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八桂,名扬五洲
没有一身长衫,没有凌乱长发,没有古怪长须,只有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身朴实无华的装束,一张常挂着微笑的脸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稍微特别的,只有那炯炯有神的双眼,还有眼上两道浓浓的眉峰,眉峰剑指左右,不怒而威。于是有人说,他“不像个画家”。他莞尔一笑:“我已经是个画家了,干吗要像画家?”
此言并非信口雌黄,更非狂妄。二〇一四年,他的代表作《毕加索之梦》荣获首届巴黎卢浮宫东西方美术年展金杯奖,而且是东方美术家获得的两座金杯奖之一,为东方、为中国艺术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要知道,这一届国际性的美术年奖,来自世界各国的作品超过五百件,而评出的金、银、铜杯奖只有十五座,其中金杯奖只有四座。二〇一六年六月,他应英国皇室邀请出席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九十寿辰庆典,并为女王绘制贺画《九如图》祝寿。庆典期间,“神游壮乡美丽广西——吴学斌画展”被安排在英国议会所在地斯威敏斯特宫丘吉尔厅举办。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在此举办的中国画展。莫利纽克斯总督特地带着女王的礼物到场祝贺和感谢,并致辞:“吴学斌先生的作品带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天使鱼已经不是写真的鱼,而是他的艺术符号、内涵、形象,代表他的艺术主张和风格,飞到英国来。他的这种寓含东方哲学的艺术创作思维和方式对我们相对保守的英国美术,一定会带来冲击。”二〇一九年八月,在俄罗斯举办的“庆祝中俄建交七十周年,纪念普希金诞辰二百二十周年——东西方美术院作品展”,他精心创作的《普希金诗意图》参展。他借鉴普希金写诗的方法,创作了抽象与具象、写意与写实结合的《普希金诗意图》。画面表现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那种忧郁、彷徨、悲伤却又坚韧、充满希望和美好的诗意内涵。画展结束后,普希金博物馆收藏了这幅作品。这是该馆建馆一百多年来收藏的第二幅中国画家的作品。
有人统计过,他的画创造了多个第一,并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机构、华侨华人团体及政要、侨领等收藏,在海内外各种书画展中获特等奖五次、金奖(一等奖)十九次、其他奖项四十余次。
有人说,他是海外闻名,国内却知之寥寥。闻之他笑笑说:“我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他是侨眷,曾是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致公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任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他常说:“从政是我的职业,写作是我的专业,画画是我的事业。”其实,在国内,他也是声名远扬的。一年之中,他的三十二幅国画作品,先后两次作为“国家名片”,被印成邮票。这在广西,甚至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诸多的成就为吴学斌赢得了诸多的荣誉,他是中国南疆书画院院长、东西方美术院院长、中国—东盟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西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同时还在海内外多个院校兼任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
土生土长的广西壮族画家吴学斌,以“孤鹰独狼”般的独行风格、“倔马奔牛”般的强韧毅力,在中国画界占有一席之地。
山道弯弯,上下求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凡有成就者,大多如是。
一九五八年八月八日,在群山环抱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六岁多的时候,他初显绘画的天分。中学时代,他参加绘画比赛,即使是画应景的漫画,也画得有模有样。
他向往当一名军人,于是把本名“山山”改名为“学兵”。可惜命运捉弄人,尽管他步行四十多公里报名参军,终因父亲的关系而未能如愿。中学毕业后,他没能读大学,不得不下乡抓锄头。这时母亲说:“兵当不成,就把名字改掉吧,叫吴学斌。”他同意了。斌,一文一武,文武双全。而有个武,也没违背他的初衷呀!
