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

2024-07-22 00:00:00梅向东
群众 2024年11期

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不仅将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也将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这一要求超越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需求,更加强调在创新、解决复杂问题、跨领域协作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和传统意义上的技能人才相比,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适应新科技、新能源、新产业以及数字经济,能够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和新型生产工具的创新型、数字型、成长型、复合型、开放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纵观当前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还存在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成长通道窄、评价鉴定难等短板。更好地培育高技能人才,要稳妥处理好几个关系。

“长与短”的关系。从技师学院发展现状来看,长板在注重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强化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短板在生源质量不佳、学历得不到解决、办学保障水平不高、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不足等。因此,我们应扬长避短、深耕技能,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针对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新产业、新业态,培养能够熟练应用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助力学校解决好生源、学历等急难愁盼问题。

“点与面”的关系。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谋定而后动”,防止“新质”内涵还没厘清就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造成泡沫化,更不能千篇一律、搞一种模式。要考虑到专业之间的差别,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传统课堂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实在在地办出特色,吸引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助力大国工匠的培养。

“立与破”的关系。培育高技能人才,统筹专业建设是关键,要统筹推进传统专业提升、新兴专业壮大。专业发展方式不同、发展路径相异,需要通盘考虑、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告诫:“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此外,在新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不能脱离实际、急功近利,也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先立后破、分类推进,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技师学院,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任。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多年来坚持改革创新,为技工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

围绕智能制造,提高全日制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紧扣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着力推动建设“智能制造”“信息服务”“新能源”等6个二级学院,紧跟产业变革,动态调整专业,大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被省政府授予“高技能人才摇篮奖”。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学生宋彪荣获阿尔伯特大奖,成为我国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选手。

坚持育训结合,增强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面向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人群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次达3.5万。联合行业、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79家单位,组建技工教育集团,实现技工教育、职业培训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截至2023年底,先后与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华威电子集团等134家企业合作开办168个班次的培训班。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区域性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就业导向、强化能力,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成为人社部首批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校。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占地面积86亩、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园,以“引企入校”的方式,把工厂建到校园里、课堂搬到车间去、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打造功能突出、资源共享的区域性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内涵,我们将以“走前列、做示范”的担当,通过改革与创新,与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同频共振,与实施“532”发展战略和打造“新能源之都”等发展重点同向而行,培育更多产业亟需、企业急盼的高技能人才。

锚定“高科技”产业,加强科教融汇,深度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咬定常州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和加快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目标,着力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布局,建立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技能人才需求监测与分析体系,形成动态调整专业的闭环。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因循现有师资或办学条件设置专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将发达国家技能人才标准本土化,提升技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开展校企协同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在产业重点领域破解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等难题。

锚定“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以高科技为驱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中。发挥技工教育集团作用,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教学内容,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对标产业发展前沿,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办好“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链企业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产教融合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探索建立跨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跨界视野和协同合作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评价考核体系。

锚定“高品质”培养,推动职普融通,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着力优化招生政策。在市级中招平台上探索技师学院优质专业提前批次录取工作,引导热爱技能的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成长道路,为培养大国工匠打好基础。积极探索与本科高校联合开展七年贯通式培养“新工科”人才试点,开启“本科+技师”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职业精神塑造和安全生产意识培养,加强对考工定级的规范治理,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组织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播撒成才种子。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