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2024-07-22 00:00:00朱海生王鲁宁
群众 2024年11期

太湖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是流域洪水调蓄中心、水资源调配中心,也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太湖水量水位可调可控,水质持续改善,蓝藻数量大幅减少,太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环太湖地区供水安全。

截至2023年底,流域206个重点断面中优Ⅲ比例达96.6%,15条主要入太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太湖湖体水质整体达到Ⅳ类,蓝藻水华频次显著下降,全年未发生湖泛。太湖流域在经济总量增长2.5倍、城镇化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人口增加660余万的发展背景下,连续16年实现“两个确保”的治理目标。

水岸并行推进截污治污,太湖水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开展控源截污。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探索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积极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化工企业全部关停,并推进印染、化工等传统行业搬迁入园,集中完成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科学布局并加快建设城乡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管网健全覆盖,污水处理工艺提质增效;完善农业养殖污染治理体系,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太湖沿岸3千米范围内9.5万亩渔业养殖完成整治,太湖和滆湖6.8万亩网围养殖全部拆除。有序推进太湖生态清淤。通过对底泥污染较重的竺山湖、梅梁湖、贡湖、湖西区和东太湖等湖区实施生态清淤工程,累计完成太湖生态清淤土方量达4900万立方米,极大削减了底泥内源污染持续释放对太湖水环境的影响。持续提升蓝藻处置水平。环太湖无锡、苏州、常州三市已形成“挡、引、控、捞”并举的蓝藻打捞与处置体系,建立太湖重点水域巡查监测与常态化蓝藻处置机制,蓝藻打捞处置实现科学化监测、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无害化处置、信息化管理,创新应用深井加压等控藻技术,极大提高了蓝藻应急防控能力与效率。

纲目并举完善太湖水网,流域引排水能力显著提升。着力构建流域骨干水网体系。2007年以来,累计投资300多亿元,完成走马塘和新沟河延伸拓浚、望虞河西岸控制、东太湖综合整治、新孟河延伸拓浚等重点工程,太湖地区沿江闸站自排与泵排能力大幅提升,太湖大堤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区域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太湖“两进三出”的骨干引排格局全面建成。全面推进流域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清理淤泥、拆除坝埂、疏通水系、截污导流、修复生态、改善水质”的整治要求,对江苏境内的梁溪河、直湖港、武进港、太滆运河、漕桥河等15条主要入太湖河流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完成了环湖162条河道的疏浚整治,河湖水系联通进一步增强。因地制宜实现城市畅流活水。环湖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结合自然禀赋,积极开展城市活水工程建设,通过联通河湖荡水域,恢复水系自然沟通,采取动力调节措施,城乡河网联动,打造引排有序的城市水网体系,有效改善水环境。

多策并举实施生态扩容,湖泊草型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科学实施湖区水生态修复。通过实施太湖退圩(渔)还湖工程,竺山湖、梅梁湖等太湖湖区自然水域逐步恢复,目前太湖累计恢复自由水面45.9平方千米;沉水植物生境也得到良好恢复,苏州东太湖、无锡梅梁湖、常州长荡湖的“水下森林”等水生植物聚集区覆盖面积逐步扩大,太湖沉水植物密集区恢复至111平方千米。积极开展湖滨带湿地建设。环湖各市积极推进湖滨近岸带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环湖地区退耕、退渔、退居,建成蠡湖、长广溪、梁鸿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太湖滨岸带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加快打造太湖“前置库”与“净化池”。大力推进太湖上游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部署涵盖生态保护与修复恢复、河网综合整治等多类别治理工程,洮湖、滆湖持续推进生态清淤工作,修复生态湿地2.5平方千米,完成退田还湖12.5平方千米。

数智并联实现科学赋能,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科学开展引江济太调水引流。望虞河引江济太以来,常熟枢纽累计引江289亿立方米、入太湖130亿立方米,有效补充太湖水资源量及河网水环境容量,成功应对了太湖北部湖湾蓝藻暴发、太浦河锑浓度异常等突发事件。2023年新孟河排除湖西洮滆片区洪涝水入江5亿立方米,减少入太湖氮磷通量。科技赋能为太湖治理提质增效。围绕精准治太的治理目标,我省已初步建成太湖流域自动监控平台、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水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并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展数字孪生太湖水网与水安全保障“四预”应用等研发,加强蓝藻水华预测预报能力提升研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以数字技术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太湖治理提供强力驱动。切实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以太湖为水源的城市全部实现双源供水,每年开展供水安全应急演练,太湖流域49个自来水厂实现深度处理工艺全覆盖。太湖直接供水的8个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达标建设,一级、二级保护区采用隔离防护系统、监测监控系统,通过水源涵养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切实实现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水生态良好,有效保障了太湖水源地供水安全。

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续深入改善太湖水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太湖治理的丰富经验。

坚持系统治理,以流域联防共治为抓手提升效能。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在太湖治理过程中,强化系统治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从流域整体出发,实现以行政单元治理为主向跨区域共保联治转变的治理模式,以长三角一体化、苏锡常协同发展和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等跨区域协作机制为契机,强化流域内协同治理。统筹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等地域关系,共同推进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坚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切实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多功能目标统筹,流域防洪及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河湖水环境承载能力有效增强。

坚持绿色发展,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关键夯实基底。在太湖治理实践中,全过程全方位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共建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等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发展创新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通过高位推动,加快产业优化调整,形成节约、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围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立足绿色发展、污染治理、保护修复,实现外源减量、内源减负、生态扩容,这对推动太湖水生态环境稳定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将江苏环太湖地区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

坚持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实现“两保两提”目标提供支撑。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在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持续攻关。在蓝藻防控实践中,创新应用深潜式高压控藻装备,强化蓝藻主动防控水平;在统筹防汛、抗旱、供水、控藻、生态多目标调度探索实践中,通过加强骨干引排工程科学调度,有效提高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与此同时,加大科学创新研究力度,加快开展藻泥淤泥资源化处置、蓝藻水华暴发机理、氮磷污染控制等重难点问题科技攻关,实现更高质量“两保两提”。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霍宏光