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的十余年,是传播媒介急剧变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传播媒介变革推进自身创新发展的十余年。融合化显著提升、智能化加速推进、互联化持续增强、沉浸感更趋强化的传播媒介变革新态势,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因应传播媒介变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高度自觉,在建设新兴平台、强化主体协同、挖掘各类资源、拓展研究视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探索;与此同时,也面临思维误区、平台掣肘、人才稀缺、内容乏力等亟待走出的困境。面对传播媒介变革及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要继续优化思维方式、运用传播科技、培养多元主体、提升内容质量,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传播媒介变革;新时代
[作者简介]王芸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2.010
作为人类交流沟通的载体与渠道、生产生活的背景与环境以及意识形态传播与建构的重要工具,传播媒介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给人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深刻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也总是在顺应和把握传播媒介变革中得以创新发展。新时代十余年,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元宇宙等新兴概念的层出不穷,给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传播媒介变革的新态势,习近平提出了“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新发展,推动“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考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因应传播媒介变革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探索及其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之策,极为必要。
一 新时代传播媒介变革的新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新兴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介变革的新态势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热议话题之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传播媒介发展的现实状况,新时代传播媒介变革主要呈现以下新态势。
(一)融合化显著提升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就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策略等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导性意见,以及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于2014年和2020年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推动我国传播媒介融合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G].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5.)。传播媒介彼此之间和传播媒介与外界在多个要素、多个层面、多重意义上的融合显著提升。传播媒介内部包括不同主体创办管理的传播媒介之间、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兴传播媒介之间逐渐打破了以往彼此分割甚至相互对立的局面,不断在载体、资源、理念等多个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而放大了传播媒介的一体效能。在有效融通各方面优势要素的基础上,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应运而生。
(二)智能化加速推进
2019年,习近平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8.)传播媒介“智能化”是当前传播媒介变革与以往一切传播媒介变革相比最为核心的特征。传播媒介变革智能化的加速推进,主要体现在信息内容生产智能化、信息内容分发智能化和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化三个方面。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继专业人士生产内容(PGC)、普通用户生产内容(UGC)之后,机器加入内容生产(MGC)并成为内容生产的重要主体,既能够辅助人进行内容生产,也能够自主完成部分文字、图片和视频内容的生产制作。在内容分发过程中,智能算法可以广泛挖掘、精准采集用户在网络上留下的行为轨迹,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并在此基础上为用户搜寻、分发、推荐更感兴趣、更为需要、更加适配的内容及服务,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此外,由于能够高效掌握海量数据并进行整合、分析,传播媒介在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化,包括助力打破数据壁垒、洞察公众需求、监测舆情状况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互联化持续增强
“万众皆媒”“万物皆媒”是形容当前传播媒介变革的常用词汇,它们分别描述了传播媒介变革带来的人的媒介化合物的媒介化的现状。其中,“万众皆媒”的产生得益于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及搭载于其上的各类社交应用软件等的普及,它使一切人在整个传播活动中不仅作为信息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都能作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即信息的来源和信息传播的中介节点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变得更为紧密。“万物皆媒”的产生得益于信息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型传感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不必再依赖特定传播媒介才能进行,也使传播媒介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其他工具或物品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个任何物品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的时代正在到来,人与物之间的链接同样变得更为紧密。“万众”“万物”逐渐媒介化且相互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彼此互联持续增强,每个个体、每件物体都能发挥出其彼此孤立存在时无论是在信息生产传播活动还是在生产生活的其他领域所不具备的潜能,人的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逐渐由彼此分立走向相互交融,传播媒介系统和人类社会整体系统包括系统中的各个方面的共建、共创、共享拥有了强大动能。
(四)沉浸感更趋强化
某种程度而言,传播媒介变革带来的沉浸体验并非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同样能够给人带来沉浸体验,然而由于相关传播媒介所诉诸的人的感官的单一化,这种沉浸体验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或者沉浸体验的发生对教育对象的抽象思维能力等具有较高要求。与传统传播媒介不同,新兴传播科技及依托其而发展的新兴传播媒介不断实现着对人的多个感官的全面延伸,从而持续强化着人在使用传播媒介时的沉浸感。网络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网络游戏平台的广受欢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等传播科技的应用和元宇宙的探索等,在融现实与虚拟于一体、创造现实世界的镜像或深化虚拟世界构筑的同时,也在改变信息接受者以“此身”在远离信息内容的“此时、此地”单纯通过单一媒介或单一感官接受信息并经过逻辑思考将其转化为自身认知的信息接受方式。相反,接受者以“此身”直接进入“彼时、彼地”并发挥全部感官以真切知觉一切相关要素的信息接受方式成为可能。在理想状态下,相关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完善能够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等全部感官和知觉深度介入具体的场景中,让人拥有如同身处真实场景一般的体验,甚至比真实场景更能集中人的注意力也更能带给人强烈的沉浸感。
