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和独特创造,是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文化主体性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形成的依托、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国家认同、巩固政党执政地位、开展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文化领导权,尊重人民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巩固文化主体性。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简介]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2.00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文化主体性的表现、文化主体性的功能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路径进行了系统阐释,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科学认识和把握文化主体性,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拟就文化主体性的内涵、生成、价值、巩固路径进行初略探讨,以深化对文化主体性的认识。
一 文化主体性的内涵与生成
学术界提及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始于21世纪初。文化主体性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讨论,始于习近平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文化自信”概念,并和“价值观自信”并提,此后,学术界对于文化主体性进行了广泛讨论。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文化主体性问题进行了集中阐释,学术界对于文化主体性的研究由此走向深化和拓展。
如何界定文化主体性,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学者指出,所谓文化主体性,从文化内涵来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是形成文化独特性质的内在根据;从文化发展来看,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参见:包俊洪.巩固文化主体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8-31(1).)。也有学者主张,当我们讲到“文化主体性”,不是以文化本身作为主体,而是指在文化层面上彰显当代中国作为主体的特殊性质(参见:刘同舫.“第二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J].思想理论教育,2024(1):5.)。还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质以及独特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表征(参见:杨文圣,蔺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四维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1):39.)。这些观点和看法,各有其独立思考,也各有其独到价值。本文认为,文化主体性是指特定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和独特创造,主要包括确立文化发展目标、厘定文化发展内容、定位文化发展取向、选择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里既明确了文化主体性的构成和特质,也界定了文化主体性涉及的内容。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引领力、塑造力和辐射力决定着国家的竞争力、民族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文化兴则国家兴、民族兴;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明,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同时,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和社会、生态建设密切相关。文化主体性是指文化创造主体能清醒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从具体国情出发科学定位文化发展目标、设计文化发展内容、确立文化发展方向、选择文化发展道路。这是文化发展的认识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9.),这里所说的就是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文化主体有了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才有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和自觉行动,才能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自主立场。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主权国家来说,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应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由他者来操控,这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主确立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发展内容、文化发展方向,自主探索文化发展道路。文化主体具备文化发展的自主立场,才能实现文化发展上的独立自立,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独特创造。文化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不是简单地传承、借鉴已有文明成果,而是在传承、借鉴的基础上,经过文化创造,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新的文明形态。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发展的创造性,在自觉、自主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造,通过文化创造实现文明发展的超越,更新文明发展的样态。
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主体性生成的过程。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9.)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文化主体性的形成过程,诠释了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制。
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主体性的创造者。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主体性会通过自己创造的文化来实现,所以人的主体性总是体现为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的形成既是人民进行文化创造、文化实践的结果,是人民文化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满足人民自身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文化实践之所以能生成文化主体性,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出发,确立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目标和发展内容,明确了文化发展方针和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摧毁了封建文化、殖民文化的主体地位,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破”与“立”的辩证关系,边破边立,成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型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旧的文化体制、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我们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主体性得到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也是建构文化主体性的过程,文化主体性随着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而日渐彰显。
文化主体性是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两个结合”(以下简称《宣言》)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也是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方法。在“两个结合”的表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作为结合的前提性条件而存在的,这一表达本身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建设的指导,确保了文化主体性的建立。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主体性生成的根基,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既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又促进了文化主体性的生成。中国具体实际是文化主体性生成的沃土。文化生成于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土壤和自然环境,这是文化成长的基因,也是文化主体性生成的沃土。特别是经过“两个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新的文化生命体和新的文化形态,是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文化主体性是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主体性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立场,强调文化建设的国家中心、民族本位,但并不排斥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相反,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平等对话,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能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又能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胸怀和开阔视野,在强化民族性的同时获得世界性,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从而更有利于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和巩固。如果对外来文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采取排绝态度,简单否定或拒之门外,就会走向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使文化主体性走向唯我独大、唯我独尊的误区,不利于文化健康发展。因而,文化主体性与文化的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成就的。
可见,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推进“两个结合”、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逻辑结果。
二 文化主体性的价值
文化主体性的内涵与生成,决定文化主体性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文化主体性不仅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国家发展、政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生成的依托。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创造或拥有的文化所具有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参见:陈金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四维统一[J].学术研究,2021(1):1.)。在习近平看来,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23.),文化的特点决定着文化自信的特点,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9.)。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有文化主体性,人民才能对自身创造或拥有的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尽力保护它、发展它,对其生命力、影响力充满信心,从而形成文化自信;没有文化主体性,人民就难以产生文化认同,无法形成文化自信。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失去文化主体性,文化空间被外来文化占据,就只能产生文化自卑感,导致民族文化失败主义的滋生,走向“全盘西化”。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文化自信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文化主体性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习近平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9.)“立得住、行得远”是指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是指文化发展的影响力和实践价值,两者建立在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乏主体性的文化难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可言,甚至会被其他文化所替代,失去存在的文化空间和存在的合理理由。文化主体性是文化生命力的基石,是文化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的基石。
文化主体性是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人民的国家认同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人民的国家认同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支撑,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完备程度和优越性、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优美等,这是促成人民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文化主体性意味着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家有谋划文化发展的自主权,这是促成人民国家认同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在需要。失去文化主体性的国家,意味着国家文化安全遭遇危机,意味着人民将遭遇文化殖民的痛苦,难以得到人民的认同,甚至被人民所抛弃。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9.)。文体主体性是国家认同的文化支撑,也是国家强盛的文化条件。