境由心造。借助父亲留下“图书宝库”的文史书籍,劳作之余,田边地头,他孜孜不倦。没有画笔,他就用手指或树干在地上或在砖坯上乱画,舒展着他的灵性和艺术思维。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广西艺术学院恢复招收学生。不管母亲如何劝说,吴学斌始终不敢去报考。因为他知道,在农村插队这几年,自己虽然努力,但画技却进步不大,与一些坚持画画的同学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此时广西外贸茶厂招收工人,招工的领导赏识吴学斌,一心想招收这个踏实的年轻人到厂里工作。是他父母又一次耐心的劝说,让他最终放弃了这份当时令人十分羡慕的工作。由于对画画没底气,凭着一点对文学的兴趣,他报考了文史专业。最终他没有被什么名校所录取,录取他的是百色地区民族师范学校。
在中专学习的时间里,吴学斌经常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他凭着一股韧性,到第三学期时,学习成绩排到第一,而且读中专时他就把大学本科的课程全部学完了。后来他读书上了瘾,读完中专后又读大专、本科、研究生。有趣的是,他所读的专业不同:中专时读文史,大专和本科时读汉语言文学,研究生读的则是社会学。系统的学习,为他积累了厚实的文化功底,更为他今后的绘画艺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而在这一时期,他的画笔一搁就是十年。
吴学斌重拾画笔、成为画家的机会是在一九八七年底。由于吴学斌文字功底好,常常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受到著名作家曲波的赏识,曲波于是把他推荐给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主委的国画大师黄独峰当秘书。当时一起被考察的还有其他几个年轻人,黄老每次都让他们写同样的文章,第二天他亲自修改。三番五次后,黄老说:“还是吴学斌写得好。”
吴学斌到任了,随侍黄独峰大师左右,耳濡目染中,吴学斌已被黄老高超的画技和国画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少年时代的绘画爱好与灵性蓦然间被唤醒:“拜黄老习画。”谁知黄老拒收了。吴学斌知道,黄老的“入门弟子”都是正式研究生,他不是。但他并不气馁。他想,古人尚能凿壁偷光,我为何不做“入窗弟子”?于是他白天细观黄老作画,晚上偷偷临摹,常至深夜。天遂人意。一日,黄老因事到宿舍找吴学斌,不见人,却见墙上画有几尾追逐跳跃的小鱼,寥寥数笔,浅斟水墨,笔意清爽,绝妙地勾出了青鱼的欢快。此时,吴学斌归来,黄老一问,知是吴学斌手笔,点头不语地走了。过了半年,忽有一日,黄老又来了,面对吴学斌,指着那幅画:“就这样画下去。”从此,吴学斌正式成为黄独峰大师的弟子。
诗心酒胆,情随天籁
吴学斌这时候学画,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源于黄独峰大师相赠的三幅墨宝:《诗心酒胆》《博而后约》《大雄》。所谓“诗心酒胆”,就是博采众长,多出作品;所谓“博而后约”,就是勤于探索,打造精品;所谓“大雄”,就是像勇士那样锐不可当,勇攀艺术“大雄”的光辉顶点。这三幅墨宝,犹如三部人生的宝典,为吴学斌诠释了治“画”的三重境界,也像三座山峰,横亘在吴学斌的面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靠什么登攀?苦思冥想中,他找到了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画万幅画。”
读万卷书。尽管之前他进行过系统的大学学习,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但他没有进过正规的艺术院校,属于“入窗学艺”,对于艺术门类知之不多。比如知道老师是岭南派的,但什么是岭南派呢?岭南派有个明显特点,就是既重中国的传统笔墨,也适当地汲取东洋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而这些,他却不甚了解。他决心补课。他从事秘书工作,事务繁忙,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学,有时通宵达旦。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画的过去和现在,也潜心研究东洋画,甚至西洋画,比如印象派、现代派等。此外,其他姐妹门类如书法、音乐、戏剧他也尽量去熟悉。黄独峰是岭南派三杰之一,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近水楼台,他自然得到诸多教益。难怪黄老赞他:“我的弟子中,吴学斌最不专业。而学我艺术的学生中,吴学斌又最肯钻研我。得我意境的,吴学斌是佼佼者。”此外,黄老与画坛诸多大师如关山月、刘开渠、周怀民、秦岭云等交往甚密,经常聚集,吴学斌常随黄老出入,得以相识,聆听他们的教诲。系统的学习、名家的指点,犹如一面镜子,使他看到了自己的稚嫩,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行万里路。