新时代传播媒介变革呈现的诸多新态势,有利于教育对象自我需求的升级与主体意识的强化,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与功能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广泛收集与深度开掘,有利于教育内容的多样呈现与精准传播,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实时监测与科学评估,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与此同时,传播媒介变革的新态势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教育对象圈层分化加剧、市场影响媒介力度加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强化、多元观念交融交锋频繁等亟须应对的新挑战。
二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传播媒介变革的创新探索及其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因应传播媒介变革新态势,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高度自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探索。与此同时,由于客观上传播媒介变革的迅猛性与复杂性,主观上对传播媒介变革认识不到位、把握不准确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创新探索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走出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传播媒介变革的创新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因应传播媒介变革,在建设新兴平台、强化主体协同、挖掘各类资源、拓展研究视域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探索。
其一,积极建设新兴平台,扩大主流价值传播渠道。在建设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矩阵方面,以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为代表的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引领性和辐射度持续增强;依托上述专门性网站的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也相继上线;与此同时,中央宣传部等对建设优质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工作也进行了安排部署(参见:中央宣传部等部署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N].人民日报,2021-05-28(6).)。在建设教育政务新媒体矩阵并强化全国教育系统的新媒体联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方面,教育部已拥有“一端两微”(“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微言教育”微信、微博)、“一抖一手”(“教育小微”抖音号、快手号)和9个入驻平台;截至2020年9月,在教育部政务新媒体推动下组建的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已达1500家,初步建立起上下联动的教育政务新媒体矩阵(“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正式上线[EB/OL].(2020-09-04)[2024-06-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9/t20200904_485105.html.);“青春,为祖国歌唱”网络拉歌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托教育政务新媒体矩阵持续开展。此外,新型主流媒体矩阵的形成,各级各类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学习强国”“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等的建设,也扩大了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空间。
其二,不断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多元主体育人合力。周末理论大讲堂、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等的建设和相关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以武汉大学视频类对话式融课“马上见”、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光影百年史”专题等为代表的创新探索,促进了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沟通联动;通过主导建设各类新载体与新平台,编写制作思想理论辅导读本和图文影音并具的配套课件,与高校、传播媒介合力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等,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进一步发挥了自身的育人功能;部分教育对象也通过创作Vlog、H5、漫画、微电影等方式讲思想理论、讲“四史”故事、讲典型事迹、讲亲身感受,在加强自我教育的同时,对他者产生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新型主流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大量涌现的“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活跃于各大媒介平台的“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还有其他各类自媒体人员,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等相关工作中来,在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共创清朗网络舆论空间、进行思想价值观念引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三,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升育人内容影响深度。伴随传播媒介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中逐渐挖掘出越来越丰富的育人资源,特别是中共党史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新兴传播媒介,以多样化的载体和形式,将相关资源融入教育内容中,提升了育人内容的影响深度。在中共党史资源的创新利用方面,一是在教育对象集聚的各类新兴媒介平台,以视听方式讲述与教育对象具有贴近性的各类党史故事;二是综合运用5G通讯、多媒体、VR等传播科技手段,以立体化方式呈现红色文物,搭建“云展厅”;三是借助超高清5G全景技术、3D复刻技术、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以数字化方式建设红色资源库,再现历史场景并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方面,以《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为代表的电视节目,以《三星堆大发掘》不间断直播大赏等为代表的网络直播,以“千里江山图”的创造性转化等为代表的数字IP,以“数字圆明园”等为代表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将历史文物、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完美融合,既为教育对象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也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对象的文化自信。