文化主体性是政党执政能力的体现。文化领导权是政党领导权的重要方面,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源于文化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掌握文化领导权,这是文化主体性形成的内在条件,也是政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体现和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失去文化领导权,就将失去领导地位和执政资格。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9.)。掌握这种“强大文化力量”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是引领人民的旗帜,也是促成人民政党认同的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文化主体性关系政党的生死存亡,文化主体性的丧失意味着政党执政能力的丧失,政党的兴衰存亡与文化主体性密切相关。
文化主体性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互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在进行文化交流、借鉴的过程中,要警惕文化殖民主义。习近平强调,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1.)。“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就是坚持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以我为主、不忘本来,从本国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使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互鉴的同时,仍然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民族个性,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吸引力,强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可。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9.)。中华文明的鲜明特性来源于文化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也来源于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的多维价值,诠释了建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性。基于文化主体性,才能促进中华文化发展,增进人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路径
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文化领域的竞争和较量日益加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巩固文化主体性,既有历史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有规律可循和方法可依。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文化领导权。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生成、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根本制度,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这是确立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保证,而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没有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无法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生动诠释,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指引。新时代以来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了党的文化领导权,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二是尊重人民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民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人民的实践创造、实践智慧经过总结提炼,凝聚积淀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实践智慧、实践经验,凝聚积淀而成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第二个结合”时,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这是对人民在“两个结合”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尊重。人民的创造性、主动性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离开人民的创造、人民的智慧和人民力量的凝聚,巩固文化主体性难以成为现实。人民具有文化主体性的自觉意义、自主立场,对于巩固文化主体性至为重要。
三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归根结底在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这既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主体性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学习借鉴西方学术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种对西方学术、学者的盲目崇拜和话语依赖,导致少数学者离开西方的学术概念、学术观点、学术方法,就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学术主张和学术思想,导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化主体性式微。习近平要求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22.)。这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在习近平看来,“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2.)文化主体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标识,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性条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巩固文化主体性。而自主知识体系的表达,本身就蕴含着“自主”的特质,打上了“自主”的烙印,富有“自主”的色彩,这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举措。
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习近平在考察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时指出,要“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9(1).)。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正式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使命和任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建构的文明,提出这一概念、这一文化使命本身,即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和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相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言的,二者大体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此前的创造和积累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此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成中华文明的整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尽管这种文明尚未成熟和定型,但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独特的文明品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创新发展的文明、兼收并蓄的文明、和平发展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传承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又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文明发展趋势,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依据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要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融合、创新推动文明发展,以新的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明支撑。
建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努力,需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制度保障,如何通过健全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巩固文化主体性更为重要、更为根本。
结 语
文化主体性是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在强调中华文化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主张文化的多样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文化主体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主观的自觉与认知是文化主体性形成的基础,文化主体性一经形成就成为现实的、客观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为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而主张继承,为延续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而主张创新;文化主体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强调文化主体性符合人类文明发展,也合乎人民的文化诉求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追求。
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和生成,决定了文化主体性的功能和价值,文化主体性的功能和价值凸显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性。认清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是发挥文化主体性功能、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础。
习近平对文化主体性的集中诠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原创性的内容;从实践上来说,它阐明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路径,从文化主体性维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On the Cultural Subjectivity
CHEN Jinlong
Abstract:Cultural subjectivity is the self-awareness,autonomic stand and unique cre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and the organic unite of self-awareness,autonomy and creativeness. It was form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PC uniting and leading people in revolution,construction,reformation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Cultural subjectivity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fundamental precondition of culture existing and developing. Besides,it is an important base on which we can achieve national identity,consolidate the position of the party in power and communicate among civilizations. To consolidate our cultural subjectivity,we must insist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m in ideology and the leadership of CPC in culture,respect the dominant role of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culture,construct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 system,academic system and 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uil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cultural subjectivity;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bout the author:CHEN Jinlong,dean of Institution of History and Party Buil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rofessor of Marxist School,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peciali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sinicazation of Marxism and modern Chinese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