会产生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呢?
历史上波斯帝国曾征服阿拉伯地区,而波斯也曾是伊斯兰帝国的一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复杂的历史造成身份与意识形态的割裂,而伊斯兰教不同教派的分歧更加剧了沙特与伊朗之间的矛盾与隔阂。虽然20世纪以来和解呼吁不断,但由于历史惯性和现实政治从中作梗,未能圆满解决两国之间的纷争。
两国的国内政治状况和共同面临的安全困境时刻影响着两国关系的走向。伊朗国内的改革派与保守派轮流执政,政策随执政党的更换而改变;而沙特政策则在王储更迭中不断转变。在冲突不断的中东地区,两国在巴林争议、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加沙战争、阿拉伯之春、也门战争、叙利亚等问题上也都有纠纷。为维护自身安全,两国各自拉拢盟友,形成联盟。
沙特与伊朗对美国的立场分歧也是影响两国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变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是中东秩序的缔造者与领导者。近年来,美国不断收缩在中东的战略部署,将重心放在本土利益和问题上,由此留下了巨大的地区权力真空。“后美国时代”的中东向多极化加速演进,各方力量都竭力谋求自身的利益,中东沦为全球最混乱、动荡的地区。作为中东大国,沙特与伊朗更是竞争激烈。
如今,两国恢复外交关系,除自身的政治利益诉求外,中国在其中的斡旋作用也不可忽视。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方针有过数次重大调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国家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外交政策也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提出并逐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实现常态化,促进了中国与沙特、伊朗等中东国家良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为调和沙伊关系创造了条件。
冲破窠臼、跨越荆棘,我们期待沙特与伊朗关系持续和缓,也期待和平的曙光照耀中东乃至全世界。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