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一年四季,只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他都不辞劳苦,背上沉重的行囊,远赴湘西、闽南、粤东以及滇、黔、浙、鲁、苏、皖、琼、台等地采风写生,将祖国大好河山装入胸中。在大小三峡,他一头扎进去就是六天六夜。漓江边,也留下了他无数次的足迹。他还请缨到桂林市阳朔县挂任副县长,利用一切机会,深入边寨、村镇、基层,探访村民,了解民情,体恤百姓,同时收集大量的创作素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挂职期间成绩突出,他获得了“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这在艺术界中是不多见的。
画万幅画。这个时期,花鸟虫鱼、山林湖海,他见什么画什么。他没有专门的画室,于是床上地下,到处摆满了他的画。熟能生巧,他的绘画技术迅速提高。
——他画山水,吸收了石涛以及诸多名家的技法,又融入了自己的探索。一幅《雄关万里图》,当为其山水画之代表作。近前几株傲然挺立之苍松,由近至远开阔起伏的山峦,盘亘的长城,悬崖峭壁下,飞翔的山鹰,织构的正是一幅饱经沧桑、深厚博大的民族魂画卷。此图从构图到用笔用墨都很娴熟自然,浑然一体,气势磅礴。画作赠送给当时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后,引起不小的轰动。他的《江流天地外》《白云托起苗山秋》《峡江行》《寻道图》等作品,以笔墨间激越的情感和画面上展示的强劲力度感染观众。著名评论家孔维克评论吴学斌的山水画说:“他的山水画有意识地抛开风景画的俗套,有一种法于自然又从心所欲之感。”
——他画花鸟,哪怕是很工细的作品,也绝不会有标本画之感。他抱定“形自他来,神由我赋”的宗旨,很得八大山人的神韵。运笔刚健豪雄,不事雕琢,又有吴老缶的趣味。他无论是画动物还是植物,都会赋予作品一些画面以外的内涵,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吴学斌画荷,画的不是自然中的荷,而是画家自己HbTOOvmMSXTrYyCdlYdlyKTdgQyGSyipuFCOT/kiQi0=心中之荷,形自他来,神由我赋。他赋予荷一种壮美、一种刚毅、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传递给人的是丰收的喜悦。难怪何海霞大师赞他:“吴学斌的秋荷和神仙鱼,得独峰兄衣钵,又能出之,他日必在此科居一山头。”
——他画乡村俗而土的题材,文人画的内涵和意境很明显。很多幅白菜图,技法也是从石涛、吴老缶、齐白石三位前辈中来。但他却不是生吞活剥,而是发挥他的特长:文学性与创新性。或是构图奇特,或是题词升华。同样是大俗的大白菜,他却把其和大雅的兰花画在一起,题诗曰:“兰雅菜俗共一图,雅俗迎春又何如?阳春白雪精神爽,下里巴人要果腹。”“雅俗共赏”硬是被他用题诗把白菜和兰花强扭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
承古不追古,探索又创新,吴学斌走到了艺术道路一个新的起点,他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赏识。一九九二年,三十四岁的吴学斌挟一股特立独行的“文人画”风闯入全国艺术大赛,捧得铜奖。此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连年参加海内外国际书画赛,连年获得特等、金、银、铜奖,奖状装满了三个抽屉。
独上高楼,博而后约
人们的赞许是由衷的,奖杯的光环也不假,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教训也该牢牢铭记。何况,“博而后约”,他还有另一座山峰需要攀登呢。思索再三,他决定创作一幅巨幅长卷。
创作巨幅长卷,题材是关键。古往今来,长卷中最著名的是宋代《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古都汴梁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场面。当代长卷中较为著名的有他的同门师兄黄格胜画的《漓江百里图》,长两百米,它艺术地再现了漓江的全景。一幅人文一幅山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思来想去,他决定画鱼。对鱼他情有独钟,画鱼是他的强项。自由自在,逍遥快乐,力争上游,勇往直前,不惧风浪,相濡以沫……鱼的美好寓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这些年,他比较专注于画鱼。他画的鱼曾游过凯旋门,来到卢浮宫;游过英吉利海峡,来到伦敦;游过西伯利亚,来到俄罗斯;而祖国的大江南北,也有它游弋的身影。以至于有人戏称他为鱼贩子,正如有人称徐悲鸿为马贩子、称齐白石为虾贩子、称黄胄为驴贩子一样。现在他要扬长避短,选择画鱼。不是画一条两条,而是百条千条;不仅是江鱼、河鱼,还有海鱼,要千姿百态。