其四,持续拓展研究视域,“宏微并进”(沈壮海.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89.)推动理论创新。传播媒介变革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以及社会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越来越紧密勾连、互相渗透,人及其思想行为时时刻刻都受到宏观环境整体及其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传播媒介变革也为不同领域的精细化管理以及社会中群体与个体的圈层化存在、个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在共性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出愈发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种双重影响客观上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域,宏微并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在宏观向度上,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关注传播媒介变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在微观向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细化传播媒介变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元素、具体环节等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不断借助传播媒介变革更新和优化研究方法,并将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大数据分析法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理论研究之中,提高了理论研究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传播媒介变革创新探索中面临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以高度自觉顺应和把握传播媒介变革推进自身创新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走出的困境。
一是思维误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成效。在因应传播媒介变革创新探索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的首要困境,即是仍然存在的思维误区。首先,思维方式简单化。例如,不遵循具体媒介传播规律与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简单将线下教育内容和形式照搬至线上,简单利用新兴传播媒介生产的内容填充课堂教育时间,简单利用单一的媒介、单一的内容开展教育活动等。其次,思维方式片面化。例如,片面化地看待传播媒介变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片面求新求奇而不考虑是否必要、恰当,是否有损教育者的育人能力、教育内容的本正要求、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根基。再次,思维方式短视化。例如,盲目利用新兴传播媒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新型载体与平台,部分载体与平台建设初衷仅仅是为了追赶热潮或完成规定任务,建设目标不明确、使用主体不清晰、发展规划缺失、毫无自身特色,更无法发挥育人效用,部分载体和平台缺乏长期维护逐渐被忽视、废弃。
二是平台掣肘。目前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平台都是在各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之上开设账号而成,这虽然能够借助所属大平台具有的影响力扩大自身覆盖面,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互联网企业及其科技发展的过度依赖。加之各类自媒体平台及其内容本身数量庞大且“鱼龙混杂”,容易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或抑制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的发挥。而政府部门、高校自主建设或主导建设的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对传播科技的更新迭代常常缺乏合理规划,技术应用远远落后于传播科技发展大环境、硬件升级或软件更新速度跟不上推广速度、平台运行频繁卡顿等现象时有出现,且在与时俱进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影响广泛的新兴传播科技的利用仍不充分,掌握和运用教育对象大数据和精确数据的能力不足,一些较为程式化的信息内容仍然没有实现用机器代替人工生产传播,以沉浸体验提升教育实效的探索仍有待加强。
三是人才稀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存在的是专家型却非全媒型、是全媒型却非专家型、既非全媒型也非专家型等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例如,老一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然多数具有过硬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但却很难将自己的所知以适应传播媒介发展变革和教育对象接受特点的方式传播出去,新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然善于使用传播媒介且熟悉教育对象的思维、语言、行为方式,但理论功底相对较弱、实践经验也较为缺乏;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高校管理人员媒介素养较低,不能根据教育对象媒介使用新特点、新规律开展育人工作,也未能借助传播媒介展示自身良好形象;媒体从业人员育人自觉性亟待强化,自媒体人员的发掘、团结和引导仍不充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育人意识有待提升,等等。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极为欠缺既懂思想理论又懂育人方式方法还懂新兴传播媒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是内容乏力。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传播媒介变革过程中面临的内容乏力困境主要体现在育人内容的深度挖掘不足和推陈出新不够两个方面。首先,与传播媒介蕴藏的巨量信息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用较多的仍然是一些原本传播度就较为广泛、年代较为久远且教育对象已然熟知的名言警句、人物事迹、实践故事,隐藏在各类历史资料和宏阔现实实践中的大量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现实实践资源尚待挖掘和运用,对新时代守正创新的思想理论和守正创新的伟大成就的深入挖掘和生动展示仍显欠缺。其次,虽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在积极探索将思想价值观念引导融入深受教育对象喜爱的媒介内容产品中,但是仍然存在融入不足或融入生硬、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展示略显片面化和浅表化、思想性与艺术性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再次,未能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各类传媒企业、文化企业、文学艺术工作者、新闻传播工作者及自媒体人员等多元主体在内容创新创造方面的巨大作用,内容供给存在时效滞后、形式单一、个性化内容供给不足等问题。
三 传播媒介变革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推进策略
把握传播媒介变革新态势,总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传播媒介变革创新探索的经验和面临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需从以下方面着力,持续推进自身的创新发展。
(一)优化思维方式
针对传播媒介变革给整个社会大系统和各个子系统、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带来的深刻变化,数据挖掘、处理与分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对象主体地位的显著提升,强化系统思维、精准思维、服务思维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极为必要。
强化系统思维,需要将传播媒介变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作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进行把握,使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传播媒介变革实现创新发展和变革着的传播媒介利用自身优势开展育人实践逐渐成为“惯习”,充分发挥二者独立存在或简单机械相加时所不具备的潜能和优势;需要将二者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放在更为宏大的系统和“古今中外的整体场域”进行考量,从历史视野、全球视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视野总结二者在结合中发挥的作用、形成的经验、存在的问题;需要动态把握二者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各个要素与这一有机整体的关联性,动态把握这一有机整体及其内部的各个要素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各个要素的关联性。
强化精准思维,需要借助新兴传播科技精准发现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层面、领域、群体和个体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传播媒介变革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科学谋划利用传播媒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实施的具体目标和方案;需要着力时、度、效的精准,借助传播媒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实施;需要通过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等来综合分析教育内容的传播效果,利用大数据观测重大时间节点前后教育对象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利用线上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数据分析活动效果。总之,既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某一具体内容、活动或时间节点上的“精准评估”,也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短期、中期和长期效果的“精准评估”。
强化服务思维,需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在即时通信、网络支付、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等生活服务类网络应用平台和信息内容中的合理有效融入;需要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使育人工作在服务社会发展整体目标的同时,更多关注教育对象的成长成才需求,在教育对象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和影响其成长成才的实际问题上予以指导和帮助。
(二)运用传播科技
发挥新兴传播科技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动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主流价值导向对算法的驾驭力。推进算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算法违法违规行为;利用算法提高符合主流价值信息内容的推送数量和比重;加快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标签化从而为其推送更符合其信息接受需求和习惯且能够助力其成长的信息内容;提升算法开发设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传播主流价值的自觉意识;提升教育对象的算法素养,帮助其理解算法、懂得算法,走出信息茧房。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数据库建设。继续加快学生数据库、教师数据库、课程资源数据库、理论资源数据库、活动资源数据库等的建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建设的理想状态是要通过党和政府相关部门、高校、新兴传播科技企业等的共建共享,努力构建一个覆盖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包含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容纳一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且可供一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随时使用的全国性的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为此,需强化相关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为数据资源的互联共享廓清障碍,也为全国性的一体化的数据库建设打牢基础。此外,各个数据库要尽力避免冗余信息过多以至有效信息难以利用等问题。
三是加强新兴传播科技的多样化应用。在大数据技术的多样化应用方面,应继续深化图片和音视频类信息内容监测技术的开发、舆论数据的分层分类挖掘与分析、能够反映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的数据平台的建设、数据可视化应用的探索等。在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多样化应用方面,博物馆、展览馆等可以借助其对馆藏的丰富历史文物进行全景影像展示,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制作成虚拟现实游戏或其他能够身临其境感受的场景再现式的高质量内容产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样化应用方面,一些简单的教育内容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生产和传播,也可开发应用虚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智能对话机器人、智能移动学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在相关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设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担负起规划智能产品设计目标与方案、为智能机器构架内容生产制作模板、科学评估智能产品实际效用等职能。
(三)培养多元主体
考虑不同主体在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传播媒介关联性的强弱,培养多元主体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其一,培养专家型、全媒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传播媒介变革下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推进,教育对象知识涉猎范围的广阔等,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既要做知识广博的专家型人才又要做素养深厚的全媒型人才的新要求。成长为知识广博的专家型人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教育培训、自主学习等深入理解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的必备知识,主动掌握古今中外一切有助于拓宽自身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强化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思想理论,善于在把握好“道”与“术”关系的基础上与新闻传播、电子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人才开展跨学科交流合作,等等。成长为素养深厚的全媒型人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媒介使用素养,既能以高度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利用传播媒介选择、生产和传播正确而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也能借助传播媒介辅助自身发现、分析和解决思想舆论领域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利用传播媒介参与公共事务、处理和应对传播媒介变革导致的各种精神重负,并能将媒介素养传授于人。