主意已定,吴学斌“失踪”了。几个月后,当他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明显瘦了一圈,但明亮的眼睛里,闪耀着喜悦的光芒。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八日,正值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期间,“自治区五十大庆——吴学斌画展”开展了。宽阔的展览大厅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展览展出了吴学斌近年来的精品力作,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幅长卷《鱼乐争上图》了。画长一百米,寓意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和他五十岁生日;画高八十八厘米,庆祝北京奥运会八月八日开幕,恰好这天也是他的生日;画有鱼一千九百五十八尾,正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年份。画中有鱼三十种,庆祝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长卷正是画家在“失踪”期间创作的。
久久地伫立在长卷面前,我的心被长卷的魅力震撼了:最初是几十条可爱的金鱼、桂鱼在水里悠悠地游着。越往后,鱼的种类越多,及至大海,是各种各样热带海鱼的加入。鱼儿或宁静飘逸,奋勇向前;或左顾右盼,上翔下游;或惊诧,或从容。鱼儿间有仰有俯,有纯墨素体,有绚丽斑斓……随着画卷的进展,小鱼越滚越大,而色彩也从平淡逐步转向鲜艳、绚丽、缤纷斑斓。这寓示着广西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团结奋斗,从内陆到大海,从中国到世界,前程越来越美好,前途越来越光明。
这幅长卷,作者用的是中国传统笔墨,是真正的中国气派的水墨作品,但又加以创新。画家在创作长卷时,并不像用工笔、油画一样去表现热带鱼,因为那完全失去了中国写意画的韵味。过于追求细腻和繁杂,还不如拿张照片去喷绘放大。他着力刻画的是鱼的三个部位。一是鱼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用稠若浓漆的研墨点睛,鱼眼放光发亮,炯炯有神。二是鱼嘴,用硬笔开勒,呼吸顺畅,开合有力。三是鱼鳍,用硬毫皴擦,灵动有致,摇曳多姿,像舞蹈中的水袖,最能体现鱼的动态。
这幅长卷,画家最喜欢用的是红黑二色着纸。黑色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底,红色是中国人的心头之爱。过黑则阴气太重,过红则阳气太盛。而在黑上点朱砂,朱砂上压黑色,达到黑与红的调和,就为观者成全了视觉上的“阴阳平衡”。
随后,《鱼乐争上图》出版发行了。《鱼乐争上图》的展出和出版发行,引起了业内人士和书画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毕竟,这幅百米长卷,吴学斌画的神仙鱼,不仅“独树一帜,独具一格,独领风骚,独步画坛”,而且它还创下了三个中国画纪录——最长的神仙鱼国画长卷,同一幅画中神仙鱼数量最多的作品,同一幅画中神仙鱼品种最多的作品。
“博而后约”,吴学斌在前进的路上又攀上了一座新的高峰。
不可沽名,奔向“大雄”
“我退休了。”一次聚会,吴学斌告诉我,没有忧伤,语气平淡。其实,退休了就不用忙繁杂事务,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好事一桩呀!
先前,他曾为自己制订过一个文化自强的计划:第一步(三十至四十岁),作品走向亚洲,文化艺术交流;第二步(四十至五十岁),作品走向美洲、大洋洲、非洲,东西方艺术交流;第三步(五十至六十岁),作品走向欧洲,踏上艺术最高平台,扬我中华文化;第四步(六十岁以后),作品走进“一带一路”,走进广西西部。
早在二〇〇三年,河池选举吴学斌为广西人大代表。他为河池朴实的民风和奇山妙水所打动,产生了艺术创作的冲动。他向河池的领导提出了举办“绵绣河池——中国画名家画河池”活动的建议,得到了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区内外名画家的热烈响应。吴学斌身体力行,创作了十二米长、三米高的《绵绣河池》。画作于二〇〇八年十月在南宁展出,反响之热烈,超乎想象。而他所画的河池六甲风光,画作所卖出的价钱就超过二十万元。他把钱全部捐给了河池,建图书馆、买书籍。
他常常想,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在广西,美丽之地何止桂林?广袤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贫瘠,但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只不过养在深闺人未识罢了。他计划将“锦绣河池”的概念延伸,在摆脱繁杂的事务之后,再主持“锦绣百色”“锦绣崇左”的画展,让“锦绣广西”走向海外,走向世界,告诉全世界,广西不只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广西无处不桂林——这,无疑也是臻于“大雄”的另一种境界吧。
现在,前三步他已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就剩第四步了,他决心利用有生之年去完成。
打好背包又出发。退休后,他依然潜心画画,打造精品,努力实现“大雄”的境界,同时活跃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