其二,提高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和育人能力。传播媒介变革使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展示在公众面前,深刻影响教育对象对党和政府的认知与认同,并影响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因此,党和政府要将媒介素养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和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帮助领导干部理解传播媒介变革的新态势、新特点、新规律及其给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和人们思想行为方式带来的新变化,并向领导干部传授借助传播媒介变革提升治理能力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和技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也要主动加强与各级各类学校、媒体的合作,探索更多有效展示自身良好形象和发挥自身育人作用的方式方法,使自身“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G].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284.)。
其三,团结引导自媒体从业人员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需要积极团结和引导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抖音号以及各类文字、音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已有的或有意愿传播主流价值的自媒体从业人员。例如,分层分类发掘受众不一、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优质信息内容生产传播者,通过竞赛评比、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协助解决关键问题等方式助力其最大限度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才华,鼓励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传媒界知名人士等入驻各类平台发挥模范作用、带动良好风气。
(四)提升内容质量
顺应传播媒介变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还需处理好三对关系,不断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要处理好理论阐释与艺术表达的关系。对显性教育内容与隐性教育内容予以同等重视,使二者有机互补、有效衔接,让理论阐释等更为艺术化,让艺术表达等更具理论和价值支撑。在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性上共同发力,既要讲透理论,也要深入挖掘感性素材和情感力量以支撑理论,在强化理论认同的同时展现人文关怀、强化价值认同。不断提高利用精神文化产品包括媒介内容产品合情合理表达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能力和水平,以创新创造代替拙劣模仿,生产饱含深厚为民情怀、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媒介内容产品。
二要处理好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的活动,我国可资利用的宏阔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向来崇尚集体主义并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等共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且能够运用宏大叙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具体个体、教育内容需要对漫长历史和丰富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体个体的思想行为动态等予以展示、教育对象自我意识持续提升且更加重视个体价值等共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且能够运用个体叙事。然而,二者目前均存在一些核心问题有待解决。为达到服务社会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而忽略甚至压制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个性和需求,强调理论逻辑胜于人文关怀,生产模式化甚至是千篇一律的内容,使用自上而下强势灌输的言说方式等,是宏大叙事仍然存在的核心问题;片面追求自由与个性,为实现经济利益而不惜损害社会效益,仅有粗野庸俗的个体化展示而无核心价值支撑、仅有肤浅虚无的情绪宣泄而无思想深度、仅有无序碎片的信息堆积而无理性逻辑,以及极端自我和封闭自固的言说方式等,是个体叙事仍然存在的核心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通过在宏大历史和广阔实践中挖掘与塑造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人物与事件,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与教育对象成长成才主体诉求及其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切相结合等加快二者的有机融合。
三要处理好主导价值与多元观念的关系。理性把握主导价值与多元观念的辩证统一关系,既坚持和巩固主导价值观,也包容和发展多元观念,努力使主导价值观能够容纳、整合和引领多元观念,多元观念能够丰富、繁荣和服务主导价值观,确保二者都能以利国利民为目标同生共强。引导教育对象正确认识多元观念,向其透彻分析各种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核心诉求、影响强度等,以“种牛痘”的方式“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6.)。提升优质媒介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通过理论逻辑论证、现实实践证明、融入日常生活等方式持续确证主导价值观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包容创新中持续发展和完善主导价值观,强化主导价值观的感召力。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anges in Communication Media in the New Era
WANG Yunting
Abstract:The new era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rapid changes in communication media. The new trend of changes in communication media in which integra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intelligence has been accelerated,interconnec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and the sense of immersion has been intensified,has created new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ffective innovative explorations in building emerging platforms,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of subjects,exploring various resources,and expanding research horizons. 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also difficulties to be overcome,such as misconceptions in thinking,platform handicap,talent scarcity,and insufficient cont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ill needs to optimize the way of thinking,us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cultivate multiple subjects,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tent to make a new scene on the new journey.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anges in communication media;the new era
About the author:WANG Yunting,lecture of Marxis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specialist in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23JDSZK07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