成功永远属于不断进取的人。喜讯频频传来,走进“一带一路”,仅二〇一九年,就是个丰收年。
六月十四日,世界瞩目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作为配合峰会的文化活动,“多彩的文明共同的道路——国际和平艺术家美术作品展”也于该日在该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二十六个国家的五十多位艺术家参加了这次隆重而意义非凡的美术作品展。吴学斌自然不会缺席,他展出的作品《神游壮乡仙境》《壮美广西》等作品,又一次把广西故事讲到国际高端平台上。深具中国风格特色的作品获得了当地观众和各国艺术家的称赞。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游部为参展艺术家颁发了杰出文化艺术人物奖章,吴学斌获此殊荣。同时他还荣获吉尔吉斯斯坦国家艺术家协会颁发的造型艺术特别贡献奖,获聘为国际艺术家联盟院士,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同年七月,广西东西方美术院参与主办“东方神韵——中国水墨画澳洲巡回展”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格里菲斯大学举办,吴学斌作品《神仙世界》在画展中展出。
同年八月,在俄罗斯举办的“庆祝中俄建交七十周年,纪念普希金诞辰二百二十周年——东西方美术院作品展”上,吴学斌的作品《普希金诗意图》一鸣惊人。
同年十月,吴学斌应乌克兰国家美术与建筑艺术学院邀请,前往乌克兰首都基辅举办画展和交流。画展上,吴学斌风格独特、创意超群的作品,展示了中国画艺术的精彩、精湛、精深与博大,特别是他的神游系列作品,让乌克兰观众大为惊艳,深深震撼。画展期间,乌克兰两所国家顶级艺术大学聘请了吴学斌为外籍名誉教授。画展结束,乌克兰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吴学斌作品《海天神游图》,乌克兰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收藏了他的《山高水长逍遥游》,并回赠刻有其签名的总统专用签字笔作为纪念。
走出去轰轰烈烈,请进来同样热热闹闹。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十八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给广西东西方美术学院院长吴学斌发来电函,称拟组织“庆祝中俄建交七十周年——俄罗斯中国画大赛”获奖者二十二人于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访问广西东西方美术院。吴学斌除了精心安排他们采风,还与画家柒万里、罗炜一道,亲自给俄罗斯画家授课,从中国画的理论到技法都给予指导。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二日,作为当年六月上合组织峰会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的“多彩的文明共同的道路——国际和平艺术家美术作品展”的回应,“多彩的文明共同的道路——国际和平艺术家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广西防城港开幕。吴学斌有《松涛神游》等六幅作品参展,用实际行动和坚实能力实践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宗旨。
走进广西西部,他同样成绩斐然。生在隆林,长在隆林,他把他的心血倾注于这片土地。二〇二〇年八月,他主办了“吴学斌——隆林写生作品欣赏会”,同时带领一批广西东西方美术院画家赴隆林采风;二〇二二年五月,他主持和指导的“隆林百景百诗百画”创作启动,同时,由中共隆林县委、县政府主导,广西东西方美术学院、中国—东盟艺术研究院主持操办的隆林民族文化石刻第一批作品竖立,该石碑群计划设立一千座;二〇二三年九月,由他主持指导的“七月观流火 翰墨铸金石”隆林民族文化石刻园书法原作展在南宁开展。
此外,从退休到现在的几年时间里,他多次深入西部山区写生,创作近百幅作品,为西部系列书画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吴学斌还在画。他画日思夜想的鱼群,他画魂牵梦萦的山川。艺海无涯,唯有拼搏,唯有进取,唯有开拓,才能达到艺术的光辉顶点。
【作者简介】林万里,壮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南宁晚报社社长、党委书记,《红豆》杂志社社长、主编,南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有散文诗集《山野的回声》、散文集《长路当歌》、报告文学集《情系大山》《唱响红土地》,与人合著《当代舆论监督新论》,主编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部分作品在区内外获奖。
责任编辑 蓝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